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穿越南宋當皇帝 > 第80章 特奏名
  執政們紛紛離去,趙竑去了后苑散步,柳道聞鶯,奇花異卉,腳踏青石幽靜,耳聞流水潺潺,趙竑卻是難見笑容。

  士風萎靡,邊事漸近,臨安城卻依舊是歌舞升平,似乎一切都是身外事。

  他整天憂心忡忡,難道真是杞人憂天?

  “陛下。”

  負責本次科舉的薛極過來,小心翼翼。

  或許是注意到了趙竑眉頭緊皺,薛極一路隨行,卻并沒有吭聲。

  “薛卿,殿試之時,朕看的清楚,進士之中,似乎沒有老者,甚至四十不惑者也寥寥無幾。這又是為何?難道說,讀書優劣也分年齡嗎?”

  終于,趙竑開口,依然眉頭緊皺,心事重重。

  “陛下有所不知,本朝除了科舉進士,也有特奏名恩科。是以年長科舉取士者稀少。恩科就設在三日后,陛下看看,到時要不要親自主持。”

  皇帝問話,薛極趕緊回道。事實上,他也正是為了特奏名殿試的事情。

  北宋前期,凡獲得特奏名者,不必再經殿試,即可授予出身。隨著特奏名人數的不斷增加,為了分出成績優劣,以作為區別授予官職高低的依據,自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起,才有特奏名須赴殿試的要求,時間一般定在正奏名進士殿試的次日。

  像這次設在三日后,也是因為趙竑對新科正奏名進士的“關懷”程序增多,時間拉長所致。

  “特奏名恩科?三日后?”

  趙竑反應過來,輕輕點了點頭。

  整日里日理萬機,又掛念蒙軍侵入西夏,他竟然把這件事給忘了。

  “回陛下,特奏名也稱恩科、恩榜。又有進士特奏名和諸科特奏名之分。由于獲得特奏名的進士皆為老人,因而時人也稱其為老榜。那些以特奏名身份獲得出身的人,是朝廷賜予他們的一份恩典。”

  看到趙竑似乎神游天外,懵懵懂懂,薛極趕緊仔細介紹了起來。

  諸路進士參加過八次科舉不取,年四十以上;諸科參加五次不舉,年五十以上,許赴特奏名殿試。四五十以上,可是足足的老人了。

  趙竑停下腳步,定了定心神,鄭重其事問道。

  “本科特奏名進士有多少人?所授何官職?”

  國家之事,無論大小,關乎民生,都要認真對待。

  “回陛下,特奏名進士人數眾多,幾可與正榜的科舉取士人數相等。以本次科舉來說,朝廷正奏取士386人,特奏名人數342人,占了進士人數的四成半之多。”

  仿佛是為了給趙竑解壓,薛極急忙解釋道:

  “陛下不必過于擔心,特奏名進士們所授的官職,多為選官和虛銜,不予實職。”

  宋代科舉施行特奏名恩科,每榜所取人數皆不相同,少的數十名,多則上千名。歷史上,兩宋科舉共錄取了十一萬人左右的進士,其中正奏名進士和諸科約為六萬人,特奏名進士和諸科約為五萬人,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數的約百分之四十五。特奏名人數之多,可見一斑。

  “薛卿,特奏名的事情,你多說些給朕聽聽。”

  薛極仔細介紹,趙竑才大概明白了其中的奧秘。

  特奏名錄取人數雖多,但授官卻很低,甚至部分特奏名進士只有虛銜。不予實職。

  朝廷正規科舉取士,正奏名進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予宣義郎(從八品京官)、簽書大都判官公事;第一甲第二、三名授予承事郎(正九品京官)、知縣;第一甲第四、五名授予兩使職官(從八品選人);第一甲余人為文林郎(從八品選人)。

  正奏名第二甲進士,授兩使職官(從八品選人),第三甲授初等職官(從九品選人),第四、五甲才授予試銜官(未人流),但一年以后基本上都能出官,并獲得迅速升遷。

  與正奏名科舉取士相比,特奏名第一等上、中、下,一般只能授予判、司、簿、尉(從九品選人)乃至試銜官;第二等上、中、下,一般只能授予試銜京師助教。他們雖然允許出官,但兩等的總人數限為二十三人。特奏名第三、四等所授官職就更低,又很難出官,且總人數限制為八十人。絕大部分特奏名進士則只能授予終身都不能出官的下州助教之類的試銜小官。

  至于特奏名諸科的人數更多,授官也更低。而即使特奏名進士能被授予實職,他們最多只能做選人(低級文官),而特奏名選人要想成為京官,從而踏上可以正常升遷的道路,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對于絕大多數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夠成為選人已是幸事,此后的仕途前程則基本無望。

  “特奏名殿試的題目,都已經準備妥當了吧?”

  想想,特奏名殿試也要比正奏名殿試要容易和簡單。

  “陛下,對于特奏名恩科,還是和前科殿試一樣,試論一首、詩一首;諸科對義五道。特奏名內年老者特與免試。”

  薛極看趙竑問的仔細,也是打起精神奏對。

  朝廷吏員考核考試,特奏名進士們也多有參加,仕途再舉,似乎也有些希望。

  “對于特奏名殿試,亦與正奏名進士一樣,改試策一道,策題較正奏名容易,廢除賦詩作詞。年老者全憑自愿。”

  特奏名制度雖然看似走后門、內卷,打破了公平競爭的原則,但卻給了科舉中未被選拔的人才的機會。另外,以特奏名進士們的待遇和入仕機會,特奏名不存在幫助一說,反而體現了朝廷的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照顧。

  隨著吏治改革,吏被編入公務員體制,吏員也可以入仕,用不了一二十年,特奏名就應該名存實亡了。

  “陛下,你莫非要取消特奏名恩科?”

  薛極心頭一驚,皇帝特立獨行,這不是要取消特奏名恩科吧。

  “怎么?你也怕朕取締了特奏名?”

  果然,趙竑搖搖頭,笑著問了出來。

  “不必大驚小怪,還是維持現狀。特奏名恩科殿試時,朕也會親自主持,也彰顯朝廷恩典,體恤士人。”

  特奏名出身者都是讀書人,與士大夫階層截然不同,并不是既得利益者。這些讀書人卻是士大夫隊伍中一個廣泛存在的階層,其人數可以與正奏名進士相匹敵。

  “傳旨給特奏名進士們,朕會親自主持殿試,并和他們把酒言歡。另外選些茶葉酒肉之類,作為賞賜之物。”

  特奏名進士雖然在中央政權并無多少發言權,但在鄉村社會里卻十分活躍,在地方教育、水利興修、社會治安、鄉規民約、祭祀活動、志書譜牒纂修等諸多方面,影響巨大。

  重用這些人,通過他們維護鄉鎮一級基層治理,也能準確傳達朝廷推行的政令,不被居心叵測者的流言蜚語迷惑。

  “陛下英明!”

  薛極長出了一口氣,看來皇帝也是性情中人,自己終于不用擔心皇帝對特奏名動刀了。

  “陛下莫非是為“蠅營狗茍”一事而心憂?”

  察言觀色,趙竑眉頭緊鎖,薛極小聲開口。

  “士風萎靡,會導致世風日下,對我大宋新政沒有任何益處。新科進士,庶務不通,又依賴于胥吏,豈不是走回頭路?”

  “陛下,對于新科進士,何不讓他們先在朝廷六部五寺歷事,再在地方各路州府縣熟悉實務,然后根據考核優劣予以授官......”

  薛極徐徐道來,趙竑豁然開朗。

  這不就是后世的監生歷事制度嗎?倒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