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206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15)
  【萬物相生相克,除了育種之外,老祖宗們還利用作物之間的習性來提高產量,都可以說是無所不為了。

  《氾勝之書》曾經推薦在在秋天除麥后把土壅在麥根上,這其實起到抑制小麥的生長,因為老祖宗們已經發現,如果冬小麥在過冬前生長過旺盛的話,等到返青后會被影響,因此也有了麥無兩旺的說法。

  還有《齊民要術》中記載,會用工具敲擊棗樹樹干,叫樹干局部受傷阻止營養往西啊輸送,從而提高產量,這就是有名的嫁棗法。

  農桑衣食撮要》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是根部除去主根,促使新根茁壯生長,達到結果肥大的目標。】

  “不知道天幕能不能給我們這些農書啊?”雖然覺得是奢望,但還是忍不住發出想要的感嘆。

  能找到的還好,可有些朝代生在前面就很是無奈,一塊肥肉吊在面前卻是只能聞聞味道,怎么能不叫人心癢難耐呢?

  農家:你們這么看著我們干什么?以前都說我們是泥腿子,能種地就不錯了,有些連字都不認識,以為我們不想出書嗎?

  一個個那都是腰桿子硬起來了,互相瞪眼起來都不帶退縮的。

  都是打工的,誰比誰高貴,反正現在的形勢就是哪家都要用,可不得先把氣勢燥起來嘛。

  【這種方式其實又可以說是主動制造損傷,作物里面有,畜禽當中也不會落下,最出名的就是叫人聞風喪膽的閹割技術啦。

  其實不單單是豬,很多畜禽都經歷過這一遭,摘去的畜禽性格會變得溫順,畢竟沒有了世俗的欲望,一眼望到頭的人生啊。

  留種的自然就是優秀的那一批,留下來配種達到優生的目的。】

  一群人面露自得,第一次或許會畏懼,第二次或許會不習慣,但聽得多了他們無所畏懼,反正又不是想要進宮,沒誰會變態的閹割他們。

  只不過,太過于感同身受就是叫他們對畜禽都有種淡淡的同情,不過并不影響他們下刀子的速度。

  左右都是一個死字,不如創造點價值吧。

  【大自然的生態并不是完全敵對的,大家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種地的時候也可以巧妙的運用這點特質。

  輪作倒茬、間套混作就是利用這一點的優秀作業,在大豆地不要間作大麻,大麻地可以間作蕪菁,槐樹籽和大麻籽混播,桑樹下種苧麻……

  這些都是老祖宗多年種植下來得出的結論,其實很好奇啊,當時為什么會想到會糧種作物間種,畢竟大家好像沒有這個閑心和實驗的思想。

  可要說無意間發現,那么發現的東西又有些太多了,有點可惜這些內容都只是淺略的提及,沒有深入背后的因由,查都查不到,叫人很可惜啊,不能滿足好奇心。】

  這一點也無可奈何,古代出書又不講究水字數,向來精簡,造成許多內容存在爭議,歧義叫后世誤會。

  別說天幕不知道,哪怕是他們當代都不明白,買到書也沒翻到原由。

  不過,這些東西還能混合種啊,家里的地可以試試。

  不大規模的種,但種在小菜園沒關系的嘛。

  【畜禽也能加入到這個過程里面來,養魚的時候會優先草魚鰱魚等魚混養,古人的說法是草魚吃草,鰱魚吃草魚的排泄物。

  嗯先不說這個過程充斥的味道,但人家確實適合養在一個池子里面。

  好壞全在于咱們的利用,在養蠶出現之前,吃桑葉的蠶叫人吃不到桑葚那可是一害啊,可等到利用蠶絲,那就是大寶貝;

  水瀨是魚的田地,可用來捕魚的時候就變成人的好幫手,魚鷹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說起來咱們人類做得很不地道,活像是周扒皮一樣。

  生物防治這個事我們沒有準確的提出概念,但其實已經做了許多,像是養鴨治蝗和養鴨治稻田蟛蜞。】

  李世民耳朵一豎,治蝗?

  很好,撿漏一個知識點,抄下來,他們大唐接下來可是還有幾年的蝗災,這一次他不想再生吞蝗蟲了。

  聽天幕說得是熱血沸騰,但本人還是有點心里障礙的。

  導致他現在對蝗蟲都有種特殊的敏感,就怕還得‘重蹈覆轍’。

  【中國傳統農學的核心其實就三樣,天地人。

  這種理論最初是在《呂氏春秋·審時》篇:“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

  在“三才”理論體系中,人不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出現的,他是自然過程的參與者,人和自然不是對抗的關系,而是要求協調和和諧。

  參這個強調十分和諧,人的功能只是配合。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這就是相互配合的過程。】

  【周代規定了若干保護山林川澤自然資源禁令,如只準許在一定時期內在山林川澤樵采漁獵,禁止在野生動植物孕育萌發和幼小時采獵,禁止竭澤而漁、焚林而狩等。

  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產生的很早啊。

  從三才衍生出三宜,也就是因時、因地、因物制宜。

  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并非無能為力,人們認識了客觀規律,就有了主動權,可以“盜天地之時利”,然后人定勝天。】

  【我國古代人民對農業生物的觀察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由表觀里、由此及彼。

  例如賈思勰在論述作物品種時指出:禾谷類作物的矮稈品種高產早熟,但往往品質欠佳;高稈品種低產晚熟,但往往品質優良。

  這里說的是作物植株外部形態與產量質量的關系,其觀察之敏銳和正確,使現代育種家為之驚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在相當程度上得力于一批水稻矮稈高產良種。

  現在,小麥矮稈高產良種的推廣將繼續為小麥的增產開辟廣闊的前景,而矮稈品種產量與質量的矛盾,至今仍是育種工作者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