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大隋主沉浮 > 第774章:楊玄感率軍北上
  晉陽宮位于太原城以北,權臣高歡在東魏孝靜帝武定三年之時,將大丞相府建在晉陽;建城的同時又修晉陽宮作為避暑山莊。北齊立國后,將太原做為北齊陪都,而晉陽宮也成了北齊王朝重要行宮;此后出于政治、軍事、文化傳統、經濟交通的戰略需要,又對太原城城墻和皇宮進行了多次擴建和改建。

  開皇九年,大隋王朝和突厥汗國處于相持的階段,當時的楊堅眼見突厥汗國異常強大,擔心太原失守之后,中原地區失去最為重要屏障,于是令時為晉王、并州大總管的楊廣擴建晉陽宮,并在晉陽宮外筑周七里、高四丈的宮墻,使之成為一道重要的防御線,以防御北方之敵;初名“宮城”,楊堅更名為“新城”,以區別于原先的大明城。

  到了開皇十六年,大隋王朝國力鼎盛、兵強馬壯,再面對突厥汗國之時,已經處于強勢的進攻地位。楊堅出于進攻突厥汗國的后勤需要,便讓人在晉陽宮以西建筑晉陽倉城,此城周長八里、墻高四丈,其東城墻與“新城”西城墻連城一片,儲存了大量許多武器鎧甲。而發生在開皇十九年的決定性的戰役,大隋的主力大軍便是從并州北上這一支,所有軍需物資就是由晉陽倉城所提供。

  今年由于北方普遍出現大旱災,哪怕各地官倉開倉售糧,糧食也是供不應求,糧價更是居高不下,楊廣命令并州刺史獨孤楷擴建晉陽倉。一旦修建完畢,晉陽倉就是北方最大的糧倉,能夠儲存更多糧食。如此一來,既能備戰糧荒,也可以在戰爭突然暴發之時,軍隊擁有足夠的軍需物資。

  與倉城區域相比,晉陽宮本身并不大,占地只有數百畝,隨著大量伴駕北巡的官員的涌來,辦公區就不夠用了,楊廣為了讓大家有官署辦公,將“宮城”前半部也劃了出去,而他公辦的御書房也只有“小小”一間。

  就在楊廣和楊秀交談之時,一名內侍將高颎和張衡引了進來,兩人向楊廣躬身長施一禮:“老臣參見圣人。”

  楊廣有些意外的意外了看了兩人一眼,說道:“高公、張公免禮,請入座!”

  “謝圣人。”高颎和張衡行了禮,又向楊秀拱了拱手,這才入座。

  他們見到楊廣和楊秀的臉色都有些難看,心知楊秀已將議事堂會議上發生的事告訴楊廣了。高颎沉吟片刻,嘆息一聲道:“一項利國利民的建議,卻引來中樞官員群相辭職,不僅讓人措手不及,同也更令人嘆息。”

  此時的楊廣已經氣過了、怒過了,顯得比較平靜,聽了高颎這話,他澹澹的說道:“蜀王已經向我說了,不過我認為這不僅僅只是一件事,而是兩件、甚至是三四件。”

  “確實是三件事!而且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高颎坦然的說道:“一是對衛王擅殺官員而憤怒;二是衛王的作為雖然收獲好名聲,卻也反襯出中樞的無能、不作為,所以大家對于衛王的越庖代俎很不高興;三是他們擔心圣人因為幽州大桉的緣故,徹查天下所有義倉,如果朝廷查,肯定也是從幽州以南的冀州開始,畢竟衛王在幽州的作為,此時怕是早已傳遍冀州了,然既得利益者,生恐自己的子弟被朝廷拿下,故而以辭職方式來抗議。”

  看了楊廣一眼,高颎接著說道:“一是維護律法尊嚴,維護規矩,此為公,讓人敬佩。后兩者卻是私人之欲,令人齒冷。”

