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的日本,是公認的亞洲老大,連列強在亞洲事務上都要給他們點面子。

    沒想到他們竟然被一個麾下只有三萬軍隊的軍閥給打的如此狼狽,再打下去甚至可能會滅國。

    這樣的結果,讓其他列強都坐不住了,紛紛出面調停。

    當然,他們也收起了傲慢的嘴臉,在和梁涼的人接觸時,顯得都非常和藹可親。

    不和藹可親不行,萬一把梁涼惹急了,連他們都揍怎么辦?

    沒搞清楚梁涼是如何滅了日本艦隊的,他們哪敢得罪梁涼?日本艦隊輕松被滅,他們的只怕也強不哪去。

    雖然怕得罪梁涼,可他們又不得不想辦法限制他,否則真的讓他把日本滅了,他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盡管日本活下來對他也沒多大牽制,但有總比沒有強,好歹能拖延點時間,讓大家能搞清楚梁涼的底牌。

    這么多列強國家都來調停,梁涼就算有系統做后盾,也不能不考慮一下。他的積分畢竟是有限的,要是花光了,他可就沒咒念了,所以還是要給面子的。

    面子要給,好處也不能少。在梁涼的指使下,華國百年來頭一次如此咄咄逼人,非要將《馬關條約》賠付的東西幾倍的賺回來。

    最后,梁涼要求的十倍遠遠達不到,賠款只要了三倍,也就是六億兩白銀;割地基本沒有,只是將灣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等地都收了回來,連朝鮮都要了回來,租界當然也包括在其中;通商口岸則根本沒有,不是梁涼不要,而是沒有必要。日本比青國開放的多,本來就允許各個港口通商,再在條約里強調,是多此一舉。

    只是條約雖然簽訂了,可是執行起來依然很麻煩,畢竟梁涼現在還只是一路軍閥,而不是政府。

    不過也問題不大,梁涼滅了日本海軍,威望已經無人可及,連國父都要退避三舍。

    袁世凱更是嚇尿了褲子,根本不敢再打了,派人來和國父商量,成立聯合政府。

    袁世凱這個人雖然不怎么樣,但他手下的軍隊畢竟是華國的精銳,打起來損失的都是華國人。因此,梁涼痛快的同意了成立聯合政府,并且主動放棄了政府職務,只要求掌管所有軍隊、警察、稽查隊伍,其他的都不管。

    梁涼手里有足夠的實力,就算他想當皇帝,也沒人能阻止他,何況這么低的條件。至于他可能是日本人的問題,早就不是問題了,他都把日本打成那個鳥樣了,就算是日本人,也是值得信任的。

    因此,他的要求順利通過,袁世凱和國父只能去爭總統或者總理的位置。

    此時的民國精英們,對推翻帝制之后,該采用什么樣的民主制度,爭論的非常厲害。有人說用總統負責制,有人說用內閣負責制。前者的總統是國家元首,后者的總統就是擺設,總理才是國家元首。

    雙方爭議不下,就有人跑來問梁涼的意見。梁涼表示,他沒意見,愛什么制什么制,他不管。

    他這話不是敷衍,是真的這么想。

    在他看來,什么制度都差不多,既然這兩種制度都有國家在使用,就說明都不錯。

    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制度,而是有了制度之后要遵照執行。否則,再好的制度如果執行不力,也都是白扯。

    還有貪腐問題,他之所以在軍隊之外還要了警察和稽查兩種權力,就是為了親自處理這個老大難問題。

    真實的歷史上,民國換了好幾任政府,而每一屆政府的貪腐問題都非常嚴重。

    不是掌權的人不想治,而是根本治不了。從上到下全都貪,不貪的是鳳毛麟角,這個問題還怎么治?

    有了梁涼參與,歷史已經與原來大不一樣了。但不管是袁世凱還是國父,依然很難治理貪腐的問題。

    但梁涼就不同了,他有兵權在手,威望又高不可攀,還不怕得罪人,又置身于政府之外,不管鬧出多大的亂子,就算清空大半的政府官員,也都是未來的國家元首的問題,和他無關。

    而且就算是出亂子,也不是多大的問題。他有兵權在手,就不信誰能翻了天去!誰那么大膽子,跳出來看看!

    袁世凱和國父都有組成聯合政府的誠意,談判進度就很快,只用了兩個多月,新政府就成立了!

