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北朝帝業 > 0076 小兒輕我
    侍員很快便將酒食奉上,擺在宇文泰案上的是一個金光閃閃的金酒樽,擺在李泰案上的則是一個角杯。

    李泰正自感慨西魏朝廷是真窮,宇文泰這大權臣待客賜饗的酒具都不能成套,而宇文泰臉色卻陡地一沉,抬手一指案上金樽說道:“伯山有才,我亦重之,爾等侍奴安敢輕待!”

    侍者聞言后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叩首顫聲道:“丞相久居外府,禁中用物尚是年前賜給,金樽唯此一具,絕非怠慢賢臣……”

    “取角杯來!”

    宇文泰聽到這話,神情也有些尷尬,抓起那金樽拋給侍者:“將此金樽裝匣,贈給李郎家用。”

    李泰沒想到宇文泰來這手,但也知這會兒應該表示感激,連忙又避席起身道:“臣多謝丞相賞識,然性情本就不好杯中圣賢。貴器賜給,不異明珠暗投,懇請懇請,不敢領受。”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魏武先聲,道盡滋味。伯山你少年青春,英姿廣智,憂愁不生,不必杯中清濁消解,讓人羨慕啊!”

    宇文泰聽到李泰這么說,便又感慨一聲,將那金樽捏在手里端詳片刻,若有所思,然后便不再提賜給一事。

    他之所以對李泰如此盛贊,原因自然不只是重修龍首渠的計劃。

    龍首渠雖然古跡悠久,但也不算多么盛大的工程,即便修復如初,所益華州幾縣而已。

    真正令他刮目相看的,一是李泰呈交的那份計劃書,言辭樸素直接,全無文辭修飾,數據羅列翔實直觀。哪怕他此前不知龍首渠時,看過之后都能了然于心。

    單單這份文卷功底,就讓宇文泰大感驚喜。

    正如他自己所言,出身北鎮軍門,學術修養有限,并不怎么喜歡文學修飾。特別身在高位,所處理的公文繁多,也需要臣員們奏事時能夠就事論事、文辭直白。雕琢太多還要猜度本意,浪費的精力就會更多。

    這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問題,但卻困擾宇文泰多時。

    行文矯情乃是時流積弊,他也一直在倡導公文直白述事,省儉雕琢,像是去年大閱時的誓文都刻意作古文《大誥》之體,但仍收效甚淺、積弊難除。

    此時看到李泰這篇樸素務實的文卷,宇文泰讀起來大有神清氣爽之感。

    其二便是李泰這種主動的態度和做法,更讓宇文泰感到欣賞。

    過去這大半年,軍國事務各種急切,宇文泰也被各種要人要物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

    李泰卻能主動的察覺問題并解決問題,不給行臺增加負擔和麻煩,還能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讓宇文泰大感良才難得。

    第三便是李泰展現出的統籌能力了,他一介東州新客、立鄉未久,便已經能夠深刻介入并主持鄉里事務,讓這些頗有排外風氣的關西土著時流接納并支持他。這份能力,也的確可觀。

    “伯山才器可觀、情懷可賞,有什么志愿期而不及,直告無妨!”

    宇文泰略作沉吟后,又指著李泰笑語說道,毫不掩飾他對李泰的欣賞和熱情。

    李泰心里卻別有懷抱,只覺得宇文泰還是在試探他,上位者如果真的想獎賞某人,哪有開口讓人提條件的道理?你就算封個國公、授個柱國大將軍,我會拒絕?

    “臣寸功未有,官爵已經先享,已是受之有愧,豈敢再有攀求!”

    他略作思忖,才作出自覺得比較得體的回答,又拱手道:“若說期而未得的愿望,的確暗藏一樁。鄉人所以勤于渠事,小而言之,盼能興耕豐收、衣食保暖,大而言之,也是希望國運昌盛、有助大統。此情此愿,感人肺腑,臣也只是因情獻事、達于上聽……”

    “渠事所涉鄉戶人家,租調之外,雜征俱免!東州小兒尚感民之疾苦,我又怎能不恤?”

    宇文泰聞言后便又笑語說道,但李泰聽到這稱呼的變化,心中頓時便知自己這番對答有問題,再以視線余光一瞥,便發現宇文泰雖然仍是笑容滿面,但這笑意卻流于表面,讓人擔心怕是要掉下來。

    且不論自己是否犯了宇文泰什么忌諱,但能爭取到這樣一個獎賞,李泰也是大感滿意。

    之前鄉里游說那些鄉戶出資,進展的不算順利,雖然表示愿意加入的不少,但具體的捐輸金額卻仍含糊其辭。

    大概是想隨便出點物資應付一下,混個參與的名聲,也爭取水渠能修到自家田園附近,并不像鑿窟造像那么熱忱。

    可現在有了大行臺的體恤背書,情況又不相同。且不說免除一年雜征的實惠,還表示這件事 這件事已經獲得了大行臺的關注。

    李泰拿著雞毛都能當令箭,有了這么硬挺的靠山背書,自然能玩出更多花樣出來。

    比如說哪一段渠、哪一口井,冠名權都能拿出來賣錢。還有借著修渠過程中物資的調度,打造一個區域性的物流網絡,在商原建造一個鄉里大市。

    乃至于更進一步,讓自家產業升級,將鄉戶們引入產業下游,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系和捆綁等等。

