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攝政大明 > 第1001章.告急.
    

    

    事實證明,沈常茂的辦事效率還是很高的。

    在他的暗中運作之下,不過是短短兩個時辰之間,太子朱和堉與趙俊臣達成結盟的事情就已經傳遍了京城朝野。

    這項消息太過驚人,就好似平地驚雷一般,頓時就引發了朝野各方的一片嘩然!

    任誰也沒想到,一向是勢不兩立的朱和堉與趙俊臣二人,就是這般輕易的冰釋前嫌、攜手合作了!

    尤其是廟堂里的眾位清流,紛紛是不可思議、無法接受,一時間就好似信仰崩塌一般。

    確實,經過了陜甘戰事與文禍風波之后,趙俊臣的朝野聲譽已是扭轉了許多,但這種變化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潛移默化,而清流們對于趙俊臣的敵意卻早已是根深蒂固,心中成見依然是無法根除!

    尤其是不久之前,趙俊臣還使用卑鄙手段迫害了清流領袖之一的少傅郭湯,清流們那段時間也皆是鬧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對于心眼如豆的清流們而言,這般舊恨又豈是輕易就能化解的?

    所以,在大多數清流們的眼中,趙俊臣依然還是敵人!而太子朱和堉與趙俊臣的突然結盟,也無異就是一種背叛了!

    另一方面,眼看著德慶皇帝另立太子的想法愈發露骨,清流們也確實是立場搖擺不定,并沒有態度堅定的繼續支持朱和堉,反倒是漸漸傾向于朱和堅了,固然是主動背叛了朱和堉,但清流們的背叛乃是情有可原,孟子不是也說過“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嗎?可是你太子朱和堉又豈能背叛我等清流?

    所以,這一天的晚上,太子東宮的外面可謂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清流們紛紛尋到太子朱和堉的面前,想要親自確認這個消息的真假,這般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晚上亥時也不見停緩。

    在太子東宮之中,朱和堉對于這般情況也是早有覺悟,當他面對清流們的紛紛質問之際,卻是毫無遮掩之意,很坦然的承認了自己與趙俊臣結為同盟的事情。

    清流們得到了肯定答案之后,一個個皆是激烈反對、痛心疾首,但朱和堉依然是堅持己見,完全不打算改變想法。

    從某方面而言,太子朱和堉依然還保留著當初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固執性格。

    最終,太子朱和堉與清流們也就鬧得很不愉快,冷臉揮袖而去的清流不知凡幾。

    也就是從這一天晚上開始,清流們與太子朱和堉徹底走向了決裂。

    *

    “太子殿下啊!您務必要再慎重考慮一下!趙俊臣是什么人?他的那些朋黨又是什么人?都是被世人所不齒的貪官奸臣,注定要遺臭萬年之輩!您貴為儲君太子、一向是持身為正、清譽滿朝,又豈能與那樣的人合作?”

    翰林院侍講學士王博的講話之際,可謂是慷慨激昂、捶胸頓足!

    “是啊,就因為陜甘戰事略有寸功的緣故,趙俊臣的風評確實是稍有好轉,但他的根底太差了,他的門人爪牙一個個也都是貪得無厭的蠢蟲,絕無改邪歸正的可能!而太子您遲早都要繼承大統、成為九五之尊,又豈能與他們同流合污?若是重用了這些貪官奸臣,我大明江山豈不是就要國不將國了!?”

    另一邊,國子監司業李正淳也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樣,大聲勸阻道。

    見到這兩人的直言相勸,太子朱和堉的臉上滿是無奈與疲憊。

    這一個多時辰以來,類似的場景在太子東宮之中已經反復上演許多次了。

    朱和堉心中也很清楚這般場景的后續發展,但他還是耐心解釋道:“我自然是明白各位賢達的顧慮,但我的當務之急還是穩固自己的儲君位置!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父皇已是愈發厭惡于我,我再想要不做不錯、穩妥繼位已是絕無可能了,必須要做出一些成績、改變父皇的心意才行!遍目朝野,唯有趙俊臣才能助我成事!這也是我眼下的唯一選擇了!

    趙俊臣固然是貪官出身,但他近段時間的作風也確實是改變了許多,甚至還有多次曾是親手處置了自己門下的貪污官員,可見他確實是想要改邪歸正的!我與他達成合作之后,也會密切督促于他,絕不會耽**事、壞了朝綱!”

    朱和堉的這般苦口婆心,顯然是無法說服王博與李正淳二人。

    王博依舊是不甘心,又問道:“太子殿下,你難道已經忘了少傅郭湯慘遭趙俊臣的陷害、最終家破人亡的事情了?這些年來,我等清流屢屢遭到趙俊臣羞辱的事情,太子殿下難道就毫不在意不成?”

    朱和堉嘆息一聲,道:“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我們終究要往前看!而且,趙俊臣也向我承諾過了,今后不會再去刁難郭湯的家人了。”

    見到朱和堉的這般反應,王博不由是大失所望,李正淳則是表情冰冷,起身拱手道:“既然是太子殿下不聽良言相勸,我等也就無話可說了!告辭!”

    話聲剛落,李正淳也不等朱和堉的挽留,就直接轉身離開了。

    另一邊,見到李正淳的毅然離開,王博表情稍有猶豫,也同樣是起身拱手道:“太子你你就好自為之吧!”

