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1854章 支持對象
    帝王后代爭奪王位寶座繼承權的故事并不新鮮,為了能夠爬上寶座成為統治者,自古以來就有無數黑暗的宮廷內斗傾軋甚至血腥屠殺發生。即便是朝鮮這樣被周邊國家視為弱小可欺的存在,那至少也統治著朝鮮半島的三千里江山,王位對某些人來說依然是相當重要的存在,歷史上圍繞王權爭奪發生過的齷齪事著實不少,甚至可以說是李氏的傳統。

    李氏朝鮮的創建者李成桂就是效仿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以高麗國大將的身份在出征途中起事,然后殺回王城開京搶班奪權,自立為王,建立了朝鮮王朝。

    而李成桂的兒子李芳遠也是有樣學樣,在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過程中發動兵變,先殺掉了世子李芳碩,假意擁立二哥李芳果,然后又找借口逼兄長退位,自己坐上王位當了國王,活脫脫一個朝鮮版本的玄武門之變。

    到第六任朝鮮國王端宗李弘暐的時候,因其年幼,被其親叔叔首陽大君李瑈發動政變給趕下了臺。最妙的是李瑈派使臣來大明申請冊封,所使用的理由便是大明幾十年前也有過明成祖朱棣對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靖難”,來證明叔叔篡奪侄子王位的合法合理,而且因此成功得到了大明的認可和冊封。

    第十一任朝鮮國王中宗李懌也是通過發動宮廷政變,廢掉了前任燕山君李隆,因其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所以李懌的這次政變也被冠以正義之名,史稱“中宗反正”。

    這當然還不是朝鮮王朝的最后一次政變,現任的國王李倧同樣也是通過這種非常規手段推翻了他伯父光海君的統治,史稱“仁祖反正”。

    縱觀朝鮮王朝成立以來兩百多年的歷史,有詳細史料紀錄的成功政變就有數起,而那些最終未能成事的嘗試還不知道有多少。錢天敦和王湯姆在研究朝鮮宮廷史的時候甚至有理由懷疑,李氏家族是不是就有某種不安分的遺傳基因,所以才會如此頻繁地出現宮廷爭斗和政變。

    當然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這種不安定的因素其實就是那個象征著國家統治者的王位。生在王族這種環境中,能夠抵抗住權力誘惑的人,本身就少之又少,更何況王族中的大多數人根本就無法擺脫這個環境,只能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權力斗爭中去。而現有這種家天下的權力架構,又很難保證每一代的統治者能夠平穩地完成與繼任者之間的權力交接,勢必就會出現相當多的狀況了。

    在這個時空中由于海漢的出現,很多事情的歷史軌跡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朝鮮沒有在丙子胡亂中被清國打敗,更沒有對清國俯首稱臣,而李倧的繼承人也沒有被擄去國外當人質。所以不管是世子李溰還是老二李淏,他們今后的政治立場大概都不會再是傾向于清國還是明國這么簡單,而李倧選擇繼任者的標準,肯定也與歷史上的記載會有所差異。

    但對于海漢來說,要選擇哪一位王子來作為今后的支持對象,就是一件很考驗眼光的任務了。當然還有一種選擇是冷眼旁觀,不插手朝鮮的統治階級內部競爭,但這有可能會導致未來對朝鮮的外交關系陷入被動,所以這個選項直接就被放棄了。

    李溰和李淏,這兩人一個是第一個繼承順位的王世子,另一個是原本歷史中登上王位的成功者,可以說兩人都有極大的可能在數年后成為朝鮮國的下一任統治者。但如果現在就要從中挑出一個作為海漢官方的支持對象,那的確是有點為難王湯姆和錢天敦了。

    “兩頭下注肯定不可取,但如果要押寶押在一邊也確實太危險了。”錢天敦分析道:“李倧這兩個兒子以前沒怎么留意過,以后倒是得重視起來,有些事情越早開始做準備越好。”

    王湯姆點頭表示了贊同:“既然以后的朝鮮國王很可能出自他們當中,那的確有必要從現在就開始好好經營了。不過我倒是覺得要選人不難,誰能積極主動地跟我們拉近關系,表明態度,誰就更值得支持!”

