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大隋主沉浮 > 第553章:廢物利用
  “趁諸位都在這里,我有一事也宣布一下。”楊廣沉吟半晌,說道:“前朝大象二年(580)年,前朝遵照古制,在地方上執行州、郡、縣三級制,其控制的周、齊兩地計有211州、508郡、1524縣。但是一個州、一個郡往往只轄一至三個縣,許多州縣、郡官實際并不理事,但這兩個額外機制的存在,使地方官制體系龐大,嚴重的增加了朝廷與百姓的負擔。”

  “先帝為了減輕朝廷和百姓負擔,于開皇三年(583年)采納民部尚書楊尚希‘存要去閑、并大去小’的建議,對大隋控制的州、郡、縣進行撤并,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統一全國后,又將州、縣兩級制推行于南方。最終,完整的大隋擁有190個州、1255縣。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魏晉南北朝濫置州、郡、縣的情況至我大隋不復存在,此舉節省了朝廷的開支、提高辦事效率,也減輕了百姓負擔。”

  “衛王出仕以來,為我大隋開疆拓土;先于西部拿下伊州、庭州、鄯善、且末、西州五州;去年又在東北,拿下了漠州、遼州大部,便是奚族的土地,也在不久之后,將徹底并入大隋版圖。在南方的交州,盧國公劉方為我大隋拿下了愛州、驩州、蕩州、農州、沖州五州。如此算來,我大隋增加了十二個州,現在計有二百零二個州。”

  “二百零二個州看似極少,然國土累計起來,卻是廣袤無垠。面對這廣袤無垠的國土,朝廷中樞無法同時高效管轄和監督。而一些偏遠州縣官員辦事效率低下、不作為不說,還會因為朝廷監督不度不足,滋生了‘山高皇帝遠’、‘我是皇帝’等不法念頭,繼而開始貪贓枉法、為非作歹;由此發生的勾結商人、地方豪族欺壓良善之事,時有發生,使百姓對朝廷好感消耗殆盡,長此以往,怒到極致、忍無可忍的百姓必將群起反抗。”

  眾臣默默點頭,皇帝的話大家能夠理解,他不是說哪個派系、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官員在行不法之事;而是陳述當前存在事實,以及制度上存在的巨大漏洞,不可等閑而視。

  做完開場白,楊廣開始說計劃:“有鑒于此,所以我決定效仿漢武帝,在州以上設置監察州,使地方級別恢復成州、郡、縣三級;縣之下,仍是鄉、里兩級。”

  “監察州類似于州牧府、大中總管府、尚書省行臺,統籌轄下各郡軍政事務,官員也會按照御史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標準配置,不過比起時有時無的州牧府、大中總管府、尚書省行臺更為完善,州官則是現在的刺史、長史、司馬等。親王出仕刺史時,則以州牧名之,以示尊榮;郡王、嗣王及其以下爵官擔任刺史時,皆為刺史名之。”

  “至于現在的州名,恢復成耳熟能詳的古郡名、或古國名;郡官更名為太守、郡丞、郡尉、郡正等;縣名和縣官不必更變。西京和東/京特殊,則以府名之,日后西京官名是京兆府、東/京官名則是河南府。”(注)

  至此,楊廣設想中的州、郡、縣、鄉、里五級制,已經大致的陳述完畢。

  楊集見到楊廣都說完了,可是其他人卻在默不作聲的思考著,便把一些常見的問題擺了出來,好讓大家更方便思量:“也就是說,地方將會形成州、郡、縣、鄉、里五級?”

  楊廣很滿意楊集的捧哏,微笑道:“正是這五級!”

  楊集又問:“但不知圣人打算設幾個州?”

  “其實就是現在的十四個大總管府,轄地不變、州治也不變,簡單來說,就是把戰時設、平時撤的大總管府形成定制。此十四州自西向東、自南向北,分別是涼、雍、益、梁、并、豫、荊、交、幽、冀、兗、青、徐、揚。”楊廣見大家都在默默聆聽,續道:“涼、雍、荊、揚、交五州轄地廣闊,隨便一個州,都比累計起來的兗、青、徐廣闊;但是州的設立、職權職責的劃分和明確,以及州名變郡名的初期,中樞和地方只怕都會混亂和動蕩一陣子,所以我認為州郡縣三級制設立初期,不宜打亂現有的轄地范圍。至于監察州增減與否、轄地增刪與否,日后視實情來辦。諸公以為如何?”