    新政府成立后,理所當然的要分封官員,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能安排幾萬人。

    而構成新政府的人當中,主要是袁世凱的手下和同盟國成員。

    袁世凱的手下大部分來自滿青朝廷,這些舊官員是什么德行就不用說了,說他們是貪得無厭都輕了。

    同盟國雖然成立不久,算是朝氣蓬勃,但也正因為擴張的太快,導致人員良莠不齊。有些渾水摸魚的家伙,貪起來一點都不比舊官員差,甚至更加肆無忌憚。

    幸好梁涼早有準備,招募了多達三萬余人的稽查隊伍,分布到全國各個省份,大約平均每省一千人。

    這些人別的不干,就專門打聽誰貪腐了,誰違法亂紀了,找到證據后就處理,絲毫不留情面!

    剛開始查處時,確實造成了不少混亂,找人求情、托關系的,還是手段溫和的,甚至有人聚眾作亂乃至造反。

    對于這樣的人,梁涼毫不客氣的派兵圍剿,就算對方聚集了幾萬兵馬,他也從不妥協。

    正因為有梁涼這樣的強人鎮著,民國在初期混亂了一陣,但很快就安定下來,各處官員即使有什么小心思,也都小心翼翼的隱藏起來,不敢太過放肆。

    吏治清明,民國的發展自然日新月異。雖然還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大方向上總是好的。

    這個時候,梁涼將注意力轉移到了他的那些工廠上。

    當初梁涼是想茍起來發展的,可沒想到因為一次意外,竟然一發不可收拾。那些工廠根本沒派上多大用場,依然在生產民用品。

    這還要多虧霍元甲被芥川龍一打死,否則沒有那四千積分,梁涼哪有硬懟小鬼子的能力?也就沒有今天的局面。梁涼此時想起來,也不知道該痛恨芥川龍一,還是該感謝他了。

    除了最初的化肥廠、機械廠、家電廠之外,梁涼又建了不少廠子。他有系統提供的技術資料,生產的都是科技含量高,不愁銷路的產品。這些廠家為梁涼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也養活了大批平民。

    不過財富對梁涼來說意義不大,他只是隨口吩咐下去,就有人替他把事情辦好了。

    他現在的注意力,依然放在自身的鍛煉上。除了槍斗術之外,他還召集了大批武林高手,在自己不斷學習的同時,還出資建立了幾十家國術館,倡議全民習武。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梁涼作為三軍總司令,他喜歡的東西,自然有無數人跟風。一時間民國的武風大盛,所有武術家都跟著受益。

    武術家們受了梁涼的好處,對梁涼的印象自然極佳。當梁涼請他們匯聚京師,交流武功時,這些人自然都傾囊相授,連壓箱底的絕技都拿出來了,讓梁涼隨便學。

    梁涼感覺自己就像是掉進了米缸的老鼠,幸福的魂兒都要飛了!數不盡的功夫,讓他想學什么學什么,哇哦!

    但是在冷靜下來之后,他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老話說得好,千招會不如一招精。學的多了未必有用,梁涼現在的功夫已經足夠,更重要的是提高境界,在精神上更進一步。

    不過他也不是全都不用學,他之前學的主要的徒手搏擊,兵器用的很少。而國術當中,有不少兵器的使用方式,而且是各式兵器應有盡有。

    在幾位武學大師的參詳下,梁涼最終選擇了刀和槍兩種兵器學習。

    武俠小說中最常出現的兵器是劍,可是深入了解了就會發現,劍這種兵器其實并不實用,殺傷力低、練起來困難、還容易折斷。倒是席前獻舞的時候多用劍,耍起來非常好看,比如公孫大娘什么的。

    刀就正好與之相反,剛猛凌厲、殺傷力巨大。尤其是在戰場上,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用的不是刀就是槍。

    還有槍這種兵器,同樣是戰陣利器。

    只是梁涼不太喜歡軟桿槍,不是不實用或者威力不夠,而是覺得太容易損壞。

    槍桿要軟,就必須用木質,遇到鋒利的兵器,弄不好就會被砍斷。

    其他人也都用木桿槍,自有辦法規避這種事情,但梁涼和他們不一樣。

    梁涼穿梭于各個位面,遇到神兵利器的可能性非常高。一旦遇到激光刀、高周波震蕩刀之類的東西怎么辦?只能用同樣的兵器抵擋。可木質材料無法用來附加這些高科技,所以還是用硬桿槍吧。

    在學習刀法和槍法的時候,梁涼發現了一件可刀可槍的兵器,就是大名鼎鼎的苗刀!

    苗刀不是苗族的刀,而是刀的形狀像禾苗。這種兵器據說是戚繼光所創,在剿滅倭寇時大顯神威。

    梁涼就喜歡能打小鬼子的功夫,于是下了大力氣去學。

    當然,除了刀、槍、苗刀之外,其他的器械他也都學了一些,只是沒有前三者下的功夫深而已。

    所謂“十八般兵器樣樣皆通”,不是為了顯擺,而是為了在危急時刻,隨便抓起來一件兵器就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