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一十六章 旱情不斷
  “父王!我不想走啊……”

  “爹!您得和齊王說說情啊……”

  “父王……”

  “王叔……”

  三月十五,伴隨著諸藩分地的大會結束,天津港碼頭上,上千身著鴛鴦戰襖的宗室子弟開始了哭嚎。

  在他們碼頭邊上和諸藩王爺們哭訴著,對于自己的子嗣,一些王爺也十分不舍,但對于藩內子弟,一些人就露出了不耐煩的表情。

  在人群中,朱由菘雖然沒有哭,但手腳發抖的模樣,讓前來送他的朱常洵臉色很不好看,倒是朱由渠還在安慰著自己哥哥。

  “怕什么?南下之后你最少也是一個小旗官,手下有十幾個人保護你。”

  朱常洵站著說話不腰疼,呵斥朱由菘的同時,還對旁邊的朱由渠說道:

  “渠兒,你之后進入燕山學院要好好為我們福藩爭光,最少給爹拿回一個前一百的名次。”

  “爹……孩兒不是怕死,孩兒是怕見不到您了……”朱由菘用顫抖的嗓音說話,而朱常洵擺手道:

  “你是我福藩世子,朱由檢那小子在漠南漠北橫行也沒見受什么傷,你自然也洪福齊天。”

  “我……”朱由菘欲言又止,他想說他哪里能和朱由檢比,想想后又算了。

  訓練一年有余,朱由菘不過能開五力弓,而據南歸的一些上直騎兵說,朱由檢已經能開八力弓了。

  八力弓是什么概念?上直精銳騎兵也不過就能開七力罷了,而朱由檢這個年紀開八力弓,估計等他和朱由菘一樣大的時候,都能開十幾力去了。

  說的夸張一些,恐怕朱由檢開一百五十斤的強弓也不是不可能的。

  真把朱由檢和朱由菘丟到一起,恐怕朱由菘連叫都叫不出來,就被朱由檢弄死了。

  “嗶嗶——”

  忽的、刺耳的哨聲響起,這是催促士卒登船南下的哨聲,聽到這哨聲,許多宗室子只能掩面垂淚的登船。

  只是相較于他們,宗室子弟中也不是沒有膽大的人。

  “朱聿鍵,你們兄弟幾人不去找老唐王哭哭?”

  甲板上,熟悉的聲音傳來,二十五歲的朱聿鍵轉頭看了過去,卻看到了兵家學府中作為佼佼者的李自成,和他身邊一群陜北子弟。

  “怎么?你要下去找你爹娘哭哭?”

  朱聿鍵倒是不顧自己的身份,和李自成拌了拌嘴,而他父親朱器墭因為年紀超過四十歲,因此被免除南下。

  他的身邊,只跟著他的幾個弟弟,分別是朱聿鏼、朱聿鐭、朱聿鍔、朱聿觨四人。

  四兄弟年紀從二十五到十九歲不等,看得出老父親朱器墭在子嗣這方面的強大,最重要的還是四人還都平平安安活了下來。

  這在明代宗室常常夭折的時代下,完全可以稱道一句唐藩育人有方。

  “上了戰場可別哭,你們都是未來的王爺,俺們可都是丘八。”

  李自成雖然話里這么說,但拍了拍胸口的舉動卻顯得很有自信能活著回來。

  畢竟只訓練一年的宗室子弟都被派上戰場了,沒有理由訓練了五年多的李自成他們會不行。

  “走著瞧吧……”朱聿鍵不愿意和李自成多費口舌,帶著四個弟弟就返回了船室。

  緊接著諸藩子弟也開始了登船,其中朱常清早就開始團結淮藩子弟,而周藩世孫的朱紹烔也是一樣。

  各藩有能力的子弟都在脫穎而出,年紀超過四十的子弟都被留了下來。

  朱由檢此舉,是為了培養宗室子弟的新生代,不然只學兵法就去征討莫臥兒,顯得有些過于天真了。

  在船上的諸藩子弟都情緒低落,或許在他們看來、他們已經是整個大明最慘的人了。

  只是如果真的比起來、他們真的是最慘的嗎?

  伴隨著船錨拉起,護送這群兵家學府子弟南下的船只起航,從天津港的海面逐漸變小,最后消失。

  諸藩們見狀,嘆了一口氣后便上了馬車,有的人選擇留在京城,有的人選擇直接返回藩地。

  總之他們的選擇不同,但依舊還有選擇,真正沒有選擇的人,此刻卻望著干旱的耕田,一籌莫展……

  “老天爺,下下雨吧!”

