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1735章 微妙處境
    海漢的外交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好惡選擇,做出相關的決策往往都是出于各方面的綜合考量,特別是經濟方面的利益,更是海漢考慮與他國保持外交關系時的重中之重。不管是建交還是開戰,抑或是其他更為復雜的外交手段,最終的目的都是要為海漢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出于種種原因,海漢并不愿意對大明施展戰爭手段,但三不五時地打壓一下這個已經在走下坡路的帝國還是很有必要的。海漢主動放棄了使用軍事手段來推翻大陸上的漢人政權,但同時也在嘗試通過經濟、文化等領域來間接控制這個國家的走向。這樣做雖然沒有派出軍隊到大陸上平推州府縣城來得爽快,但收獲同樣也是明明白白看得到的。

    按照執委會的設計,是要通過這一輪的外交打壓之后,在遠東地區讓大明陷入政治上的孤立狀態,外貿特別是海洋貿易方面只能依賴于掌控了大明大部分海岸線和遠洋貿易航線的海漢,從而能通過壟斷大明的海上通商權來獲益。

    不過這套復雜的計劃還處在最初的實施階段,礙于眼光見識所限,目前還沒什么人能夠看明白海漢的真正目的。當事人費策賢更是被侃得暈頭轉向,完全不明白海漢為何要做這些看起來十分多余的事情。在他看來,大明與海漢之間的外交關系其實就只有戰與和兩種狀態,無法想像海漢還有更為復雜的謀劃。

    真正嗅覺比較靈敏的,還是葡萄牙和荷蘭這兩家,畢竟是老牌殖民國家,對于各種外交手段的應用和理解要遠勝大明這種環境封閉的國家。他們雖然沒有很真切地體會到海漢這套組合拳的真實用意,但卻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可能會蘊藏的商機。

    “東印度公司會遵守與貴國簽訂的外交協議,保證應有的立場不會改變。”在回應了海漢的站隊要求之后,蘇克易立刻便向找上自己的施耐德反問道:“貴國并不會真的對大明動武,對吧?”

    施耐德笑道:“你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

    “因為……我實在想不到貴國有什么理由要對大明動武。”蘇克易很坦然地道明了自己的想法:“貴國已經控制了大明的大部分海岸線,在貿易方面也已經敲開了大明的國門。至于從大明招募移民和往貴國在大明的占領區殖民,我想大明也難以給貴國制造太大的障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搞亂大明對貴國而言應該是弊大于利才對。”

    施耐德不置可否地應道:“戰爭當然會造成社會動蕩,那吞并大明這個國家,或者是占領其部分領土,對海漢來說也不算好事嗎?”

    蘇克易這次就沒那么篤定了,略帶猶豫地應道:“那或許是貴國出于某些原因,不能對大明采取這么激烈的手段吧!”

    對于強國而言,在不斷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吞并弱小,那只是理所應當會采取的手段。當然用弱小來形容大明帝國并不是很確切,但在海漢面前,大明的軍事實力的確顯得不夠強大,所以才會在過去的十年中被海漢蠶食了不少海岸線附近的要害之地。

    但海漢在得勢的情況下一直都沒有將這種吞并大明領土的措施擴大到內陸地區,僅僅只是保持著自己在海疆的控制權。而其他國家對于海漢的這種看起來十分有節制的做法也的確看不透,直到大明與海漢建交之后,外界才認為海漢是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來打開大明的國門,從而更好地利用大明所擁有的市場和資源。

    但就當一切都開始走上正軌,海漢也終于不用半公開地跟大明開展走私貿易了,卻作出了有動武意圖的表態,這在有心人眼中并不是一種合理的表現。蘇克易自從進駐三亞之后就在持續關注海漢與大明之間的外交動向,俗話說旁觀者清,他所了解的情況絕對要比費策賢這種當事人還要更為全面細致,所以費策賢被寧崎侃得七葷八素摸不著方向,但蘇克易卻從中發現了一些海漢在力圖掩飾的細節。

    蘇克易雖然無法完全了解海漢的意圖,但按照他的理解來進行推測,居然也離實際情況不算太遠了,只是他想從老道的施耐德這里套話卻沒那么容易,兩人繞來繞去,施耐德就是不說出肯定的回答,讓蘇克易無法證實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而另一邊托馬斯對上的卻是剛剛懟完了大明使節的陶東來,他雖然吸取了費策賢的教訓,盡量避免在言語上刺激到對方,但陶東來今天的攻擊性是真的很強,當托馬斯提出與蘇克易類似的問題時,便又召來了陶東來態度強硬的回應。

    “我國是否會對大明動武,那是出于我國的安全和發展考慮,是經過執委會深思熟慮和充分討論之后才會作出的決定。今天給貴國吹這個風,只是提醒一下貴國要保持好自己的立場,不要輕易介入我國與大明之間的外交事務!”

    陶東來說這番話的時候一臉嚴肅,讓托馬斯原本準備好的一些問題不得不咽回了肚子里。對方的最后一句話很明顯是在告誡自己,不要再問與兩國外交關系有關的問題。

    各國使節在這個晚上所收獲的信息多而繁雜,一時間難以消化,很多人回到住處之后仍是無法入眠,比如費策賢就是其中之一。他雖然已經到了三亞數月之久,早就習慣了這里的水土氣候,但今天卻覺得異常不舒服,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都沒有睡意。

    費策賢爬起來灌了一杯涼茶下肚,稍稍緩解了一點酒后的口干舌燥。但他心頭的那股子憋悶,卻沒法由此消除。

    根據今晚會談的情況來看,費策賢認為海漢是在有意拉攏其他國家孤立和打壓大明,就算寧崎所說是真,海漢沒有要對大明發動軍事進攻的打算 的打算,但他們在外交領域所采取的這種措施仍然極為不友善。

    費策賢的申辯并沒有從寧崎那里獲得任何同情,海漢也沒有絲毫要改變態度的表示,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大明大概都要籠罩在戰爭陰云之下了。而最可氣的是海漢這種做法既沒有理由也沒有目的,費策賢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向國內匯報這個變化,而且就算他把今天的事情寫進奏折,朝堂上的那些高官也未必能夠理解在這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費策賢的職責當中,維護大明的利益和尊嚴自然是第一位,但如果海漢要對大明動武甚至是正式宣戰,那么朝廷只會認為他在三亞的外交工作沒有做好,不然為什么兩國去年才建交,今年就要開打?

