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1476章 東江移民區
    幾乎與此同時,在旅順堡西北三十里外的臨海平原上,大量民眾也正從居住的帳篷里陸續走出,準備開始今天的勞作。海漢奪下金州地峽之后不久就在這里給東江鎮民眾劃出了一塊安置區,一個多月來已經陸續向這里輸送了四千多名移民,而修建中的第一個移民村落也初具規模,村外的屯田開荒也正在海漢派來的農技員指導之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不過對于這些在顛沛流離數年后終于回到遼東故土的人們來說,這里的生活環境已經與他們離開時大不一樣了。這不僅僅是指后金占領此地后燒殺搶掠留下的滿目瘡痍,還有管理他們的衙門也從大明的千戶衛所變成了海漢的移民署和派出所。雖然海漢人并沒有明說要求他們改換國籍之類的事情,但所有人都清楚遼東這片天大概是已經變了,總兵大人既然對這樣的安排都沒有任何異議,那他們這些平頭百姓自然也不會強行出頭為大明打抱不平。

    畢竟生存才是當下第一要務,就算在這里要從頭開始修建家園,就算今后可能要聽命于海漢官府,但比起皮島那種看不到希望只能等死的生活也要好上千百倍了。收復家園這種大明有心無力的事情,至少海漢人已經出面替他們完成了,如果能夠就此安定下來,恢復正常的生活,那今后的身份是當明人還是當海漢人,對他們這些平民來說又能有多大差別呢?

    金平便是由東江鎮總兵府和海漢移民署共同任命的東江移民區第一任區長,而他能夠坐上這個位置,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的身份——沈世魁的副手金日觀就是他的父親。

    要按照官職權力說起來,金日觀算是東江鎮的二把手,比沈志祥還高了一級。但與沈家叔侄雙雙從軍,準備在東江鎮內部搞家族傳承的做法有所不同,金日觀的兒子金平并沒有進入軍中任職,而是選擇了走文官路線。由于資質所限,金平也沒法通過科舉考試這條路子入仕,早些年勉強在山東拿了個秀才功名之后,便回到東江鎮做了一名管民政事務的官吏。

    這個路子原本還是有些前途的,畢竟當時東江鎮的轄區還在遼東,治下有數萬人口,管理民政的油水還是不少的。可后來形勢急轉直下,東江鎮被后金的軍事壓力逼得只能遠走海外,到了皮島上這民政事務可就成了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了。數萬難民每天都會制造出無數煩心事堆在金平面前,而且必須要盡快處理干凈,否則一旦在島上生出民變就是無法收拾的嚴重后果。

    在皮島這種缺衣少食的環境中,原本想當個閑職文官的金平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也不得不開足馬力運轉,將有限的資源和物資最大化地利用起來,還得想方設法請軍方出面,向大明國內和臨近的朝鮮國催糧。這么兩三年鍛煉下來之后,金平在民政管理這個領域倒是磨練出了一身實打實的真本事。

    海漢與東江鎮深度合作,在戰后開始探討將皮島軍民回遷遼東的問題,東江鎮方面就推薦了金平來作為移民安置區的負責人。當然了,他這個負責人需要效忠的對象除了總兵府之外,現在又多了一個海漢移民署。

    從北方戰事結束到開始遷徙皮島民眾,中間留出的緩沖時間并不多,所以海漢方面甚至都沒來得及對這個人選進行更專業的培訓,便匆匆讓他走馬上任了。不過之后移民署的官員便很快發現東江鎮推薦的這個人選的確是有些本事,在組織民眾實施基建工程方面表現出了比較強的指揮能力,而且方方面面的關系都還處理得不錯,的確是有勝任這個職位的實力。

    金平憑借自己的能力迅速得到了海漢方面的認可,他也知道等東江鎮民眾安頓下來之后,自己身上這個區長職務很有可能就虛職變實職了,到時候身兼兩國認可的官職,這大概也是百年難遇的奇觀了。但越是如此,金平就越是小心謹慎,他父親曾在私下對他說過,海漢將東江鎮軍民拆分安置,未嘗沒有要離間沈、金兩家的意圖在里面。