  陜西延安府魚河鎮外,兩個半月的滴雨未下,讓整個陜北上百條小溪、河流紛紛斷流,干旱見底。

  隨著河溪干旱枯竭,田地開始干裂,秧苗紛紛旱死。

  盡管分了地,過了一年好日子,可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旱,依舊讓許多農民煩躁。

  是、延安府內的百姓被遷走了大半,留下的人,每個人都能有五畝地,去歲也確實收獲了一年,并且得到免稅一年的待遇,每戶家中都堆積了三十幾石米麥。

  可即便如此,坐吃山空下,誰都會煩躁的。

  那三十幾石米麥是一家六七口人在吃,況且家中還有牲畜和家禽……

  也就是家中的三十幾石米麥能讓他們滋潤的過上一年,因此延安府內的百姓雖然煩躁,但并沒有絕望。

  一些百姓最開始還前往耕地,希望河溪上游下雨,但之后這種希望就隨著時間、慢慢變成了絕望。

  時間在一點點的過去,從三月十五到四月十五,一整個月,依舊滴雨未下。

  所有的秧苗作物全部枯死,哪怕一些蔬菜,也需要靠著打水井的井水來維持生命。

  進入到五月后,旱季愈發明顯,整個延安府的水井水位都開始驟降,每個村落都有不斷在打井的吆喝聲和工作聲。

  一筐筐的淤泥被人運上地面,隨后滿是淤泥的人被人吊了上來。

  “不行!這井打了十幾丈,出的水還是不大。”

  滿是淤泥的人用粗布擦了擦臉,對著圍在水井旁的村中百姓開口,而村里年老的村正也道:

  “你看還要打多深才能出水?”

  “這最少得打二十丈。”男子不假思索的開口,頓時讓旁邊的人面面相覷。

  二十丈深的井,這讓許多人不敢想,可這口井如果不打下去,那全村人就沒有水喝了。

  “打吧,你需要什么,村里湊錢給你買。”

  村正嘆了口氣開口,而男子也倒光棍道:

  “啥也不用,就是要人和木頭,打這井最少要十二個人,分成四隊倒著打井,但下井的人會有危險。”

  “萬一水井塌了,那就真的救不回來!”

  一席話,瞬間讓圍在四周的男人心里一緊,一些女人也死死攥著自家男人的衣服。

  “你們是自己報名還是抽簽?”村正轉過身子,對著村民們開口。

  “我來!”

  “算我一個!”

  “俺來!”

  “俺……”

  一口水井關系到全村數百人吃水的問題,誰也不敢馬虎,哪怕怕死,但為了讓妻兒老小吃到一口水,還是有人鼓足勇氣站了出來。

  “好!”

  十二個人很快湊齊,村正和百姓們湊了湊銅錢,最后每家出糧一斗,十二個男人最后駕馭騾馬車前往了最近的縣里采買木頭。

  然而由于各村都在掘井,縣中木頭價格飛漲,原本足夠買木頭的錢,只買到了五分之四。

  “讓村里人買湊一些吧。”

  隊伍中的一人開口,而守在木材店門口的那個領頭男人卻一咬牙道:

  “先回去干活,讓村里人湊錢來買。”

  “行!”沒有什么太多玩耍的心思,吃水的問題壓在他們心頭,所有人憂心忡忡的帶著木頭返回了村里。

  每家每戶再湊一斗糧,交給了其中一隊去買木頭,而另外三隊則是開始了把井加深。

  和后世農村的方法一樣,他們用轆轤架在井口,兩個人被吊下去,上面的人不斷地放下木頭給他們用木頭加固水井四周。

  等木頭加固到了井底,兩人就被換班,另外兩人拿著打井的工具下井。

  這種工具在當地土語被稱為胡蝶錐,錐的頭部形狀像現在的冰鑲,上部有兩個形似蝴蝶翅的泥斗。

  錐頭在鉆井的同時也把泥沙帶到了泥斗里,裝滿后拉出地面進行清理。

  由于陜北打井都是土層,井又比較深,被水浸泡容易塌方,所以在打井的同時要下井橈。

  由于陜北沒有那么多適合的石頭,因此村中打井隊選的井橈都是木材。

  他們在打井的時候把井口的面積稍稍開的大一些,好在井的里邊鑲嵌一層內襯,這就是井橈。

  干活的時間漫長而枯燥,井內潮濕黑暗,為了緩解恐懼,井下的人只能邊說邊聊。

  力工們在井口井匠的指揮下,將泥斗里的泥裝滿后,井上的井匠再讓人用力提出清理。

  一連三日,井下打深一丈,漸漸的開始出現了水層。

  終于,在一名力夫的用力下,當胡蝶錐被拔出來的時候,一股清泉開始從口子中漫出來。

  “有水了!”