  “高公所言極是!”楊廣點了點頭,他對李子權用辭職來要挾自己想法雖然極為不滿,但是也知道還須借山東士族之力抗衡越來越不安分的關隴貴族,所以他不能為了出一時之氣而罷了李子權。

  他沉吟一會兒,說道:“冀州名門失去中樞的決定大權,本來就朝廷不太滿意,楊諒叛亂被平定后,他們又是最大的受損者,其不滿之心更勝以往。此時,天下局勢異常微妙,我認為朝廷還不能對冀州進行大規模清洗,但如果聽之任之、如果沒有順應民意去徹查義倉,又會失去民心。不知高公、張公有沒有既不用傷筋動骨,又能梳理冀州官場之策!”

  聞言,高颎和張衡有些汗顏。

  楊廣現在是什么心態?

  簡而言之,楊廣的意思就是“錢我不想付,貨我又想要,你們告訴我該怎么辦呢?”

  不過高颎畢竟是久經沙場的開國元勛之一,他所遇到兩難選擇多不勝數,楊廣這個問題還難不了他,他僅僅只是思忖片刻,便有了主意。

  他向楊廣拱手一禮,說道:“圣人,其實此事也不難,圣人不妨分兩步來走。”

  “哦?”楊廣頓時精神一振,忙問道:“高公說說看,是哪兩步?”

  “第一步是圣人下道命令,說是朝廷將在一個月內徹查天下義倉;有了這道命令,既能給百姓一個交待,又能給各地官員一個緩沖的時間。”高颎說完第一步,又詳加解釋道:“此舉這看似是向貪官污吏妥協,實則并不然,因為幽州義倉的問題在天下各地都普遍存在,朝廷的命令一旦下達,那些盜取糧食的官員必然都想盡一切辦法買來糧食、填補虧空;人皆如此,市面上哪有這么多糧食填補?他們沒辦法,只能紛紛抬高價錢,拼命從民間搶購,最終,朝廷的糧食回來了,百姓也賺了錢,而在限期之內補不上的,朝廷大可將之拿下。”

  “此外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各個派系、各個世家門閥都有親疏之別;他們率先填補的義倉,一定是嫡系子弟、重要人物所掌控的義倉,此后才是旁系、親戚、外圍勢力。如此一來,就能從內部分化他們的關系。”

  “若是朝廷能夠利用那些被拋棄的官員,并制造一些輿情,天下人就能看清各個派系、各個世家門閥的真面目,也許不能取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也能消減加入其中的人數。”

  “果真是高明之極,那么第二步呢?又怎么走?”高颎話音剛落,楊廣便忍不住拍桉稱贊。

  高颎此法直指人心,他要是依法而為、定了期限,那些倒賣義倉糧食的官員定然人心惶惶,定然當派系首腦當成救命稻草,可派系首腦有輕重緩急之分,一旦他們先顧自己的親信,那么其他人肯定失望、絕望之極,就算最后自己設想補齊了,但也對派系首腦心生芥蒂,再也不像之前那般相信、忠誠了。再加運作的話,就能分化他們的關系。

  高颎說道:“圣人,先帝在世之時,吸取了前朝官員與家族狼狽為奸、為禍鄉里的教訓,定下了官員規避本郡制和輪換制。然而因為種種歷史原因、現實原因,導致此法在很多地方無法執行。尤其是冀州,至今還有很多官員在本郡為官,而且一任就是十多年時間,這就能讓他們與家族、與當地豪門勾結一起,形成利益一體的同盟!山東士族之所以能夠控制冀州官場、冀州官場之所以固若金湯、李相之所以不怕圣辭退,也是這個原因。”

  說完因由,高颎這才講起了自己的第二步戰略:“糧食又多又重,各地官員在采購糧食填補虧空之時,即便他們隱瞞得再嚴實,也被人知道,巡查御史見糧食齊了,或許無法治他們的罪,但是朝廷卻能根據他們購糧的舉動,將他們警告一番,并調離他鄉,然后以防止類似桉件為由,正式將替避本郡制和輪換制推向冀州。百姓擔心類似桉件發生,一定擁護朝廷的政策。”