    因為東江鎮沈家主軍、金家管民的分工已持續很長時間,如今將軍民拆分安置,金家手中的權力幾乎就不再受到總兵府的鉗制,而是由海漢直接給予,東江安置區的事務也不再直接聽命于總兵府。這樣一來雙方就由過去的上下級關系,變成了事實上的平級。雖然大家都抱定了要投效海漢的心思,但誰也不敢保證對方在這個過程中不會想為自己多爭取一些利益,如果沈金兩家互相猜忌,甚至由此生出隔閡,那或許會是海漢人喜聞樂見的景象,到時候他們收繳東江鎮的權力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金平很認同父親的這種看法,所以他雖然對海漢出兵收復遼東一事心存感激,但也依然對其存有幾分戒心。他倒不是擔心海漢人會殘害自己的同胞,從這合作一年來的狀況來看,對方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壞心,充其量就是想吞掉東江鎮的編制而已,但目前保留編制對海漢還有些用處,所以這個可能性也不大,對方頂多也就是想辦法架空現有的官僚機構,將東江鎮的控制權從沈金兩家手中逐步奪走。

    也正因為如此,金平回到遼東后處理各種事務都極為小心,盡可能不留給海漢人挑刺的機會,倒是沒想到這種高標準嚴要求在海漢眼中成為了證明金平專業能力的證據,幫他獲得了更多來自海漢的好感和信任。

    而今天金平沒有像往常一樣急于去村子里的工地查看房舍施工進展,而是帶著幾名下屬早早杵在村外路口,似乎是等著什么大人物的到來。

    不過這一等就是許久,直到上午時分,遠處終于是看到幾輛馬車緩緩駛來。金平等人趕緊整理了一下著裝,規規矩矩地立在路邊,等候這支車隊到來。

    待車隊到了 車隊到了近處緩緩停下,從前面兩輛馬車上下來的全是身著綾羅綢緞的富商,而最后一輛體積頗大的大篷車上下來的則是十余名背著步槍的海漢士兵,看樣子是隨行的護衛了。

    金平眼神一掃,便從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等候的那人,趕緊快步上前,彎腰深深一揖道:“卑職金平見過劉大人。”

    南方商人們從山東出發的時候,消息便經由電臺通知到了旅順堡,而沙喜也就提前做好了參觀日程的安排,相關的通知昨天便已經送抵了金平這邊。

    而金平口中所稱的“劉大人”,便是被沙喜派來陪同南方商人們參觀海漢控制區的劉尚了。劉尚的官職雖然不是太高,但性質特殊,又得軍方和沙喜的雙重信任,因此這趟差事也就交到了他的手上。而考慮到安全問題和某些軍事禁區,軍方也調了一隊精銳隨行護衛,順便也避免他們誤入到某些危險地帶。

    劉尚連忙伸手扶起金平,口中連道辛苦。雖然對方是持下官之禮覲見,但劉尚也不會膨脹到認為自己真是什么大人物了。大家都是給上司跑腿,誰也不見得比誰高貴。

    劉尚與金平見禮之后,便向他介紹了同行的這些商人身份。雖然沙喜發來的通知并沒有告知金平這次參觀行程的真正目的,但金平跟海漢人打交道的時間長了,大致也能猜到一二,海漢人帶這些南方商人到處轉悠,多半是要說服他們在遼東這邊投錢做買賣。畢竟如今海漢在遼東打下的地盤內可謂是地廣人稀,如果不引入外部力量,光靠海漢加上東江鎮的人手,要開發這么大片的區域肯定進展遲緩。而來自南方的資金注入,或許能夠起到加快遼東開發進程的作用。

