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1746章 想買未必能買
    武器裝備該選擇買還是造,對于南海地區的很多國家都是一個長期難以抉擇的問題。特別是像戰船這樣的大型裝備,雖然各國都有一定的造船能力,但誰都無法否認與海漢海軍在艦船作戰性能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如果有可能的話,誰又不想擁有一支強大的海上艦隊呢?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海漢一直不愿對外出售作戰船只,這樣的決定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各國也只有在旁邊眼饞的份。不過自從海漢取消了禁令之后,似乎各國都不再考慮該買還是造的問題,而是傾盡財力從海漢訂購戰船,哪怕出售清單上僅僅只有噸位最小的探索級戰船,也足以讓各國趨之若鶩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除了海漢戰船本身的性能出眾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負責建造戰船的造船廠產能有限,每年能交付的外銷戰船可不是買多少就有多少,數目大的訂單甚至很可能要拖到兩三年之后才能完成交付。在這種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各國自然是要爭相購買,以便能在南海地區的軍備競賽中占得領先的位置——就算沒機會坐到頭把交椅,好歹也能爭取一下一國之下,諸國之上的位置。

    而這樣的環境所帶來不僅僅是海漢戰船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緊俏,同時也讓其價格一路水漲船高,從一開始頭幾年的賣方定價,發展到現在的買方競價,各國買家為了每年那十多二十艘海漢產的戰船幾乎是搶破了頭。

    面對這樣火爆的市場,海漢軍工為了利潤要接外國的訂單,就得分出一部分船塢船臺和造船技工來完成任務,勢必會影響到海漢海軍的訂單交付和日常維修維護。原勝利港造船廠幾經升級擴容之后更名為三亞造船廠,興建了更多的船塢,但即便如此也依然無法完全滿足海漢兵工的生產要求。

    于是在海外的廣東香港、澎湖馬公港、舟山定海港和安南金蘭港這幾處地方,海漢兵工也興建了造船廠,并逐步放開在海外建造制式戰船的限制。這樣一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海軍駐外艦隊的艦船維修維護需求,并且可以在各地建造小噸位的作戰船只,就近補充到駐外艦隊當中。當然技術含量較高的裝備蒸汽推進動力的探險級和威嚴級戰艦,目前仍然只有三亞造船廠能夠建造。

    不過用于出口的外銷型戰船,為了便于技術上的管控,仍然是集中于三亞建造。所以每年的戰船外銷訂購活動,也都仍然是安排在三亞來舉辦。

    “其實關于作戰艦船,就算我們不做任何的推銷推廣活動,想必在座的各位也還是會非常積極主動地掏錢下訂單。本人在這里謹代表海漢兵工和三亞造船廠,感謝各位多年以來的惠顧。”

    白克思略略彎腰致意,然后才進入到正題:“但本著對買家負責的態度,我們今天還是請到了專家來為各位介紹這次的情況。”

    接著上臺的這位老兄貌不驚人,看樣貌約莫有五六十了,臺下甚至還有好些人根本不認識,紛紛交頭接耳打聽此人身份。

    李希也不認識此人,問過旁邊的外交部工作人員之后才知道,此人乃是三亞造船廠的總工程師張天貴。李希對于張天貴的事跡一無所知,但聽這官銜似乎不低,而且白克思稱其為專家,想來是在造船領域有著比較特別的造詣了。

    其實只要是從海漢手里買到過戰船的買家,或是曾有過參觀三亞造船廠的經歷,基本上都認得這位被海漢高官稱為“張總師”的人物,知道他才是海漢造船領域的現場技術負責人。所有出口到國外的海漢戰船,都得先在造船廠經他驗收之后方能交付給買家。

    海運相關的事務,包括建港、航運和造船在內,早期都是由孫長彌和越之云兩人負責。不過這兩人的專業學識雖然可以吊打同時代的航海家,但如果要論實際動手能力,那還是不如工作在造船一線的高級技工。而海漢很幸運地在穿越后不久就得到了張天貴的投效,正是有了此人帶來的完整造船工藝,才讓海漢的造船業能順利起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超越了南海地區的其他國家。

    張天貴和他的五個兒子都在海漢官方機構做事,這種全家上下男丁都在做官的情況在海漢也是不多見的。如今的張天貴早就不是當初的落魄船匠,如果要給從歸化籍一路晉升到上層的海漢新貴排個名次,張天貴肯定是名列前茅了。

    也正因為這樣的情況,海漢官方絲毫不會懷疑張天貴的忠誠度,一向對其信任頗深。類似新船設計之類的事務,孫長彌和越之云也會拉上張天貴一起開會,討論船舶設計上的技術細節。而張天貴也由此接觸到了很多超越時代的專業知識,他早就將能造出大鐵船的海漢高官們視為天神下凡,如今能夠得到上司傳授這些絕密學識,更是堅定了張天貴為海漢效忠的決心。

    不過作為一名技術官僚,張天貴在人前露面的時候其實并不多,也就只有上面安排外國貴賓參觀造船廠的時候,他會出面接待一下,順便在參觀過程中充當專業解說。在三亞之外的地方,并沒有多少人聽說過這位三亞造船廠負責人的名頭。

    而今天白克思安排張天貴出面向各國代表講解今年的戰船出售安排,一方面是出于對張天貴的器重,另一方面也的確是需要一個懂行的專業人士在現場即時解答買家們的問題。

    張天貴說明的重點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今年年底之前海漢能交付的戰船總數不會超過二十艘,并且這次所下訂單的實際交貨期有可能會延續到明年年中。二是這次買家所采購的戰船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訂制內容,比如船上裝備的火炮數量,艙室布置,船體防護加固等等。三是今年對戰船的技術 船的技術升級主要集中在船只的適航性和帆索的易用性方面。

    張天貴的說明幾乎毫無廢話和夸張修飾的成分,很快就告一段落。不過聽眾們卻并不打算就此放過他,當張天貴宣布可以開始提問的時候,安南的鄭柞率先開口道:“那按照張總師所說,今年能交付的船可能還是去年買的,這次買的船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造出來,我這樣理解可對?”