    “這樣選人……會不會有點片面?”錢天敦對此倒是有些拿不定主意。

    “這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看出來的,多觀察一段時間吧!”王湯姆伸手拍了拍桌上的電文道:“你看寧崎發來的資料,原本歷史上這兄弟倆一個支持清國,一個心向大明,這說明什么?這說明他們都是有依附強國的心理!現在東亞誰是強國?那當然是我們了,只要不斷對他們施加影響,假以時日,他們崇拜的對象也很可能會變成海漢。”

    王湯姆所說的情況可不是單純的假想,事實上對海漢有著明顯的崇拜心理的盟友還真是不少,比如愿意出兵隨海漢軍來朝鮮打仗的這幾家,如果不是對海漢軍有著絕對的信心,又豈會輕易把精銳部隊派到如此遙遠的陌生國度去跟一個強大的對手作戰。

    當然這樣的信心和崇拜心理并不是短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海漢最近這幾年在東北亞地區的動作,特別是這次出兵朝鮮的戰果,肯定會對朝鮮統治階級的觀念產生顯著的影響,讓其意識到這個地區最為強大的國家不再是他們頂禮膜拜了兩百多年的大明,而是位于南海的另一個新興漢人政權。

    對朝鮮來說,值得慶幸的是海漢國并沒有恃強凌弱的打算,反而是出于某種實際考慮,選擇了幫助朝鮮抵御外敵。這對于一直都對漢人政權有著天然好感的朝鮮來說,的確極大地拉近了兩國的距離。

    在目前這樣的國際環境和歷史條件下,要讓年輕的朝鮮統治階級對海漢產生親近、崇拜的心理,其實不算是什么困難任務。海漢本來就長于宣傳造勢,只要有機會,多的是辦法讓這些年輕人對海漢文化產生興趣。

    不過從之前的會面來看,朝鮮官場上的這兩位意見領袖顯然是各自選擇了一位王子作為支持對象, 持對象,他們的選擇標準未嘗可知,但這場對局的結果應該很難在近期看到,如果按照原本的歷史走勢,距離下一任朝鮮國王繼位還有十二年之久。繼位者要作為儲君等待這么長的時間,期間足以發生各種故事了。

    而王湯姆所說的篩選方式的確是一個解決辦法,如果能夠及早確認某位王子對海漢有著特別的興趣和親近感,那么對其進行扶持之后收到回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一些。至于如何慢慢投其所好施加影響,那就不全是軍方的事了,外交和情報部門的長期跟進才能發揮作用。

    而李倧安排王子們旁聽談判過程,還讓他們與海漢將領一同進餐,這其中有沒有類似的用意就不好說了。錢天敦和王湯姆目前也很難確認李倧對繼位者的政治立場會有什么樣的要求,但從原本的歷史記載來看,后期更傾向于清國的世子應該就是因為政治立場不討喜所以才會被李倧下手廢黜。而一個心向海漢的繼承人是否會得到李倧的喜愛,當下也不好說。

    雖說喜歡海漢的人也不一定就能坐上王位,但有一點是錢王二人當下就可以確認的,那就是不喜歡海漢的人肯定無法成為下一任的朝鮮國王。作為朝鮮目前和今后數年內最為重要的外交伙伴,海漢對繼位者的看法肯定會影響到李倧的選擇。

    在當天的會談結束之后,崔鳴吉突然主動提出了要去海漢將領在漢城的住處拜會一下。金尚憲雖然沒有出聲反對,但當下的臉色可是不大好看,只是目前也沒有禁令禁止其他官員與海漢人單獨會晤,他即便想反對也找不到合適的借口。

    而更讓金尚憲感到失望的是,海漢人竟然欣然同意了崔鳴吉的要求,而不是果斷拒絕。看樣子在這兩天的會談當中,崔鳴吉已經成功地爭取到了海漢人的認可,這讓金尚憲隱隱有些不安。

