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寒門母子 > 第九百八十七章 眾籌(二)
  胡恒秋抱歉地回看皇上一眼,然后低頭施禮,正色道:“皇上,臣昨夜得到消息,臨洋侯十日前一接到鹽場遭遇風暴的消息,便趕去抗災,只是……”

  皇帝:“只是什么?”

  胡恒秋:“只是風暴太過猛烈,臨洋侯的船剛出臨洋縣不久,便被風暴卷走了,至今生死未知、下落不明。”

  皇帝倒抽一口冷氣:“被風暴卷走?”

  胡恒秋答道:“是!從臨洋縣去淦州府的最快方式,便是沿海岸線乘船,大抵不到一天就能到達淦州鹽場;

  若走陸路,需要經過宣慰府到達淦州府北部,然后再向南到鹽場,馬不停蹄也需要四天;

  可是,臨洋侯失蹤的第二天,宣慰府和淦州府發生多處山體滑坡及泥石流,官道已被封堵,小道更是消失不見!”

  也就是說,臨洋侯若走陸路,最好的情況也是被阻在路上,要是情況不好,沒準兒也是埋在泥石流下。

  這下,滿殿都是抽冷氣聲——“嘶!臨洋侯還有命嗎?”

  等大家都嘶嘶完了,胡恒秋繼續匯報道:“目前,臨洋侯府已派人去搜尋臨洋侯下落;

  同時,他們還打開侯府糧庫,將庫存糧食全部搬出,運往淦州府和昌廣府;

  臨洋縣衙也面向全縣發起賑災捐款捐物的活動,百姓無不參加,最窮的人家也捐了草鞋等物品;

  楚家運輸隊也放下其他任務,專門、無償運送救災物資,并幫忙清理山道;

  另外,昌廣府和淦州府的鹽場雖然無法挽救,但是臨洋侯雇傭的工人卻都幸存。”

  皇帝和眾臣都很詫異,皇帝直接發問:“他們就在海邊附近,怎會沒有傷亡?”

  胡恒秋:“臨洋侯鹽場規章制度的第一條是:遇到人力不可抗拒之事,保命為先,所以當他們發現海鳴如山崩時就全體撤出了;

  目前他們都在積極地幫助搜救落難百姓中。”

  眾人徹底不吭聲了,既是無語,也是不敢再說話。

  無語是因為,誰會讓雇工優先保命、而不是優先保護主家財產;不敢再說話則是因為臨洋侯是真干實事兒了——即便人未至,救援已先達。

  人可以不到,救助從未缺席!

  看到大殿里又死寂下來,胡恒秋就像受不得安靜、非要弄出點兒動靜一樣,又說道:“憑良心做事,就是比憑目的做事有益百姓!”

  這話說誰呢?立馬就有御史不干了:“胡大人,你說誰不憑良心、憑目的做事?人沒目的活著又是為何?”

  明顯的偷換概念,胡恒秋都不理他,而是繼續對皇帝稟道:“皇上,臣就不回家拿錢了,臣的捐款直接從這月俸祿中扣除便是;

  臣將本月月俸捐出,祿米也捐出,我密偵司全體如此,劉尚書,勞您費心了!”

  胡恒秋脧了眾人一眼:我密偵司是干實事兒的,不耍嘴皮子,說捐款就捐款,說捐糧就捐糧。

  又看向皇帝,像是等待皇帝批準,實則在告知皇帝:您不用擔心他們不掏錢,有臣打樣兒,直接從戶部扣,大家這月都別領錢領米就得了!

  其實捐一個月工資,對這幫在朝官員真不是什么難事兒。

  大宣俸祿政策為雙薪制,既有品級工資,還有崗位工資,通常皇帝下令罰誰的俸祿,罰的是崗位工資,意即你崗位工作沒做好,懲罰,而不是罰品級。

  真涉及到品級的時候,就直接貶官了。

  所以官員們拿出一個月的崗位工資真不會吃不起飯,因為還有品級工資撐著,而品級工資與崗位工資數目一致。

  要不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考功名入仕途,才能端上鐵飯碗,這鐵飯碗一端上,真就“一人領餉,全家不餓”了。

  不過胡恒秋把當月祿米也捐了,這就提醒了皇帝:錢好籌,難的的是糧食。

  國家的貯備糧現在指望不上南方的糧倉,全國都在指望北方的糧倉,這根本就不夠吃。

  但是真的沒有糧食嗎?也不是。

  不說別的,胡恒秋正四品官員,他家庫房存了可吃兩年的糧食,就是說從現在起他不領祿米,家里的存糧也夠吃兩年。

  其他各府更是,有職田、有自家田莊,基本都存著夠吃三年以上的糧食,每年也會進行更換,用新糧替換陳糧。

  陳糧一般會拿出一部分做公益,比如施粥什么的,其余的放到糧鋪里賣掉。

  餓死誰都不會餓死這些當官的,若是貪官,那錢財糧米就囤積的更多,不是有句話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嘛。

  所以胡恒秋的做法不但表達支援災區的強烈意愿,也是找到一個籌集糧食的辦法。

  皇帝是什么人哪,一點就透,于是說道:“胡愛卿果真是實干之人,朕不能讓你比下去,這么著,今年皇莊送來的米糧,拿出一半,算朕和皇后捐的!”

  大宣由皇室直轄的土地并不多,用途也比較單一,當做試驗田,如果有了什么新的糧種被呈報上來,皇帝為表關心,會下令在皇莊試種。

  而皇莊產出一般也就用來打賞臣子,并不足以支撐皇家所用。

  眾臣臉色又難看了。

  這一步步叫你們君臣二人給堵的,先是胡恒秋直接捐當月工資和祿米,皇上都說了別超過一個月的月俸,你可倒好,祿米也給填進去。

  皇帝呢,有樣學樣,把皇后那份也帶出來,怎么地,我們回去也得讓媳婦再出捐一份唄?

  皇帝微笑看向臣子們——朕,就是這個意思!

  得!啥也別說了,捐就捐吧,皇上帶頭,誰敢不從?好在不算多,捐得起。

  皇帝心中高興啊,瞧,朕啟發著你們一點一點的越捐越多不說,還讓人挑不出理來,若萬一還是不夠賑災,朕還有余地搞上第二波、第三波。

  不僅如此,朕方才靈光一閃,把皇后拽上了,這下不但你們回家得讓后宅也盡盡心,朕的后宮也必然會“替朕分憂”,這多好!

  滿朝文武,上下齊心,國泰民安哪!

  這時李公公悄聲上前稟報:“皇上,四皇子的隊伍到京外三十里了。”

  快過年了,沃斯國的玉礦也早過了開采期,四皇子這么晚才回來,想是所獲頗豐。

  當年楚清進獻萬斤玉石,皇帝也沒有派人去迎接,四皇子也就是出去辦個差而已,也不必去接。

  但作為父皇,總要回宮等著兒子歸來拜見才是。再說,小一年沒見著了,還真有點兒想這個兒子呢。

  民間不是有句俗話么,遠香近臭。

  平日里對這個老四不咋重視,實在是因為他的母妃功利心太重,把好好的皇子培養的也有些唯利是圖,還有些手高眼低。

  可許久未見,畢竟是父子,總是連著心哪。

  皇帝往殿外瞧了眼天色,辰時已過,便給了李公公一個眼神——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該干點兒正事兒了。

  于是李公公吊著嗓子高聲宣布:“退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