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北朝帝業 > 0586 鄉義南下
  年節將近,鄉里百姓們也都漸漸結束了一年的忙碌,開始準備節慶事宜。

  對大多數百姓而言,能夠平平安安又過一年已經是幸運,臨近年尾忙里偷閑,清早多睡片刻,晚餐多吃幾口,已經算是頗為難得的享受,也實在沒有精力和財力去特意做什么節慶準備。

  但有一個地方卻是例外,那就是地處洛水東岸、武鄉縣下屬的商原。

  如今的商原乃是遠近聞名的富鄉,講到繁榮熱鬧、較之華州州城都不遑多讓。

  鄉里哪怕最不起眼的房屋,都是一進三開間的磚瓦大房,兩側還要加上一間或是兩間耳室,其中一間必是當家主婦的織房,另一間或是存放車馬、或是擺放農具。

  至于更加闊氣的宅院,則就前后兩三進,堂舍累加,住上一家十幾人都仍顯寬裕,還要蓄養上幾個稽胡男女奴仆。

  鄉里居住環境已經是如此氣派,各種民生物資的供給則就更加的充足富余。商原大市上天南海北的時貨盡有提供,種類繁多、琳瑯滿目。不獨滿足了商原百姓們的各種需求,就連州城、長安乃至于更遠的地方都不乏行商入此采買貨類。

  商原百姓謀生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壯年男女們或在各類工坊做工,或者當戶耕織飼養。

  無論作何營生,一對夫妻一年的收入足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和租調還有剩余,而且工坊上工的男女丁庸勞役還由工坊主交付渠盟一部分錢財、渠盟負責租使士伍解決。

  李曉策馬行走在鄉里整潔的砂石道路上,視線頻頻望向兩側,臉上的驚訝之情完全掩飾不住:「早年只聽說關中這里地狹民困、生計艱難,真入此鄉卻沒想到如此豐足美觀。河北舊稱富饒,比較起來卻是不及此鄉遠甚啊!」

  執意要為李曉牽馬導引的吳敬義聽到李曉這番感慨,便回首笑語道:「明公舊聞并不虛假,商原之前的確是窄鄉窮土,生計不旺。但在郎君入鄉定居之后,一切便都不同了……」

  講到李郎對商原帶來的改變和增益,任何一個商原百姓都能滔滔不絕的講個沒完,話說再多、總結起來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沒有李郎,便絕不會有如今的商原!

  所以李泰和父親回到華州不久,鄉人們便屢屢催促吳敬義等留鄉舊屬趕緊將李泰和他父親請回鄉里。

  李曉之前所見只是關西群眾在人情場合上對兒子的熱情逢迎,今日入鄉實實在在見到李泰在鄉里所作出的各種貢獻,心中也是欣喜不已,望著李泰感慨說道:「前聞我兒狂言,尚存幾分不安。但今見鄉澤積養之厚重,還有什么可擔心?」

  商原大市如今規模更大,到了年尾整日都客貨云集,為免不必要的騷亂,李泰之前便特意著李渚生叮囑鄉人千萬別搞什么太過盛大的歡迎儀式。鄉人們想要來賀他父子團聚,便在他家莊上擺設起流水席,入莊來飲一杯即可。

  在引著父親將商原游賞一番后,李泰一行便又返回莊上。此時莊園中來賀群眾也已經數量眾多,縣令鄭滿帶著縣里衙役們親自在此主持局面,忙前忙后已經是一腦門子的汗水。

  「這是怎么回事?」

  李泰見到莊內一側堆放著大量的干脯山珍等各種食材,便開口詢問道。

  先一步回莊的李渚生走上來苦笑解釋道:「全都是鄉人們送來的禮物,勸說了許多次,只是禁止不住。」

  李泰自知鄉人們雖然生活水平大有改善,但也只是溫飽而已,這些山珍時貨于他而言不算什么,但放在鄉人各家卻能整治一餐難得的佳肴,于是便打算著員分發回去。

  正在這時候,趙黨長又親駕著一輛牛車行來,車上同樣拉滿了干貨。

  待將車駕停下,趙黨長下車笑道:「百姓們雖然言拙但卻情深,得知郎君總算訪得

  尊翁歸來,心內深為郎君感到高興,但又恐怕明公不適此間鄉風,所以各自備置鄉味送來,百家風味期盼總有一味能夠讓明公賞識留戀,從此便也情定此鄉!」

  聽到趙黨長這么說,李泰便也笑起來,當即便宣布莊中流水席從今日起一直持續到來年正月初七人日,在此期間鄉人們皆可入莊來食。

  莊中鄉人們聽到這話后,也都紛紛擊掌喝彩道謝,有的更載歌載舞起來。

  莊中歡宴很快就進行起來,李泰瞧著父親也受此氛圍感染,臉上洋溢著笑容、遠比早前在華州城共時流群眾宴飲時更加的輕松愜意,于是便也向父親介紹起在座這些鄉士們,順便問起一些鄉里趣事。