  “有水了!”

  “有水了?!”聽到井底傳上來的聲音,井上的人盡管已經十分疲憊,但還是抱在一起大聲慶祝了起來。

  然而不等他們好好慶祝,腳底卻忽的傳來了震動,不等他們反應、井內的力夫們就聽到“砰”的一聲。

  一根用來加固井壁的木頭斷裂,只是在一瞬間,接連的其他木頭紛紛斷裂,潮濕的泥土瞬間從裂口涌出。

  “井橈斷了!快上來!”

  在井口負責觀察的井匠高呼,聲音帶著恐懼,而井下的兩名力夫下意識就抓住了吊籃。

  “來拉啊!”

  井匠抓住了轆轤的把手開始轉動,但兩個人的重量太重了,他連忙叫醒了旁邊愣住的人。

  四周的人反應過來后紛紛跑來拉動轆轤,然而災難給人的反應時間往往是不足的。

  當他們在拼命向上拉的時候,厚重的土層傾瀉而下,吊籃在一瞬間被泥土吞沒,繩子乘重不足而斷裂。

  拉動轆轤的人只覺得忽的一輕,用力的人紛紛往后栽倒。

  摔在地上的那一秒,所有人腦中都是空白的,只有井匠連忙爬了起來。

  只是當他看向井口的時候,挖掘數日的水井被掩埋大半,那兩名力夫也不見了蹤影。

  “完了……”

  ——————

  “三月至五月,因掘井而死者不下四千人,三省之地,近五千萬畝田地絕收,無水而飲者多達百余萬……”

  五月初一,當畢自嚴在齊王府書房內念出地方上疏的奏疏時,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檢沉默了。

  兩個月死去四千人,全因掘井而死,這樣的情況足以說明了三省干旱到了百姓明知掘井會死,卻還要下井的程度。

  朱由檢解決了糧食的問題,現在水的問題卻來了。

  不過、這個問題他個人也早就準備好幾年了。

  “二十六萬石水泥、一百六十二支工程隊已經準備好了,各府官員提供匠人,鐵器來供應他們掘井。”

  “此外、如果實在沒有辦法掘井的地方,舉村遷移河西、河套、或者其他地方。”

  朱由檢開口下令,而這所謂的一百六十二支工程隊,則是在燕山土木科的學子。

  他們的老師是大明技術最好的各種工匠,如果連他們都解決不了,找不到可以挖井的地方,那么舉村遷移就是百姓們最后的活路。

  那二十六萬石水泥,則是由掃套之役被俘虜的蒙古人勞改兩年半而積累的水泥。

  保證西北百姓有水喝,這是朱由檢對這次西北大旱的手段之一。

  “這掘井的費用……”畢自嚴對朱由檢詢問,而朱由檢則是不假思索道:

  “從國庫撥發,另外如果河西無法容納這么多百姓,就請百姓前往洛陽,乘船順黃河南下出海。”

  “出海之后,百姓遷往安南,從時間上來看是足夠的。”

  “遷移的費用由各地官府承擔,朝廷發銀子。”

  從西北遷移百姓前往東南亞,這聽上去都不可思議,但朱由檢沒有辦法。

  他倒是可以陜北遷陜南、陜南遷四川,四川遷云南、云南遷安南……

  可問題是,這中間需要耽擱多少百姓,耽擱多少畝田地?