    李泰腦海里一時間生出許多想法,更沒有閑心思考宇文泰態度突然冷淡起來的原因。

    不過接下來宇文泰的話,卻讓他心里悚然一驚。

    “李郎前言謀身乏計,本以為只是謙辭,但見你恤人忘己的情懷,倒真是肺腑之言。高平曾是你先人故封,后代賢孫因循食之也是應有之義。前者封命倉促,今給食兩百戶,盼你銜此祖風,能于此光耀家室。”

    散爵是沒有食邑的,宇文泰開口賞賜食邑兩百戶,雖然也是虛食,但等于把李泰的爵位拔高一級,成為開國縣男。

    李泰對這封爵本就不甚在意,提高一級也沒覺得多高興,但聽到宇文泰突然提起他爺爺,便意識到自己所謂的高風亮節也是有問題的。

    特別最后那句讓他于此光耀家室,更是幾乎將“你是不是看不起我”表露出來。

    他雖然有此警覺醒悟,但宇文泰卻不給他解釋的機會,抬手又說道:“東賊有訓傳來,賀六渾退歸晉陽之后,殘害賀拔太師子嗣泄憤。白發老人驚聞噩耗想是不安,李郎且去,有暇走慰一番,勿負太師舉才之義。”

    李泰聽到這話,頓時更不淡定,也沒有心情再作辯解,連忙起身告退。

    待到李泰行出,宇文泰才突然抓起案上本要賜給他的金樽陡地摔打在地:“小兒輕我!”

    侍者們噤若寒蟬,宇文泰一時間也沒有心情召見其他人,坐在席中自酌自飲。

    又過了一會兒,宇文導闊步行入,未及坐定便笑語道:“我聽說那李伯山已經入拜阿叔,相見應是愉快?此子是否名實如一?”

    “一個膏梁狂客罷了,不足掛齒!”

    宇文泰聞言后便冷哼一聲,神情很不愉快,宇文導見狀頓時一愣,轉頭望向室內侍者,侍者也不敢言,只用視線點了點被摔在地上的金樽。

    “我在想,若將此奴逐回東州,賀六渾會不會殺之?”

    宇文泰又開口說道,宇文導聞言后便入前撿起金樽擺回案上并說道:“此員若是狂悖難用,我替阿叔殺之,豈容他東西躥亡!”

    “倒也不必,我只是感慨,這些膏梁人家有什么資格桀驁自高。區區一個東州逃客,即便薄具智力,怎么敢小覷我家官爵?”

    宇文泰突然又有些傷感:“賀拔破胡也曾是名滿天下的豪杰,賀六渾敢誅其血嗣。高仲密啃食父兄余蔭的庸才罷了,竟也能于東于西安享殊榮。

    我家才力自負不輸天下豪杰,但每一份生機前程都是舍命搏來,一旦事敗便性命不存。咱們鎮人啊,無論勢位高低,仍是骨子里輕賤自己。賀六渾如此,我亦難免……”

    說話間,他視線又落在李泰之前呈上的那份文卷,再作翻覽,又是嘆息一聲:“的確是個良才,若非眼見,我都不信人間能有少年精明如此。他凡作諸業,若肯直獻行臺,我會不賞?

    此徒出身名門,博智善事,法不循常,讓人驚艷,若是年資相等,蘇令綽恐是不及。但卻外恭內倨,不來趨我,讓人失望啊!”

    宇文導聽到這里,稍作沉默后便說道:“若阿叔厭他在事行臺,不如由我征辟管教?”

    宇文泰聞言后笑著擺手道:“這也不必,不值得為此徒擾亂正事。他或少年輕狂,不見權勢之威。且置鄉里,著薩保暇時察望,馴成幕僚,既能養之,便可殺之。”

    講到這里,他又抓起那金樽于手中把玩片刻,隨手拋給侍員:“將之融鑄成印,就戶賜給。”

    他之前的情緒波動,也并非只是李泰引發,更多的還是因賀拔勝兒子們的死亡所引發對自家父兄親屬的悼亡。

    憑什么那些名門世族經此亂世,便可以允東允西、勢位相隨,而他們北鎮武人卻要于世道之內倍受煎熬,稍有計差便性命不存?

    宇文泰如今也已經是權重一方,心中自然已有答案,但也正因此才更覺悲涼:“著禁中醫官長留太師邸上,藥石盡給,有事即報!”

    ------題外話------

    第二更,下午還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