  李泰陪著父親歡宴一會兒,然后便請趙黨長等繼續作陪,他則將李渚生、吳敬義等渠盟諸掌事請入莊內商討事宜。鄭滿升任縣令后,雖然便不再擔任渠盟的掌事,但對渠盟事務仍然非常上心,便也一起入內議事。

  如今的渠盟早已經不再只限于河渠津橋等諸事,而是覆及左近數州之地的綜合性民間盟會。

  雖然興修和維護民間河渠堰埭等工事仍是其主業,但副業也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這當中最主要的便是放貸。

  渠盟放貸分為兩種形式,分別就是針對平民小戶的蠶桑絲麻織機等等業務,還有針對各類工坊主的放貸。前者提供生產原料和工具、返輸絹布等物品,后者則提供現金、技術和市場銷售等一系列的支持,只要能夠達到渠盟要求的生產規模和產品標準,甚至可以免除利息。

  李泰并不將渠盟當作一個牟利組織去運作,而是作為整合關西諸方鄉土資源的一個平臺,所做的也都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如今渠盟在冊的織機就達到了五萬多架,一架織機歲返百匹,這就是每年五百多萬匹絹的現金流,雖然其中七成是要以物貨形式返輸織戶,但也有一百五十多萬匹絹的毛利,高敖曹在他這里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不過這么多織戶的管理成本和前期投入也非常的高,而且規模起來了折耗也會增加,真正落在渠盟手里的利潤其實并沒有看起來這么多。而這一項業務最重要的,就是給渠盟每年提供大量的現金流,可以在其他行業進行開拓。

  最開始渠盟所扶植投資的工坊并不多,僅僅只是商原并周邊區域有限的一些人家想要試水,所接手的還是李泰自家割讓出來的一些穩賺不賠的上游加工。

  畢竟時流觀念仍然還是以耕織為本、工商為末,千匹浮財不如薄田三頃。但使勤勞正經的人家,誰又會舉債度日?真要再發生什么饑荒,工坊中那些產品也不當衣食。

  不過關西數歲大稔,再加上商原等諸處貿易越來越興旺,市場上的商品也越來越多,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越來越被襯比的全無性價比。

  甚至有的平民小戶只憑幾架織機勤懇織造,一年下來衣食有余,到了第二年便放膽一搏,舉貸設立工坊,場地、技術、人工等一系列俱仰渠盟供給,半年回本半年見利,核算下來收入竟比數頃良田所得還要更多!

  去年一年是渠盟工坊數量井噴的一年,僅僅是燒制磚瓦陶器的工坊,渠盟便一舉投資了幾十個之多,商原百姓建得起磚瓦大屋,相當一部分也是因此。

  至于其他各類手工作坊也都非常紅火,榨油、造紙、制墨等等,基本上都是李泰自家莊園產業將技術鉆研成熟之后便逐步將各項工序都交付渠盟所培植的其他工坊進行生產,從而將產能拉起,獲得更多產品。

  如今李泰自家莊園里已經不再進行各種日用品的生產,甚至就連肥皂、香精這種原本的核心產業都已經在逐步向外釋放,建立起完整的生產供應鏈。李泰自家莊園仍然保留的,便只剩下了軍工和科研兩個核心。

  當然,也

  并不是所有技術李泰全都無私分享,像水利大紡車他就一直沒有對外泄露,如今甚至連架設在洛水沿岸的都給拆除了。

  這工具雖然效率驚人,但卻并不適合用在水利資源環境比較脆弱的關中。一旦流傳出去,各地豪強爭相攔河設堰是可以預見的,李泰能各處找貨滿足商原百姓一部分脫農轉工,可真要整個關中都這么玩,那樂子可就大了。

  所以今天李泰召集渠盟眾人所商討的一個核心就是渠盟南下,將關中的資金調使到沔北、以及江漢等地,那里無論是地理資源還是發展前景,都要勝過如今的關中。

  渠盟這些掌事們數年來一直習慣了大方向上跟隨李泰的指示,渠盟發展蒸蒸日上也是一個眼見的事實,盡管他們甚至都沒有去過沔北,可當李泰提出南出武關的計劃時,他們還是紛紛點頭答應下來,各自表示接下來便開始籌備。

  同樣對李泰信心十足的還有鄭滿,可憐巴巴望著李泰說道:「舊年某隨郎君入此鄉里,鄉里風物漸好,但卻不見郎君,實在凄苦難當。郎君明年歸鎮,能否攜行?」

  。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