  與其耽擱數千萬畝田地的耕種,倒不如直接將百姓遷移。

  徹底沒有水喝的百姓終究是少數,幾十萬人的遷移,也不過就耗費百余萬兩銀子,但如果一省省的遷移,那費用就不是白余萬兩銀子了。

  哪里是災區就遷哪里,這就是朱由檢對付天災的手段。

  “諸藩的銀子都交上來了嗎?”朱由檢對畢自嚴詢問,而畢自嚴也道:

  “按照說好了,先交十分之一的金額,等安南打下來后再交十分之二,拱衛營出動后交十分之三。”

  “最后等打下諸多土邦和就藩地,藩王遷移抵達后,最后交出十分之四。”

  “眼下國庫內尚有官銀一千零五十二萬四千兩銀子,應對打井的費用,應該不成問題……”畢自嚴這么說著。

  朱由檢聞言看向了站在角落的王承恩:“南糧北調的事情怎么樣了?”

  “回殿下,皇店已經開始積極采購四川、湖廣、江西等地的糧食了。”王承恩解釋道:

  “眼下是舊港糧食北移去兩廣,兩廣糧食走水路北移福建、浙江。”

  “福建浙江糧食北調南直隸,南直隸和湖廣、四川的糧食則是走黃河,用小船運抵河南、山西、北直隸。”

  “北調的糧食,眼下多達七百七十六萬石,后續應該還有一千二百多萬石,隨后御馬監內的調糧銀便全部耗盡……”

  御馬監的銀子加戶部調過去的銀子,足足一千三百多萬兩,而對應的只能買到兩千萬石糧食,這讓朱由檢皺眉。

  對此、王承恩都無須他開口便解釋道:

  “今歲由于山西、陜西干旱,許多商賈都在哄搶糧食,等待山西、陜西大饑后高價賣糧。”

  “湖廣四川原本一石米不過四百文,眼下卻漲到了一石米六百文,江西更是從四百文漲到了七百文。”

  “如果不是皇店買糧及時,不然恐怕連這兩千萬石糧食都爭搶不到。”

  商賈搶糧,這件事情看似是商人牟利,但商人的牟利對于官員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笑話。

  “他們要搶糧就搶吧,錦衣衛密切關注這些商賈的行動,只要他們把糧食運到陜西和山西,立馬開常平倉平抑糧價。”

  “到時候他們除非愿意等,不然就只有降價出售,或者等著糧食壞掉。”

  朱由檢開口說著如何整治這些糧商的方法,不過畢自嚴卻道:

  “戶部算過,以三省百姓這些年的積蓄來看,撐到明年秋收還是不成問題的……”

  “戶部的建議是,不要在一開始就開放常平倉,而是不斷地南糧北調,把南方的糧食調到北方的常平倉。”

  “眼下陜西一石米麥價格已經漲到了五百八十文,山西五百四十文,北直隸五百文。”

  “糧價必然隨著大旱的時間推移而不斷上漲,戶部的估計是,大致到今歲年末,陜西糧價會漲到七百文,山西六百五十文,北直隸六百文左右。”

  “朝廷可以以工賑災,趁著這個機會招募民夫,梳理黃河河道,按照每日十文的工錢下發。”

  “這么下來、一個月一個百姓就有三百文的工錢,自然就能讓百姓多抗一段時間。”

  “十文是否太低了?”王承恩皺眉開口,而朱由檢卻抬手道:

  “不低,若是高了,反而會有一些并非災民的人混入其中。”

  朱由檢和畢自嚴定下的這個工錢很合理,三省的工錢,在刨除京城的基礎上,基本都是十五文到二十文之間。

  定下十五文,必然會有人來搶著做,而十文則是剛好。

  哪怕糧價漲到七百文一石,一天十文工錢,也可以買兩斤米麥。

  加上百姓家中還有存錢和存糧,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就是維持他們的基本開銷。

  三省之地上千萬農民,城市需要工人的地方只有百來萬位置。

  這群人全都涌到城池里,只會讓城池的工作崗位供不應求。

  梳理黃河,這不僅能惠利朝廷,也能惠利百姓。

  “如果一人十文,戶部能撐多久?”朱由檢對畢自嚴詢問,而畢自嚴也沉思片刻后說道:

  “若是有災民百萬,戶部每年支出約三百七十萬兩銀子,以戶部的歲入,只要北邊不爆發戰事,可以長期堅持下去。”

  “若有災民五百萬,支出則為一千八百余萬兩,戶部頂多支撐兩年,并且南北都不能有戰事發生。”

  “若是千萬……”畢自嚴沉默數秒,才道:

  “百官俸祿或許需要積欠,并且五軍都督府也要減少訓練,即便如此,戶部依舊需要御馬監和內帑支援。”