    李倧對此倒是樂見其成,他從這兩天的會晤中也意識到崔鳴吉對合作計劃吃得更透,比金尚憲更適合與海漢人討價還價。崔鳴吉多多與海漢人接觸一下,或許對于在接下來的談判進程中爭取主動也會有好處。至于是否相信崔鳴吉的節操和能力,他既然已經選擇了讓崔鳴吉參與談判進程,這就已經是最大的信任了。

    至于海漢這邊,當然是有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感覺,他們先前還想方設法地打聽如何才能聯絡上崔鳴吉,爭取安排一次私人會晤來打探對方的真實想法,但想不到最后主動采取行動的居然是對方。

    當下崔鳴吉便乘馬車跟著海漢的車隊一同回到了他們在漢城的臨時駐地,錢天敦下車之后便吩咐隨從去準備一桌酒席,以款待這位主動登門的吏曹判書大人。

    “說實話我們本來想找個機會去府上拜會崔大人,但沒想到倒是崔大人先來了!”落座之后,王湯姆便主動提及了先前的打算。

    崔鳴吉雖然不知道王湯姆這話到底是客套還是真有其事,但也能感覺到王湯姆釋放出來的善意,當下便也客氣了幾句。

    不多時廚房便開始上菜,雖然是冷盤,不過對朝鮮人來說生冷食物倒也習慣,錢天敦又叫人開了一壇酒,讓崔鳴吉嘗嘗海漢的特產。

    三杯酒下肚之后,氣氛便開始熱絡起來,崔鳴吉主動提及了為何要來拜會他們:“其實貴國提出的產業合作計劃,在下看過之后覺得多數都對朝鮮未來發展有益,只是其中有些不解之處,需要向兩位當面請教才行。”

    王湯姆道:“無所謂請教,有問題大家一起探討就是,崔大人但說無妨。”

    崔鳴吉放下酒杯道:“其實大部分的問題,在這兩天的會談中都已經問過了。在下就想再問問二位將軍,朝鮮今后該如何發展,才能真正壯大自身的實力?”

    崔鳴吉的這個問題可就很大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每個領域對于實力的定義都會有不同,但想要在任何一個領域中變得強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湯姆和錢天敦對望一眼,都不太確認崔鳴吉到底想要怎樣的答案。

    崔鳴吉是個聰明人,一看這二位沉默不語沒有回答自己的問題,便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接著又道:“聽說貴國當年在南海立國之時,國民不過五百人上下,不過十年時間,國土已遍及南海各地,軍隊征伐各國常勝不敗,著實令人欽佩。在下也曾做過一些功課,研究貴國的發展歷史,但由于資料太少,所能得出的結論著實不多,所以一直都想找一個機會與貴國高官當面交流,請教治國強國之策,要如何才能在短短數年間讓國家的實力變得強大起來。”

    崔鳴吉語氣非常誠懇,說完之后便起身一揖,意思是先行謝過二人。

    錢天敦應道:“這個可就說來話長了,我國雖然當初立國的時候看起來實力比較單薄,但當時我們已經對國家的發展有了比較長遠的規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個職能部門如何分工合作,與外界各方如何相處,如何利用手頭的包括人力在內的資源,等等很多方面的問題,都是有提前準備好的預案。崔大人看到的結果可能就只是海漢國只用了十年時間就迅速壯大,但實際上我們治國理政、行軍打仗所用到的經驗,大多都是好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積累,發展過程中不走彎路,自然速度就快了。”

    這番話讓崔鳴吉聽得似懂非懂,但又覺得其中有頗多值得細細體會的地方。崔鳴吉揣摩了一陣才又問道:“如果學習貴國的治國方式,能否收到顯著的效果?”

    王湯姆應道:“效果會有,但有多少就不一定。歸根到底,我們各自國家的社會制度不一樣,權力架構、社會生產關系也都有差別,就算是有更先進的地方,貴國也不太可能全盤照搬套用。其實關于這方面的問題,金大人也早就跟我們有過類似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