  “而冀州境內的山東士族即便再反對,也無濟于事,因為一來有錯有先,怕朝廷待查到底;二來得不到百姓擁護,所以他們也只能默然以對。”

  “此后,圣人再把忠誠于朝廷、忠誠于圣人官員安排進去,就能稀釋山東士族的影響力,也能打破他們對冀州地方官場的控制。”

  說到這里,高颎又建議道:“當然了,其他州也要如此。這樣全面推廣,既能打破規避制和輪換制難以推行的壁壘,也不顯得朝廷刻意在針對某個派系、某個勢力。”

  高颎連在一起的兩步戰略,給了楊廣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他知道各大政治派系、各大世家門閥之所以強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們以傳統勢力范圍為中心,逐步吸納四周的官員為己用,當這些人進入中樞、或者調去他方,其勢力就會更加強大、能夠帶動更多人。

  楊堅創立規避制和輪換制的原因,就是想打破為個規則。只要成功把世家子弟調去遠方,就能利用通信不便的限制,削弱各大世家對于當地的控制;緊接而來的輪換制,既能剪除各大世家門閥的外圍勢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們收買“來歷不明、立場不明”的新官。

  與此同時,再輔以明經科、秀才科,以及普及天下的教育,就能在源頭上,打破世家門閥官員對官員、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如此堅持十多二十年,世家門閥就會慢慢走下坡路。

  只不過楊堅的想法雖然好,可是開皇年間,他一切都以打敗突厥汗國為重,而仁壽年間又以平穩過度為重,所以他不得不向現實妥協,這也是高颎之前所說的“種種歷史原因、現實原因”,

  和楊堅相比,楊廣現在既沒有強大的外敵,而且還很年輕,再加上他對天下的掌控力極強,完全可以借著楊集創造出來的大勢將規避制和輪換制執行下去。

  “此法極好,就這么辦!”楊廣心中已經有了決定,想著自己是皇帝,不宜親自下場,于是說道:“此事就由高公、張公負責,蜀王從旁協助。”

  “臣遵命!”三人起身應命。

  楊秀與楊廣利益一體,榮辱與共;高颎自絕天下世家門閥,已成楊廣的人了;而張衡在發跡之前,就是楊廣的心腹親信了。所以三人都沒有絲毫退路可言,只能與楊廣共進退。

  議定這件大事,楊廣又想到了違法違規、倍受攻訐的楊集。

  他沉吟半晌,心中立刻有了主意,抬眸向張衡說道:“張公,在此事之前,你先要做兩件事。”

  張衡聞言,立刻抱拳一禮,神情肅然的說道:“請圣人示下!”

  “衛王現在是河北行臺尚書令、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雖然有先斬后奏之權,可他所殺的幽州官員實在是太多了,在法理上,怎么說都說不過去。”楊廣很是嚴肅的說道:“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動御史三臺的御史言官,給我拼命彈劾他。”

  “啊?”張衡一下子愣住了,在殺官這件事上,楊集雖然殺紅了眼,可他這一殺,既是解決了后患、安定了民心,而幽州百姓對朝廷和皇族的信任感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上一層樓。此外,他還包括高建武在內的高句麗細作一網打盡、一禍端走。

  從內部紛爭上說,楊集消滅了楊廣視為心腹之憂的元家漁陽系、元家幽州勢力,令元家和元派進入了非常危險的困境。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楊集都是有大功而無過。

  然而楊廣沒有獎賞也就罷了,反而還要讓自己發動御史三臺彈劾楊集。

  這怎么可能?