  “圣人英明,臣無異議!”循序漸進是非常英明的決定,眾臣自然沒有反對的理由,紛紛拱手說道。

  “單獨由我一個人說,不僅無趣、還容易造成疏漏,現在問題越多,日后的麻煩和錯誤就越少。”楊廣笑了笑,頗為輕松的說道:“諸公若有什么疑問疑惑,但請一一道來。”

  楊廣受楊集影響極深極大,變得沒有那么武斷了;哪怕他在朝堂上固執的定下某項政策,事后也會召集重臣對話,說明自己用意、深意。

  這種“民主”的作風,不僅讓他獲得好名聲、讓重臣有存在感,最重要的是少犯錯誤。而這種“群策群力”所帶來的好處,又讓他更加重視“群策群力、各抒己見”,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當然了,那些見不得光的齷齪事,肯定不在此列。

  “圣人,州官權力極大,容易出現挾民自重、擁兵造反養匪自重等狀況,這也是總管府戰時設、平時撤的用意所在。”蘇威拱了拱手,問道:“圣人,老臣想問的是,朝廷如何防止州級官員?”

  “州和郡縣一樣,執行先帝定下的三年任期制;原則上,官員任期一滿,要么升遷,要么平調他州。有品級的官員,一律由朝廷任免,禁止地方官員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楊廣說的這些政策都是楊堅時期制定,雖然因為交通不便等問題,使這些政策在很多地方、很多時候無法執行到位,但確實有效的避免了一些事端的發生。

  “對此,我有不同意見。”楊集說道。

  楊廣一擺手,道:“講!”

  “我要說的是三年任期制,這項制度非常好、無可挑釁,但時間實在太短了!”楊集說道:“邊州路途遙遠,上任的官員總是因為交通不便、天氣不好、水土不服等意外,不能及時上任、無法及時履職。有的人接到任命以后,甚至走了大半年,方才抵達履職的地方。一來一回,光是花在路上的時間就有一年多時間,剩下的一兩年,又能做出什么政績來?”

  “我認為三年改成五年比較合理,如果朝廷擔心地方官員狼狽為奸,可以把上任時間錯開。比如說現在的州,頭一年初換刺史、第二年初換通守、第三年初換主薄、第三四初換長史、第五年初換司馬。該州各縣縣官亦是如此,不過時間則是調整到中期或年末。總之,就是別讓五大主官、州縣主官相處太久,免得他們聯手作案。”

  楊廣等人聽得面容潮紅,如飲美酒、酣暢淋漓。

  大隋官制耗盡無數精英的心血,這才走到了今天這步,精英們在官制這方面早已江郎才盡;哪怕他們明明知道不完美、有漏洞,可究竟是哪里不完美、哪里有漏洞,但他們死活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所以楊集這兩個很尋常的方法,卻顯得十分珍貴。

  蘇威面容振奮的高聲道:“圣人,老臣附議!大王此之二策實為老成謀國之論。”

  楊集沒有理會他這一套,又見一些人面露喜色,心知他們被監察州這個等級的大小官位吸引住了;殊不知,這是包裹毒藥的糖衣。

  誠然,州郡縣三級制度是歷史必然、是大勢所趨,于國于民都有利。但說來說去,其實楊廣和楊堅一樣,都是劍指品級虛高的地方官、吃干飯的散官勛官和爵官。

  諸多品級虛高的地方官、吃干飯的散官勛官和爵官之中,又以關隴貴族子弟為最;就拿今天早朝上那數千名吃干飯的官員來說,至少有八成是關隴系,所以他的最終目的還是關隴貴族,只不過今天這一步,主要是砍向品級虛高的州官(現州)。

  州升級成大州了,官名不變、品級肯定也不變,那“憑空”冒出來的郡官,干的事情比州(新)官少了好幾倍,你又有什么資格和州官(大)品級一樣?

  二百零二個郡的郡官,有多少?而新增的十四個大州又能有多少職位?

  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這樣一來,朝廷光是從俸祿這個大頭,就能省出大量的錢糧。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州官品級,的確虛高得不正常、不健康。就拿刺史來說,上州刺史是正三品,而六部尚書、九寺卿,也不過如此,你一個地級上州州官,竟然和中樞各部部長同級,正常嗎?

  肯定不正常!