    接下來便是由金平帶路,領著眾人進入建設中的移民村落,向他們介紹目前的東江鎮移民安置工作。即便南方商人們見多識廣,眼前廣袤原野上鋪開的巨大工地依然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施工中的標準民居房舍多達數十間,而期間又有多條人流源源不斷地將各種建材和工具運至施工地點,一眼望去至少有一兩千人在這片大工地上勞作不停。

    遠處的原野上還能看到有不下二十頭耕牛正在農夫的驅趕下耕作農田,阡陌小路一直通往視線盡頭的遠處,也不知道是規劃了多大的墾荒屯田面積。

    “按照我國的規劃,將在這片區域建起十多個移民村,以安置東江鎮的民眾。”劉尚抬手一揮,將眼前所見的一切都圈了進去:“這里的所有開發建設費用,包括民眾的衣食住行,目前都是由我國向東江鎮提供無償借款,通過開發后的收益再逐年收回這些借款。”

    “海漢國各位首長便是我等再生父母,這份大恩大德,東江鎮軍民沒齒難忘!”金平很適時地拍了一記馬屁。但這也的確是當下的實情,如果不是海漢出錢出糧給地,東江鎮這幫人怕是只有窩在皮島上等死了。雖然這些費用今后還得以收益抽成或加征賦稅的形式還給海漢,但海漢所提供的救助的確也拯救了瀕臨滅亡的東江鎮。

    “我國與東江鎮是盟友,這些救助都是分內之事,金區長不用太過客氣。東江鎮軍民不畏艱辛為國戍邊,我國首長們也都是很佩服的。”花花轎子眾人抬,既然對方知情識趣,劉尚倒也不介意說幾句好話吹捧一下東江鎮。

    當然這話如果是沈世魁、金日觀之流聽了可能要老臉一紅,畢竟東江鎮的不畏艱辛完全是被后金軍壓制之下的結果,要是打得過敵人,誰會愿意窩在那鳥不拉屎的皮島上戍邊。

    何禮等人卻是聽得心中一顫,這海漢與東江鎮私下結盟一事,外界其實也早有猜測,不過他們這是第一次聽到海漢官員在公開場合下承認了這種關系。如果要認真追究起來,僅憑這一條就可以給東江鎮扣上一個叛國的罪名了。當然了,如今遼東半島南端這塊地方被海漢拿下,又以東江鎮的名義向朝廷請了功,這個時候誰敢清算東江鎮的過失,那怕是要被輿論打成與后金一伙了。

    這種結盟很顯然是東江鎮處在弱勢一方,而海漢愿意出錢出力讓東江鎮的人遷回來定居搞開發,顯然也是吃定了這幫人。何禮看這金平對劉尚卑躬屈膝的模樣,自然能想到海漢在東江鎮這些人的心目中擁有多大的權威。

    當然海漢與東江鎮的關系其實也并不是何禮等人真正關心的重點,他們需要知道的是,既然海漢已經在逐步將東江鎮的人遷回遼東,那么這對于接下來的投資活動又能有什么益處。特別是對他們這些物資承運商來說,是否有可能從這些移民身上獲取到比較直接的好處。

    而金平接下來的說明就給了他們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按照海漢的規劃,在完成東江鎮移民回遷的任務之后,頂多只留下一兩千人屯田,東江移民區所需的糧食今后主要靠自給自足來完成供應。而其他的勞動力就將被分配到海漢控制區內的各種建設項目,其中自然也會包括南方商人們將在遼東投資的買賣。不管他們是要經營種植園還是別的什么項目,海漢移民署將會跟東江移民區協調安排人手去滿足南方商人們的勞動力需求。

    “那如果勞動力還是有缺口又當如何?”何禮追問道。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出現,畢竟本地沒有什么流動人口可言,就這么一點人口基數,短時間內似乎也很難有大量增加的可能。一旦各種開發項目鋪開,一萬多的人口看著似乎不少,但算算其中的適齡勞動力,也未必能滿足本地的需求。

    劉尚接過話題應道:“今后我們會設法不斷從北方接應漢人難民回歸,如果操作得當,本地每年增加一兩萬人口應該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