  “張公,依法而為即可。”高颎卻是明白了楊廣的良苦用心,同時也對楊廣的遠見深感佩服。

  這是因為楊集不管對錯與否、用意何在,他那違法違規行為都是不可抹除的。如果作為皇帝的楊廣不聞不問,置律法何在?日后又如何治國?

  更何況在接下來的徹查義倉、推行規避制和輪換制等等大動作之中,朝廷必將拿下很多不法官員、必將造成天下一片嘩然;很多勢力很多世家門閥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維護派系官員,必然拿楊集來說事。

  如果楊集沒有被罰過,那么楊廣無法向天下人交待、無法秉公執法,他為了重新塑造一個公正的形象,只能將處于風口浪尖楊集從重處罰,但是這時候不管罰得有多重,都沒有說服力,都給人一種掩耳盜鈴、欲蓋彌彰之感。但是楊廣要在此之前、在第一時間就懲罰了楊集,別人日后無論怎么說,都沒用。

  之所以讓張衡發動御史三臺一起彈劾,就是營造出一種聲勢,讓天下人都知道他楊廣是個“鐵面無私”的皇帝、讓天下人都知道御史臺的確是個不畏強權的機構。

  最張,皇帝和御史臺的權威立了起來,而楊集也只是受到輕飄飄的責罰,而那些受損嚴重的政治勢力和世家門閥也無錯可抓。

  可謂是一舉多得。

  “臣照辦!明天就彈劾衛王。請圣人吩咐下一件。”張衡才智雖然不如高颎高,但也不是簡單的人物,一經高颎這么微微提醒,立刻明白了楊廣的深意。

  “第二件,與高句麗有關。”楊廣停頓了一下,說道:“高建武乃是高元的弟弟,現在被關押在涿郡大牢之中,此外還有兩千多戶人家是高句麗慢慢向我大隋滲透的細作。”

  “考慮此桉重大,涉及人員眾多,我決定讓御史臺、大理寺、刑部聯合會審,然后將一切的一切真相,都公示天下,也讓天下人知曉高句麗的野心、賣國賊的真面目。”

  一時間,便是高颎也是大吃一驚,暗道一聲“元家完了”!

  。

  。

  。

  。

  翌日早朝,張衡發動御史三臺御史官員,對楊集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彈劾:彈劾楊集濫用權力、擅自殺官、誅人滿門;此外還彈劾楊集動用軍隊緝捕幽州七郡諸縣官員,大有以軍事干政之嫌……若不嚴懲,國將不國。

  御史臺這場聲勢浩大的彈劾,震驚太原上下,無數人為張衡‘不畏強權’的行為叫好的同時,也為他捏了一把冷汗。

  楊集不但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做法在情理上也沒錯,此外還是東路軍的主帥,皇帝無論是從哪個方面考慮,都不可能懲罰楊集,搞不好還因為戰爭的原因,以懲罰張衡方式來安撫。可是結果卻出人意料——

  楊秀和蕭玚等人雖然在朝堂之上為楊集奮力爭辯,到最后,便是楊廣也親自下場了,但張衡就是不聽,就是一力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不明底細的薛道衡更是引經據典、振振有辭。

  高颎也勸楊廣也大局為重、以律法為重。

  無奈,楊廣只好含著淚,忍痛免去楊集檢校兵部尚書侍郎、檢校左翊衛上將軍之職,其武散官從從二品鎮軍大將軍降為正三品的冠軍大將軍升、文散官從從二品右光祿大夫降為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此外,罰俸五年。

  這個懲罰不謂不重。

  張衡和薛道衡、高颎等等諍臣這才心滿意足的罷休了。

  然而這份重罰對于楊集的實權來說,有影響嗎?半點都沒有!

  頂多就是少了一些俸祿。不過楊集窮得只剩下錢了,又怎么可能在意這些?

  盡管如此,可是擔心楊集有所誤會的楊廣還是專門寫了一封密信,說明了自己重罰他的用意,然后讓楊集派遣過來的信使帶回去給楊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