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1143章 進退兩難
    郭興寧面色陰沉地騎在馬背上,望著遠處土坡上駐足的幾名灰衣騎手。這些灰衣人從他所率的明軍抵達季家鎮開始,就陰魂不散地在部隊附近出沒,很明顯是在監視自己的行程動向。根據己方所掌握的情報,這些人應該就是隸屬于駐扎在福山縣境內的海漢軍了,膽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猖狂地出現在明軍眼前活動,用肆無忌憚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就算是以前在這一區域當土霸王的萬家軍,見了明軍出動一般也都會遠遠避開,哪敢輕易作出這種有挑釁意味的舉動。

    郭興寧也數次下令讓手下騎兵驅趕這些探馬,但效果著實不佳,這邊騎兵剛剛出列,海漢探馬便調頭撤離,而雙方之間隔著兩三里地的距離,也很難追趕到對方。但己方一收兵,海漢探馬便又會出現在目力可及之處,實在是讓他惡心不已。

    郭興寧也嘗試了在清早出發之前就悄悄分出一部分偵騎,游離于大隊人馬之外,以求將海漢探馬逼出更遠的距離。但對手卻是時聚時散,經常會在某個節點上突然集結,將自己派出的偵騎倒逼回來。這一路從登州城行軍到福山縣,雙方一直在隔空斗法,但海漢人顯然稍占上風,因為明軍確實沒有辦法徹底阻斷對方的偵察措施,可以說己方的兵力和行動方向都已經提前曝光了。

    對于這次前往福山縣的行動,如果不是廖杰堅持出兵,郭興寧其實并不想在這個時間點上趟這灘渾水。先前他們三人雖然議定要設法對付在福山縣落腳的海漢人,但上官野到了奇山千戶所駐扎之后,送回的消息卻都表明了這件事情的難度之大,遠不似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容易。

    在上官野去到福山縣之前,他們對于海漢的了解,幾乎都是來自廖杰的兄長廖訓從浙江通過書信傳遞過來的只言片語,雖說廖訓也曾在信中提到過“海漢軍船堅炮利,不可力敵”,“征戰南疆數年,從未有聞敗績”之類的說法,但廖訓的消息也同樣是來自道聽途說,并沒有與海漢軍在戰場上對壘的經驗,所以他所提供的這些軍事方面的信息也很難有多大的說服力。

    倒是海漢人如何善于斂財,如何揮金如土,這些信息讓登州軍方這三人十分在意。他們下意識地將海漢視作了可以狠狠宰上一筆的肥羊,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海漢手中還有一支用錢堆砌出來的強軍。他們沒見識過海漢軍的作戰,也沒有認為廖訓當初所提及的那些形容是真實的狀況,只認為海漢是以金錢開路,才能在南方沿海諸州府暢通無阻。所以一開始廖杰將上官野遣去奇山千戶所坐鎮,并沒有給他配備多少兵力,結果上官野到了當地之后就傻眼了,海漢在芝罘灣駐扎的武裝人員至少有上千人,他帶這點人馬連芝罘島都別想上去,根本就無從下手。

    上官野從福山縣當地搜集的消息陸續送回登州城之后,廖杰仍然堅持認為海漢人只是虛張聲勢,畢竟出兵打土匪跟與官軍對戰完全是兩碼事,他們既然要在登州境內落腳,就應該不會跟官府對著干。但郭興寧卻覺得事情不是那么簡單了,海漢在芝罘灣部署了水陸兩軍,擺出的就是不肯吃虧的架勢,直接使用武力威脅,他們也未必愿意就范。

    郭興寧建議廖杰另尋途徑,先與海漢人接觸一下,看看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讓海漢主動掏腰包買一個在登州落腳的權力。這樣避免雙方正面沖突,也同樣能從海漢人手里獲得收益,對雙方來說應該都是可以接受的結果。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便正好傳出了海漢在福山縣發掘到銅礦的消息。

