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2544章
    海漢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建立在自身的教育體系之上,與傳統的文教方式有相似之處,但差別也很明顯。

    海漢的教育體系不僅僅是為了培養文人和后備官員,有相當大一部分教育資源是用于培訓產業工人和專項技術人才,這是大明的科舉制度所不具備的功能。

    不過由于教育產業的規模仍然集中于海南島等少數地區,海漢自行培養的官僚隊伍遠遠跟不上疆域擴張的速度,所以大量留用前明的地方官員,也成了海漢解決問題的捷徑。而前明構建官僚體系的基礎正是科舉制度,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海漢短時間內還無法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進,只能暫時先沿用前明的制度,以保證民間文人仍能擁有一個可靠的上升通道。

    江浙作為海漢目前已經接管的前明統治區,無疑是一個會起到示范作用的樣本,接下來官方如何從民間選拔人才,那可是千萬雙眼睛都在盯著的大事。

    按照前明的科舉制度,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本省的生員在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便可參與應試。主持鄉試的主考官都是由皇帝親自任命派遣,通過考試的生員便得到“舉人”稱號,也由此獲得了進入官場的資格。

    而主持這樣的大考,對于年輕的白樂童來說的確是有些超出了負荷。在此之前他只是參與了幾次三亞當地人才選拔考試的組織工作,其規模、復雜程度和重要性比起這種三年一次的地區大考可都要差了太多。

    如今這一地區已經由海漢接管,當然不會再有皇帝派到杭州來的主考官了,而鄉試的組織方也由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衙門變作了海漢東海大區管委會。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新舊官府的銜接環節上,管委會的下屬官員中雖然也有前明投靠過來的文人,有參加鄉試的經歷,但對于科舉考試的組織工作也同樣只是門外漢。這鄉試如何出題,如何閱卷,如何制定評審標準,是繼續執行舊規還是推行海漢的新方案,都存在著不少的爭議。

    為了保證這次鄉試的權威性,鼓勵江浙地區的文人積極參與,管委會也是想了不少辦法。比如目前在主持相關工作的是江浙地區幾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和退休官員,這都是管委會特地請出來當門面的人物,利用他們的聲望和地位來告知外界,雖然如今已經換了朝代,但前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也還是會繼續保留下來——至少在今年這次鄉試還不會發生變動。

    那么由誰來掌握這次科舉考試的標準和尺度?既然海漢執委會遠在天邊,那自然是該由近在眼前的石迪文石大人來定奪,這也是為此專門成立的“鄉試辦”已經確定下來的基調。

    不過在這節骨眼上,執委會偏偏又派了一位年輕的“欽差”來杭州,所持的公文上明確寫著這位小爺要“參與主持本年鄉試”,這可就很考驗“鄉試辦”這些老狐貍的政治智慧了。

    白樂童雖然也做了幾年官,但跟這類老狐貍周旋的經驗還是太少,進了鄉試辦沒多久,便已經被對方盤出了不少信息。

    像白樂童這種年紀的官員會被派到外地執行這種重要任務,原因無非兩種,一是能力極強,在專業領域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可以在陌生環境中處理各種棘手問題。另一種可能便是此人擁有深厚的背景,足以能夠在海外代表執委會的權威。

    要試出白樂童屬于哪一種情況并不難,老狐貍們只要請示為由,與他探討一些科舉考試相關的事宜,便很容易試探出白樂童的專業能力了。

    這些手段對于白樂童來說是防不勝防,所以一場探討下來,他也不免就被人家試出了深淺。眾人將他當作來杭州鍍金的權貴子弟,對他的態度恭敬有余,但卻沒人真將他視作此次鄉試的主考官,在討論某些關鍵問題時就不免有些敷衍了。

    而白樂童雖然察覺到了這些微妙的細節,但他對此也沒有太好的辦法,畢竟縣官不如現管,他雖然是三亞派來杭州的特使,但石迪文目前還沒有給他任命本地的職務。也就是說他對于“鄉試辦”還只是一個純粹的外人,就算他想指手劃腳,也沒人會聽他指揮。

    此時距離八月的考試之期還有些時日,最終要使用的考試題目也還未確定,白樂童看了鄉試辦這些人之前準備的題庫,發現其中還是有不少問題。

    傳統科舉考試都會有很多題目是取材于四書五經,引用其中的句子,要求考生寫八股文申論,亦或是命題作詩等。而海漢的考試制度則更偏向于實用性,考題大多都與基層官員將會接觸到的實際工作有關。從鄉試辦目前準備的題庫來看,題目顯然更偏向于傳統的科舉,缺乏行政事務相關的內容。

    白樂童當然也向鄉試辦的人員提出了這個疑慮,不過對方的回應是考慮到本省生員對海漢制度所知有限,如果考題的風格轉換太大,恐怕會影響到鄉試的人才選拔效果。

    但白樂童也不是那種唯唯諾諾的人,既然肩負使命,就不會甘于千里迢迢來到這里當個看客。他向鄉試辦提出,必須加大史論、策論部分的考題比例,并且要加入命題行政公文的考試內容。而這些考題改動還必須要結合海漢的制度,要求考生在申論中表現出對新朝代新制度的理解和打算。

    可問題在于鄉試辦的這些人幾乎都是前明遺老,哪里拿得出來海漢風格的考題方案,而且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他們也不太愿意全盤接受白樂童這么個年輕人的意見。于是談來談去,直到白樂童離開鄉試辦的時候,雙方也沒有達成一個明確的合作意向。

    白樂童當然也明白其中原因,在杭州這地方辦差,僅有執委會的任命是不夠的,還必須得到石迪文和東海大區管委會的明確支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