    張天貴點點頭道:“正是如此。我們主動公布這個情況,便是希望各位在下單之前先考慮清楚自己的實際需要是否迫切,不要到時候又每天來造船廠守著催交船。”

    鄭柞道:“那以往年的規矩,也還是可以加急的吧?”

    “當然。”張天貴應道:“加急費用兩成,優先建造優先交船。”

    臺下聽到這番話的人都是心知肚明,這也是海漢人變相加價的一種手段了。想急著要船的,那就掏腰包加錢,不然就慢慢等著吧。還別嫌棄排隊時間長,海漢每年能交的船就那么二十來艘,你家不買別家可是捧著錢來等著要買。

    不過問這個問題的鄭柞其實并不會選擇加錢,純粹只是給海漢捧場制造一下氣氛罷了。安南國在涂山半島附近所建的造船廠已經運作兩三年時間,在花了大價錢得到海漢的技術轉讓之后,安南自己也能建造小噸位的探索級戰船了,只不過礙于本國的造船技術和船廠規模所限,每年大約只能造出四到六艘這種戰船,而且成本甚至還超過了直接從海漢購買的花費。

    對于有心要效仿海漢建立一支強大海軍的安南國來說,這樣的造船速度顯然無法滿足統治者的需求,所以每年安南國還是會向海漢下單購買數艘戰船,用以加快本國海軍的成軍速度。

    而另一個大買主福建許氏對此也是心領神會,立刻表示會考慮加價下單,以換取一個相對較短的交船時間。但福建的實際情況與安南類似,海漢也向其轉讓了探索級戰船的圖紙和建造技術,其位于漳泉兩地的造船廠均可自行建造這個級別的戰船。福建人現在從海漢買船,一般都是優先考慮噸位更大的探險級戰船了。

    這兩家一表態,便讓旁人忽略了這次推出的戰船在性能方面的升級似乎并不明顯,而將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能夠縮短造船周期,讓海漢人早一點交付自己的訂單。以至于過了半晌之后才由葡萄牙人提出了跟技術相關的問題:如果要進一步增加船上部署的火炮數目,那是否會影響到船的適航性?

    張天貴的回答也很是一板一眼:“最適合的數目肯定是我們造船廠原本設計的方案,這可都是經過首長們反復計算論證的結果。不過考慮到有些國家的實際需要,所以才會提供了訂制項目。如果要在探索級戰船上增加火炮,那船體重心和甲板的承載能力都需要重新計算,至于對適航性會有多大的實際影響,恐怕得等船下水了才有確切的答案。”

    其實類似張天貴所說的這種改造,安南和福建的船廠早就在私下進行試驗了。海漢隨船出售的艦炮同樣也是性能削減的版本,這一點買家都很清楚,在沒有辦法配備海漢海軍同型號火炮的情況下,想要縮短與海漢海軍的戰力差距,那就只能在船上配備更強的火力。要嘛使用口徑更大射程更遠的火炮來充當艦炮,要嘛就在船上部署更多的火炮。

    但他們的試驗都不太成功,威力更大的火炮上船之后,往往會超出了探索級戰船的承載力,在作戰狀態下會對船身造成很難修復的損壞。而部署更多的火炮,便會出現張天貴所提到的問題,整艘船的重心都需要重新調整,不然戰時遇到單舷集體開炮的狀況,戰船有可能會向另一側發生傾覆。

    這種試驗沒有海漢的參與,就很難在實施之前通過計算來得到大致的結果,而海漢方面就算知道他們私下做這些改動,也會裝作不知,由得他們去碰壁。這戰船改型要是如此容易,那海漢也就不會輕易出讓探索級的制造技術了。

    張天貴當初曾對出讓造船技術一事頗為反對,但孫長彌和越之云告訴他,轉讓一些過時落后的技術并不能讓這些買家在造船領域追上海漢,反而會將他們更為牢靠地捆綁在海漢的軍工體系上,因為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玩意兒可不是舉一反三那么容易,買了探索級的制造技術,并不代表他們就能造出更高級的探險級戰船。

    但當這些買家的艦隊都是海漢式戰船充當主力以后,他們的戰術和編制也就只能沿用海漢的成熟模式。今后這些艦船面臨升級換代的時候,仍然免不了得求到海漢這邊來,因為只有海漢才能給他們提供穩妥的升級方案。

    張天貴雖然不是太明白為什么首長們對未來的狀況如此篤定,但根據過去的經驗,首長們對形勢發展的預判從來都是正確無誤,所以張天貴也不擔心日后會出現什么反復。這次開始推出官方的訂制之后,張天貴料想過去最大的幾個買家肯定都會對此感興趣。不過這種升級服務價格不菲,就算只是給出一個改造方案,由對方自行動手進行改造,那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雖然現場只有葡萄牙人提出了這方面的問題,但張天貴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福建和安南兩家可是聽得格外用心。

    李希雖然不太懂造船技術,但也豎起耳朵認真聽取張天貴的講解。他一路南下途中,基本將海漢的幾種主力戰船都見識過了,之后隨軍去馬尼拉更是親眼見證了海漢艦隊的可怕實力。只是朝鮮國國庫吃緊,就算他想買,但國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錢財用來大量購買海漢戰船,也只能在當看客的同時,先盡可能地了解一下這購買戰船中間的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