    照理說地方駐軍是不便插手政務,何況廖杰、郭興寧等人都是登萊之亂期間從外地調來登州,并非本地出身,更不好出面對這些事情指手劃腳。但巧的是對這事最感興趣的鄭凡跟文武官員都有交情,他認為這事必須要有軍方出面作為保障,才能順利地從海漢人手里接管福山銅礦,所以便來找到廖杰商議此事。

    鄭凡對于海漢的了解程度還遠不如廖杰等人,單純地認為海漢人只是一群外國武裝海商,所以他所給出的方案可謂簡單粗暴,先由登州府衙發公文勒令海漢人讓出銅礦,如果對方拒不服從,再由軍方出面,以武力方式驅逐海漢人并回收礦區。

    登州現任知府陳鐘盛就是鄭凡的大舅子,所以搞定官府這邊對他來說不存在太大的難度,鄭凡想拉軍方入伙,就是為了這個計劃多加一道保險。當然了,這臟活也不是白干的,鄭凡向廖杰作出承諾,只要軍方愿意參與進來,那么事成之后,他會說服陳鐘盛,將這處銅礦的收益也給軍方分上一份。

    廖杰一開始還是很謹慎,因為這銅礦的開采前景如何也沒人知道,要是搶到手之后才發現地底下埋的銅礦就那么淺淺的一層,開采的投入比收益還多,那軍方可就是白忙一場了。但鄭凡拍胸脯保證,海漢人正在發掘勘探的這處銅礦絕非小礦脈,因為他在幾天之前就已經派了人混進工地,確認了海漢人在當地大張旗鼓的動作并不是偽作,而是的確發現了一處大礦脈。海漢人為了開采這個地方,甚至已經組織了數以百計的勞工開始在當地筑路修房,準備開設礦場了。以海漢人過往所表現出來的精明,顯然不可能悶著頭去做這么大的賠本生意。

    同時鄭凡也表示了可以用捐助的名義,先行墊付軍方行動所需的一部分軍費和物資,這樣即便是后續的礦場開采進行得不夠順利,起碼軍方也不至于倒貼。

    廖杰很快就被鄭凡說動,這種利益分配方式相當于是在礦場拿了股份,如果經營得好,今后數年內都會有穩定的收益。而軍方所需承擔的任務,大概就只 大概就只是派出軍隊去將海漢人驅逐出這一區域,這在廖杰看來應該不算是什么太困難的差事,甚至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種行動所要面臨的風險。

    但郭興寧卻已經在出發之前就隱隱嗅到了不妙的味道,因為在爆出福山銅礦消息的同時,還有另一個聽起來沒那么勁爆的傳聞在登州城里傳開,就是海漢軍在福山縣境內的山區抓獲了之前脫逃的萬家軍頭目,并且已將其余黨一網打盡,而發生戰斗的位置,據說離福山銅礦的所在地非常近。

    郭興寧所在意的并非海漢軍清剿土匪余孽的果斷決絕,而是他們勞師動眾去做這件事的目的何在。基于海漢的商人天性,郭興寧確信他們的行動除了維護地方治安之外,肯定還有更深層,對其自身有利的目的存在。而這處交戰地距離福山銅礦極近,再結合這看似不相干的兩件事所發生的時機,郭興寧認為這并非巧合,而是海漢有意在為開采這處銅礦掃清最后的障礙。

    海漢人如何得知萬家軍控制的地區有銅礦,郭興寧認為這或許是先前被海漢俘獲的土匪用來保命的機密。海漢人將萬家軍趕盡殺絕這個反應,似乎也能從側面體現出這處銅礦的價值和海漢為開采這處礦脈所下的決心。登州府衙發過去的公文如石沉大海沒有反應,郭興寧認為海漢人的沉默就已經是表明了否定的態度,即便是出兵福山,也未必能逼使海漢主動退讓,反倒有可能激化矛盾,將局面弄得不可收拾。

    郭興寧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廖杰,并表明了所擔憂的事情,但他對這些猜測拿不出任何的實證,也無法證明海漢人有武力對抗的打算,所以廖杰最終也還是沒有采信他的說法。眼下已經入冬在即,如果再不采取行動,冬季大雪封路,部隊出征不便,這一拖可能就要拖到明年開春才能動手。

