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2695章
    有些事看似吃虧,實則占便宜。但便宜不能白占,必然也得付出相應的代價。到底是誰吃了虧誰占了便宜,雙方心中各有一桿秤衡量利弊得失。重點在于海漢與朝鮮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各自想要的利益,這才是達成合作的真正原因。

    只是臺面之下的這些利益交換,并不會以公告的形式對外宣布。只有極少數能夠接觸到內部信息的官僚,才會了解其中奧妙。

    當然了,像朱子安這種初入仕途的新人,對于國際關系也所知有限,如無陶弘方給他詳細講解,想要自行理解這中間曲曲拐拐的利益糾葛,也還是頗有難度。

    但即便兩國已經達成共識,也還是需要完成大量前期工作之后才能推動這事的實施。現在所進行的貿易資料審計便是其中之一,接下來還要在本地組建相應的機構來處理稅務、財會方面的事務。不過這些事情應該無需再由使團跟進,后續自有財政部門調派專人過來負責了,說不定此時已經在來釜山的途中了。

    朱子安道:“如此說來,那完成審計工作之后,使團是不是就要離開釜山了?”

    陶弘方道:“離開之前應該還有一件事情要辦。難得能有這么龐大的武裝艦隊造訪本地,我想地方官府應該會趁著這個機會,玩一玩狐假虎威的游戲。”

    朱子安道:“大人的意思是,朝鮮人要借勢嚇唬嚇唬日本人?”

    陶弘方點點頭道:“那位文大人已經替我們安排了時間,要跟本地日本商會的頭面人物碰一碰面。他希望我們能夠站在盟友的立場上,向日本人施加一點壓力,讓朝鮮能在雙邊貿易中得到更多好處。”

    朱子安不禁笑道:“他們倒是想得好,從我們這邊丟掉的,要從日本人那邊撈回來!”

    陶弘方也笑道:“這個忙,不幫不行。我們接下來就要去往日本訪問,也有很多需要跟官方會談的事務,先跟日本人接觸一下通個氣也好。對了,你晚上抽時間再看看相關的資料,到時候也一起出席。”

    海漢使團抵達釜山之后一直公務繁忙,也沒有主動去與本地的日本商會進行接觸,而日本人也同樣沒有選擇主動出擊。但最先按捺不住的卻是地方官府,見海漢使團都已經在準備啟程出發了還沒有動靜,只能站出來牽頭組織一次會面,試圖借助海漢的力量來解決自己與日本商會之間的一些問題。

    朱子安晚間便按照陶弘方的叮囑,特地去找了相關的資料,連夜翻看學習,對釜山本地日本商會的情況也算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雖然商會是以日本為名,但實際構成其實是以日本對馬藩藩主宗氏為核心,與貿易相關的一應事務也基本都是由對馬藩說了算。

    之所以會有這么奇怪的狀況,主要還是因為對馬藩獨特的地理位置所致。對馬藩的主要轄地是位于朝鮮和日本之間 本之間的對馬島和壹岐島,其中壹岐島更靠近日本本土,而對馬島則是正好居于海峽中間位置,其北端離釜山港僅百里之遙,貿易優勢得天獨厚。對馬藩借助這樣的地理優勢,逐步控制了日本與朝鮮間的海上貿易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為距離朝鮮半島海岸線如此之近,與海峽兩邊都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所以對馬藩的政治立場其實并不是特別堅定,在歷史上一度左右搖擺。

    1419年朝鮮將軍李從茂以討伐倭寇的名義,出兵占領了對馬島,而島上的統治者宗氏接受了朝鮮官職,并且在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還代表朝鮮從事對日的貿易活動。

    但到了1592年的壬辰倭亂,對馬島又變成了日本入侵朝鮮的前線基地。豐臣秀吉以此為跳板,率十余萬大軍攻打朝鮮,第一戰便是從對馬島渡海攻入釜山。當時朝鮮一度丟掉了大半國土,若不是后來大明出兵救援,多半就已經亡國了。

    而對馬藩當時也曾出兵入朝作戰,日軍連克漢城、開城、平壤三京的戰斗中,都有對馬軍的參與。當時的藩主宗義智親率藩軍兩千余人,一度推進到平壤以北地區。直到明將李如松率兵打到平壤,日軍不敵,宗義智才跟著大部隊往南撤離。

    不過戰事結束之后,第一個跳出來當和事佬的同樣也是對馬藩。宗義智反復斡旋多次之后,終于成功讓朝日兩國重新開通了跨國貿易通道,并于1609年簽署了《慶長和睦約條》。

    而對馬藩作為兩國唯一信賴的中間人,便由此將通過朝鮮海峽進行的跨國貿易都牢牢攥在了自己手中,而藩主宗氏也因此得到了延綿至今的榮華富貴。

    如今的藩主宗義真是宗義智的孫輩,據說也是頗有手段之人,上任之后不僅大力發展造船、航海等與貿易密切相關的產業,而且還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在對馬島上開挖一條打通東西兩岸的運河。這樣往來于對馬島與釜山港之間的商船,就無需再繞行半個島嶼之后才能駛入對馬島的主港阿須灣了,可以縮短航程百余里。不過此項工程的預計工期據說將會長達十余年,至今仍在施工當中。

    如果不是有可觀的貿易收入作為支撐,以對馬藩的條件要進行這樣持續若干年的大型土木工程,無異于癡人說夢。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代的藩主是一個頗具長遠眼光的統治者,愿意投入大量資源去營建造福后人的大型工程。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足以暴露出對馬藩對于跨國貿易的依賴程度十分嚴重,必須要不斷通過各種手段來鞏固自身的地理優勢,才能保證自己對跨國貿易的掌控不會流失。

    由于對馬藩代理了朝鮮國相當一部分的對日貿易,這就意味著貿易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利潤是流入了對馬藩的口袋。而作為釜山港管理者的朝鮮地方官府,大概早就不滿意這樣的分配方式了,只是一直沒有手段來改變這樣的現狀而已。而海漢使團的到來,便給地方官府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