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春秋霸業 > 第707章 咸陽爭鳴之始
  在擊敗了項田之后,陳武并沒有就此罷兵,而是徑直率領著麾下的軍隊一路向西攻伐楚國剛剛占領的國土。

  這些地方的百姓剛剛被楚國亡國,內心對于楚國的態度是排斥的。

  故而當吳國的軍隊殺來的時候,沿途的城邑可謂是望風而降,部分不愿意投降吳國的城邑,也沒能夠抵擋得住吳軍的猛烈進攻。

  而此時的楚王偏偏不在楚國,而是在秦國的咸陽城中。

  當楚王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吳國的軍隊都已經攻到了黃國。

  因為項田的一場大敗,之前楚王東征的戰果大半被吳國人給搶了去。

  而就在這個消息傳到秦國之前,秦國的辯經卻是已經開始。

  秦王在咸陽學宮之前設一高臺,臺下廣場四周設的無數坐席。

  而后,秦壽令人將所有試圖參與這一場辯經之人的名字一一登記,而后根據登記姓名之先后,請這些有意辯經的各國賢士登臺講述他們自己的“道”。

  而高臺之下又為各國設置了與相對應的席位,各國飽學之士,使團成員等等,皆可以入席聽講。

  為了維持講道的秩序,秦壽特意強調了一遍聽講的規矩。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擾或者刁難講道之人,若是對他們的道存在什么疑慮,也需要等到正式辯經的時候方才可以出言。

  在沒有人干涉的情況下,高臺之上陸陸續續的登臺了一大批的飽學之士。

  他們中有的是周國的儒士,他們講的是自己對于周禮的理解。

  有的是商國的名臣,他們講的是以法治國的優勢。

  有的是商國的墨家,他們講的是商墨的非攻與秦墨非攻的不同。

  就算是同為儒士,有的講的是禮,有的講的是德。有的認為人分三六九等,應該等級分明。

  有的則認為人人平等,應該天下大同。

  有的認為君臣百姓之間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被統治者應該安于自己的現狀,不應該生出妄念,否則便會引起社會的動蕩。

  有的則認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并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應該各司其職。

  就算是同為法家,也有的人認為法應該以統治為目的去設計與實施,上位者是國家的主人,應該享受特權。

  君王更是整個國家的核心,整個國家的律法都應該為君王服務。

  有的人則認為律法是維護國家統治的基石,無論是誰違背了它,都應該受到懲罰。

  只有君王與庶民同罪,方才能夠警示天下百姓,使天下人皆不敢違法,國家才能夠得到長治久安。

  一直以來都以懸壺濟世為己任的方濟家也出現了分歧。

  有的人認為醫者仁心,應該將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傾盡全力的去救治更多的人。

  有的人則認為藥石與精力有限,應該把最好的醫療資源留給最有利于這個國家的人。

  每一個登臺講道的人都能夠闡述出屬于自己的道理。

  后來,上臺的人越來越多,就算是秦壽也聽得有些頭腦發脹,更何況是那些普通的聽眾。

  一些十七八歲的少年郎遠遠的聽著他們講道,前一刻還認可“整個國家都是君王的,君王才是這個國家最無私的人。

  只有讓君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國家的百姓方才能夠得到庇護。”

  下一刻他們便又覺得“君王也是人,不可能每一位君王都是賢明之君,若是把國家的生死存亡都寄托在一人的身上,這對于這個國家的百姓來說實在是太過于危險了一些”很有道理。

  最開始那些年輕人還只是聽講,然而到了后面的時候,這些人竟然便已經開始互相爭論了起來。

  名士們的辯經還沒有開始,那些前來圍觀的秦國少年已經吵得不可開交。

  這些少年以自己認可的思想為核心,隨后開始發散思維,試圖用自己的觀點來說服身邊的人。

  有的人被他們說服,但是有的人卻能夠抓住其中的漏洞,隨后予以反擊。

  講道持續了足足三個多月的時間,前前后后有近百位名士講道。

  其中就包括秦儒孔儒,子貢等人,秦兵家吳迪,白起,羅曾等人,秦墨公輸墨,李亞夫等人,秦農家許遠,秦雜家呂不韋,秦商家瑞端,秦名家公孫白,秦法家黃巨鹿等人。

  而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晉國自稱兼通兵墨的趙無疆。

  周國大儒博士姬成禮,南宮樂等人,道家尹子,莊惠等等,周太后的心腹姬磊也自稱是兵家,上臺講了自己的用兵,用間之法。

  商國的法家子都,殷正等人,商墨宋墨及其弟子。

  楚國兵家伍德,陰陽家屈采爻等等。

  另外,還有燕國縱橫家蘇全等人。

  除了這些自報了國籍的之外,還有一些不明國籍之人。

  有主張以小說的形式編纂故事,然后通過故事來宣揚思想的小說家羅子。

  有主張懸壺濟世,不分貴賤的方濟家扁氏三老。

  有主張賢者與民同耕,饔饗而治,以農為本的農家賢士陳子。

  各種各樣的人才層出不窮,看得秦壽的雙眸發亮。

  這些人雖然都有著不同的主張,但是他們中大多數人的主張,在合適的環境下都能夠起到治國安民的作用。

  在通過幾個月的講道之后,最終有賢士數十人展開了最后的辯論,秦壽將其命名為“爭鳴”。

  最先登場的是周國的儒家大儒姬成禮,一開口便是“先天下之定者,周公之治也。周公之治,禮樂為本…”

  他的話方才說完,便有人上前打斷道:“姬公此言大謬,若是禮樂可以治國,何至有周秦楚等列國之興也?

  圣王之治,明德明法…”

  眾人見之,開口說話的人乃是商國的殷正。

  他開口反駁禮樂治國的矛頭便在周國伐商之事。

  如果依靠等級制度真的可以天下太平,當年周國又怎么可能取代身份地位更加尊貴的商國?

  后來的秦國與楚國,又怎么可能以下克上,憑借著擊敗周國而成為當世之霸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