  中州刺史,從三品;和御史大夫、十二衛將軍同一等級。

  下州刺史,正四品上;吏部侍郎和九寺少卿亦然。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亂世時期,各個時期的各個政權,都怕那些與敵接壤的地方官獻土投降,都怕打仗時,從背后捅友軍一刀子,便來他個高品級養忠良、‘高薪養廉’,前者是名,后者是利。各個政權盡皆此心,地方官的品級就猛然上漲了。

  楊堅撤并州、郡、縣時,裁汰了海量冗官冗員,而那個時期的大隋立國不久,周、齊兩地都是人心未附,在外面又有南陳、突厥汗國,若他敢對品級虛高的地方官下手,大隋一定亡于改革之中。

  二是楊堅雖然輕松的篡奪了北周天下,可也向關隴貴族集團許下了各種各樣的重大承諾,對于那些投奔他的人,都授予高官厚祿,讓他們以為遇到明主、真心實意的為大隋效力。

  他這種收買人心的方法在創業初期,確實有莫大好處,但也給后來留下官員冗累、品級虛高、吃干飯官員眾多等隱患。等他干掉了南陳、打趴突汗國,再想扶制歸正時……喲嗬,關隴貴族幾大門閥都有了反隋的實力。

  比如說西魏幾大家族,就算到了現在,依然很強大。

  其中李姓就有三個,分別是太師李穆家族、八柱國太尉李虎家族、八柱國太保李弼家族。李穆家族雖然沒有在西魏八柱國之中,可李穆佐宇文泰奪天下,李穆兄弟三人皆是國公,而他本人在西魏、北周、隋三朝皆為一品高官。

  他的八個兒子,國公郡公各有兩個、縣公四個。侄子九人,國公兩個、郡公兩個,余者皆是縣公;有的人已經死了,可是他們的爵位卻傳到了現在,另外還有百多名子弟,皆是身有職事官、散官、勛官的人物。

  而楊集前世看過的那些穿唐小說中,主角們往往以“一族兩國公”、“一門兩國公”沾沾自喜,連他們那些千古名臣老子竟然也引以為傲,自稱是“前無古人”,其“父子”當真無知得可憐。

  至于李虎家族、李弼家族的境情要差一些,當然不是說李虎和李弼能力、功績不如李穆,而是他們不如李穆三兄弟能生,生出來的,也不如李穆的子侄好養,好養卻不如人家命長。可是盡管如此,這兩個李氏家族只要還活著的,皆是公卿侯伯。

  還有八大柱國里的于謹,本人是三朝元老,官至太師,十個兒子俱為公侯,不是總管,就是刺史。兒子于翼當年坐鎮幽州,明確表態支持楊堅,正是因為他在幽州盯死了蠢蠢欲動的北齊皇族、官宦后裔,楊堅這才坐穩了江山。

  這個家族能生的程度,比李穆家庭更加過分,于謹有八個兒子;每個兒子平均下來,至少生了六七個,其長子于寔就有十二個兒子,而于寔之子于仲文,又特么的生了九個。

  這么一一積累下來,現在的于家,怎么也得有幾百個子弟!

  而于謹這些子孫后代,不是從軍、就是從政,加上于翼率先支持楊堅、為楊堅震懾齊地的緣故,全都得到極高回報,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一個人低下七品。

  面對這么強大的關隴門閥、關隴門閥聯盟,楊堅不傻眼、不著急才叫有鬼了。

  如果他年輕氣壯,自然不怵。可歲月不饒人,他不僅年邁體衰、還多病,所以一切都以平穩交接為重,被迫將這些歷史難題,交給隋二世。但由于楊勇太過文弱,扛不起這些歷史重擔,這才把繼承人改成了楊廣。

  而楊廣這個被楊堅寄予厚望的兒子,現在顯然是要光明正大的亮劍了。

  楊集倒是想看他,接下來,如何回答重臣的問題。

  至于他楊集,如果這里沒事的話,還是盡早回去找老婆生兒子為宜;若不然,光靠日天、日月兄弟,又如何繼承得了這么多家業?

  相比人家于仲文,楊集自卑得不行。

  ————————

  【注:隋執行的是東西兩京制,即是大興城(西京)、洛陽(東/京),隋官方并不存在“東都洛陽”之說。到了唐朝,才改“東/京洛陽”為“東都洛陽”。】

  (本章補8月20日,上個月還欠勤6天;求月票、推薦票。)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