    遲則生變,不管是廖杰還是鄭凡都沒有這么好的耐心等下去了。所以廖杰還是堅持己見,并且將出征福山驅逐海漢人的任務交給郭興寧。他希望郭興寧能親自去跟海漢人交手,以事實來推翻其心中錯誤的想法。

    郭興寧并不情愿拿到這個任務,但他也知道廖杰最信任的人莫過于他與上官野了。如今上官野已經在福山縣駐扎了大半個月,也盡力偵察了海漢的部署和動向,現在需要動手的時候到了,他郭興寧不上還能誰上,就算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廖杰對郭興寧的要求是速戰速決,盡可能不要把戰事拖到入冬,只要海漢人放棄礦場乖乖退回芝罘島去,倒也不用對他們趕盡殺絕。留著這頭肥羊,日后還可以慢慢想別的招數來榨取油水。郭興寧也只能抱著僥幸心理,指望自己之前的想法只是誤判,海漢人不會有那么大的勇氣來跟朝廷官軍正面對抗。

    但行軍進入福山縣境內之后,郭興寧就發現這種僥幸大概會落空了,只怕是明軍還沒離開登州城的時候,海漢人就已經做好了應戰的準備。否則也無法解釋為何明軍才從駐地開拔沒多久,就有海漢探馬出現在了部隊附近區域。海漢對于明軍的到來并非毫無防備,可想而知他們應該已經在銅礦所在的區域作出了相應的部署,自己這次的差事想要順利完成怕是難了。

    但郭興寧倒也沒有因此而慌亂,他雖然早就認定海漢人不會輕易遵從登州府衙的命令讓出銅礦,但也沒有真的認為海漢軍的實力能與明軍一戰。至始至終,他都認為這只是一群武裝海商,而沒有將海漢軍視作真正的職業軍隊。

    郭興寧所帶的部隊都是他從兗州府帶過來的嫡系人馬,之前在登州參加過平叛之戰,也都是經歷過戰陣歷練的老兵了。這次出兵福山縣,廖杰還特地撥了幾門便于運輸的佛郎機炮給郭興寧,加上原本營中近三分之一的火槍兵,郭興寧對于打敗海漢還是挺有信心的。

    只是這海漢探馬一路上如同趕不走的蒼蠅一樣,著實讓人心煩,郭興寧不禁有些擔心如果海漢軍也像那萬家軍一樣油滑,不肯正面接戰,那處理起來也會很麻煩。之前登州駐軍就是不想陷入到十分麻煩的治安戰之中,才會對萬家軍的存在睜只眼閉只眼。海漢軍比萬家軍只強不弱,要是也變成類似的局面,那就會變成一樁大麻煩了。

    但郭興寧卻沒有意識到,其實他的麻煩從踏入福山縣地界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在距離目的地還有大約十來里地的時候,郭興寧接到了墊后人馬的報告,稱古現鎮以東地區突然出現了數量不詳的海漢武裝人員,并用路障封鎖了通往登州城的官道。

    海漢人早不動手遲不動手,等到明軍過了古現鎮才動手,這種動作顯然是要掐斷郭興寧的后路了,已經是表現出了十足的敵意。雖說這地方與登州城之間并非只有官道能夠通行,但明軍后續所需的作戰物資卻需要通過官道來進行運輸,如今這條運輸干線被海漢軍切斷,明軍的作戰周期和半徑也會因此而受到明顯的影響。

    照理說行軍打仗不會對這種事情沒有防備,但郭興寧在此之前都沒把對手當成真正的軍隊看待,自然也不認為對方會采取什么措施來反制自己,根本就沒有料想到對方會在開戰之前就先行下手切斷自己的后路。

    這樣一來,郭興寧這路人馬的處境就有些尷尬了,繼續往前行軍,海漢人可能已經在前方部署好了防線等著自己去撞,如果調頭去解決后路的海漢人,那這很可能又會演變成另一場趕蒼蠅的鬧劇,沒等明軍抵達就自行撤離了。郭興寧帶的人馬有限,又不敢輕易在野外分兵,當下竟然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