    沒來到海漢之前,費策賢也無法理解福廣兩地的地方官員為何會對海漢言聽計從,不敢招惹這群入侵大明的暴徒。但來到三亞慢慢加深了對海漢的了解之后,費策賢才意識到大明南部沿海地區其實近些年來一直都處在戰爭的陰云之下。

    過去稱霸東南海域的十八芝海盜團伙已經沒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強大,行事更為犀利的海漢海軍。沒有哪個地方官承擔得起引發戰爭的責任,倒不如稍稍退一步,給予海漢一定的空間,既能得到海漢主動送出的好處,又能保住自己頭頂上的烏紗帽。有善于經營者,如福建許心素之流,更是能借助海漢的扶持上位,成為地方上說一不二的土皇帝。

    朝廷很清楚被海漢占去的那些領土已經很難通過談判手段拿回來,而大明如果不想失去更多的領土,就得維持好與海漢的關系。所以為了保持兩國間的和平,朝廷不惜答應了海漢提出的一系列苛刻的建交條件。內閣大學士們可不會管費策賢在三亞的處境如何,隔著幾千里遠,他們無法了解費策賢的工作過程,只能看最終的結果。

    費策賢放下茶杯,重重地嘆了一口氣。他南下之前,禮部就有人提醒過他,出使海漢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好在與海漢的官方接觸本身就是肥差一件,海漢對大明官員出手闊綽是南方沿海官場盡人皆知的事情,只要順從他們的意思,所收到的回報要遠比在官位上搜刮民脂民膏強多了。

    而壞的一方面就是海漢的控制欲極強,如果在任上不愿照著海漢的意思辦事,那么這個官可就是個受氣包了,而且很可能是里外不是人的那種夾板氣。當時費策賢還不是太理解這樣的形容,但如今處在這樣微妙的環境下,他終于體會到了這種好與壞的感覺。

    海漢這邊已經不止一次明示暗示過費策賢,可以向他提供優厚的報酬,不僅保證他在任期間的待遇遠勝普通官員,而且就連離任之后的生活也可以安排。不管是南洋的種植園還是海漢治下的地方官,費策賢都可以挑選,而他需要付出的僅僅只是在外交方面盡可能配合好海漢的安排。

    不過費策賢對大明還是有極高的忠誠度,并沒有輕易答應海漢的條件,還三不五時地利用自己的身份為大明爭取利益。但真正涉及到國家層面的決策時,費策賢的身份顯然沒有什么影響力可言,寧崎今天告知他海漢的安排時,大概也沒有想過要重視他的內心感受。

    費策賢認為自己已經盡力在為大明爭取,但或許真的就是能力所限,他所付出的努力在海漢這邊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甚至都沒能換來海漢人的尊重。而一想到將這樣的狀況匯報回國內之后,自己還得再應付來自朝堂之上的壓力,費策賢的心情就越發煩悶了。

    他披了一件外套走到陽臺上,從這里可以遠眺勝利港港灣,遠處的碼頭上依然有燈火點點,他知道那是停泊著徹夜裝卸貨物的船只,像這樣的繁忙景象,只要天氣晴好,幾乎天天都是如此。

    而就在幾個月之前,他曾在這里目睹了數十艘海漢戰艦在勝利港徹夜裝運補給的場面,當時的狀況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些戰艦一直到天明時才完成裝運,然后在天空魚肚白亮起的時候離岸駛出港灣,數日之后便在遙遠的菲律賓群島大殺四方,打得當地的西班牙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當然后面的戰況是費策賢從本地報紙所刊載的文章中看來的,但此時他想到的卻是如果有朝一日海漢真要對大明動武了,這勝利港內又會是怎樣的一番繁忙景象。以大明的體量,海漢所需動用的戰艦和補給船只不知要翻上多少倍,這勝利港的碼頭就算全力開動,只怕也得數天才能完成補給裝船的任務。

    不過這些荒謬的念頭只是在他心中一閃而過,并沒有再就此發散下去。寧崎說海漢的下一個動武目標不會是大明,費策賢也不知道這話該信還是不該信。經驗告訴他“海漢人的嘴,騙人的鬼”,但當下的形勢又讓他不得不去相信寧崎的說法,不然真的向國內報告說海漢打算撕毀和平協議,那朝堂上不得大亂?

    如果不向國內匯報,那海漢一旦動手,大明就是毫無防備的狀態來應戰,結果可想而知。但如果匯報了,不管海漢是否動手,大明國內都會先亂上一場,要是真像寧崎說的那樣只是一個虛招,那么最后謊報軍情的罪名肯定要扣到他費策賢頭上。

    費策賢只覺得自己腦袋兩邊的太陽穴一陣脹痛,他過去的為官經歷中從未遇到過這種復雜的處境,的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才妥當。但他知道自己一旦選錯了方法,或許仕途就會到此為止了。

    “早知如此,還不如在京城當個悠閑京官!”

    這或許是費策賢第一次真正對南下出使海漢的這份差事生出了悔意。禮部雖然是個清水衙門,但至少不用去處理這么復雜的國際關系,更不用承擔如此之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