  安撫千萬災民,這就是大明王朝已經被開發大半的財力。

  在這基礎上,哪怕朱由檢將礦稅、稅契收上來。

  再廢除人頭稅和雜項、直接把田賦調到二十賦一或者十賦一,大明各種實物稅折色后的國庫歲入,也頂多歲入四千萬兩左右。

  這四千萬兩加上御馬監的銀子,頂多就是七千萬兩的歲入。

  軍餉、百官俸祿這兩者就需要支出近三千萬兩銀子,而軍隊軍械的維護,地方的維護又需要一千萬兩銀子左右。

  因此實際上,眼下大明正常支出是四千萬兩銀子,哪怕七千萬兩銀子的歲入,也只能結余三千萬兩。

  三千萬兩如果用于賑災,按照畢自嚴的賑災辦法,頂多也只能保證兩千萬人基本活下來罷了。

  只是大明的百姓不只有兩千萬人,而大災最嚴重的時候,受災的人數也不只有兩千萬人。

  只有將他們遷移,讓關內兩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降低,大明朝才能把受災人數控制在兩千萬以內。

  “洪承疇拿下安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西北、西南的災民如果能遷,就盡數遷往舊港和交趾吧。”

  “從今日起,諸省罪犯押往各省水泥廠,于水泥廠按照要求做做出防護來生產水泥。”

  朱由檢最后還是決定,不用罪犯來遷移換銀子了,而是用他們生產水泥。

  他原本所想的是,在朝鮮等地建設工廠,遷移日本戰敗俘虜去做工,然后將水泥運往山東。

  因為水泥的有效期是三個月,從朝鮮南端釜山走水路到山東也就一個月。

  到時候在登來港口建立鐵路,先用有軌馬車進行拉運水泥,只需要七天就能把水泥運到關中,十五天就能運抵嘉峪關。

  南方則是可以用安南的土人,東吁的土人來直接建廠做工,比北方更簡單輕松。

  只是眼下看來、時間不夠,而他的步子終究跨不了那么大。

  現在只能用手頭能用的資源來進行建設了,在這場大災中,如果朝廷有足夠的錢糧,或許能在災后將大明建設的煥然一新。

  但同樣的、如果朝廷的錢糧不足,起義造反的事情也最終會上演。

  朝廷和百姓,到了最后到底會上演為軍民魚水情,還是江山烽火亂。

  這些考驗的,便是大明眼下的執政班子了…… 無盡的昏迷過后,時宇猛地從床上起身。想要看最新章節內容,請下載星星閱讀app,無廣告免費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網站已經不更新最新章節內容,已經星星閱讀小說APP更新最新章節內容。

  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鮮的空氣,胸口一顫一顫。

  迷茫、不解,各種情緒涌上心頭。

  這是哪?

  隨后,時宇下意識觀察四周,然后更茫然了。

  一個單人宿舍?

  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現在也應該在病房才對。

  還有自己的身體……怎么會一點傷也沒有。

  帶著疑惑,時宇的視線快速從房間掃過,最終目光停留在了床頭的一面鏡子上。

  鏡子照出他現在的模樣,大約十七八歲的年齡,外貌很帥。

  可問題是,這不是他!下載星星閱讀app,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無廣告免費

  之前的自己,是一位二十多歲氣宇不凡的帥氣青年,工作有段時間了。

  而現在,這相貌怎么看都只是高中生的年紀……

  這個變化,讓時宇發愣很久。

  千萬別告訴他,手術很成功……

  身體、面貌都變了,這根本不是手術不手術的問題了,而是仙術。

  他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難道……是自己穿越了?

  除了床頭那擺放位置明顯風水不好的鏡子,時宇還在旁邊發現了三本書。

  時宇拿起一看,書名瞬間讓他沉默。

  《新手飼養員必備育獸手冊》

  《寵獸產后的護理》

  《異種族獸耳娘評鑒指南》

  時宇:???

  前兩本書的名字還算正常,最后一本你是怎么回事?

  “咳。”

  時宇目光一肅,伸出手來,不過很快手臂一僵。

  就在他想翻開第三本書,看看這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時,他的大腦猛地一陣刺痛,大量的記憶如潮水般涌現。

  冰原市。

  寵獸飼養基地。

  實習寵獸飼養員。網站即將關閉,下載星星閱讀app為您提供大神北城二千的家兄朱由校

  御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