    說完,王博也隨著李正淳而去了。

    眼看著李正淳與王博二人的陸續離開,朱和堉的表情也愈發的疲憊與無奈。

    從某方面而言,朱和堉從前太放縱這些清流了,清流們早就習慣了朱和堉的從善如流、知錯就改,也就越發是見不得朱和堉的“倒行逆施”了。

    這般場景,朱和堉今天已經見到好幾次了,清流們紛紛是揮袖而去,也代表著朱和堉漸漸失去了清流們的支持。

    再次嘆息一聲之后,朱和堉轉頭看向了東宮正堂之中的最后兩位客人。

    這兩位客人,也是太子朱和堉內心之中最為重視的兩位支持者——都察院右都御史呂純孝、以及禮部侍郎鮑文杰!

    看著呂純孝與鮑文杰只是面無表情的坐在一旁,完全沒有主動開口的意思,朱和堉的表情滿是苦澀,輕聲問道:“兩位大人可是同樣不認同和堉的選擇,也打算要拋棄和堉而去不成?”

    呂純孝與太子朱和堉二人,皆是前任太子太師肖溫阮的親傳弟子,一向都是最為關系緊密,他自然是不忍心就這樣拋棄朱和堉。

    但呂純孝也有自己的難處,他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而都察院一向都是清流們的大本營,若是呂純孝立場堅定的明確表態支持朱和堉,他也就坐不穩自己的官位了。

    所以,呂純孝也是面帶苦笑,答道:“我其實也認可太子殿下的許多觀點,但我今后還要執掌都察院,都察院的過半官員都是清流出身,我若是明確表態的話,只怕是御史們就要造反,所以我也就暫時無法明確表態了,這樣的話還能幫著太子殿下化解一下清流們的過激舉動。”

    朱和堉倒也理解呂純孝的難處,滿是無奈的點頭之后,又轉頭看向了禮部侍郎鮑文杰。

    見到朱和堉隱隱帶著懇求的目光,鮑文杰的表情間充滿了矛盾。

    事實上,自從鮑文杰隨同趙俊臣去了一趟陜甘三邊之后,他的某些觀念就已是漸漸動搖了,他開始懷疑自己過往的某些堅持究竟是否正確與必要——他這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考慮這件事情,也就無暇顧及別的事情,表現頗為低調。

    得知了太子朱和堉與趙俊臣合作的事情之后,鮑文杰的心中想法也是極為矛盾,他一方面認為太子朱和堉的這般做法是放棄了自己的底線與原則、是對于黑暗現狀的妥協之舉,但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是朱和堉未來的最佳出路。

    這般矛盾的思緒之下,鮑文杰猶豫良久之后,終究還是選擇了暫時觀望、并不表態。

    “太子殿下見諒!今天傍晚的時候,我剛剛收到了陛下的圣旨,今后一段時間要離開京城再次前往陜甘三邊一趟,陛下認為我較為了解陜甘近況,讓我配合廠衛們進一步調查陜甘各方這段時間以來的功過賞罰所以,我暫時還無法給予太子殿下一個準確答復,今后一段時間也無法表態支持太子殿下,一切只能等到我完成圣命之后返回京城再說了。”

    對于鮑文杰的暫不表態,朱和堉固然是有些失望,但也沒有意外,只是聽到鮑文杰的解釋之后,不由是好奇問道:“這已經是你近半年以來第三次前往陜甘了吧?河套戰事目前正值最為激烈的時候,陜甘各方的功過賞罰也還沒有塵埃落定,父皇他為何要這般急切的調查與確認?陜甘那邊有梁閣老主持大局還不夠嗎?”

    鮑文杰搖了搖頭,道:“圣心難測,我也無法猜到陛下的具體想法,我收到的圣旨頗是含糊其辭,只是讓我配合廠衛們辦事,但具體要如何辦事就不清楚了。不過,眼下已是立冬許久,北疆氣候也是愈發寒冷,我估摸著自己抵達陜甘三邊之后,河套戰事也就應該已經結束了吧?”

    朱和堉隱約覺得這件事情并不簡單,但一時間無法考慮清楚,也就沒有細究,只是點頭道:“既然是鮑大人還沒有考慮清楚,我也不會逼迫你但只要鮑大人你今后依舊是愿意輔佐于我,我就依然會把鮑大人視為股肱!”

    *

    接下來,朱和堉與呂純孝、鮑文杰二人又說了幾句心里話,眼見到這二人并不愿意多談,也就沒有強行挽留,只是親自把他們送出了太子東宮。

    再等到朱和堉返回東宮正堂之際,卻發現七皇子朱和堅已是滿臉擔憂的站在那里迎接自己了。

    原來,早在清流們紛紛造訪東宮質問朱和堉之前,朱和堅就已是率先抵達了東宮,想要打探一下朱和堉的態度變化。

    然而,還不等他們兄弟交談幾句,清流們就已是陸續踏訪,打斷了他們的談話,朱和堅為了避免尷尬,就躲到了旁邊的側堂之中。

    因為清流們來了又走、陸續不斷的緣故,朱和堅直到這個時候才有機會出來。

    見到朱和堅的滿臉擔憂,好似是極為憂心自己的處境,朱和堉的心中思緒滿是復雜,但還是強笑道:“讓七弟久等了,聽說你最近身體情況不佳,等了這般長時間,可有感到不適?”

    朱和堅搖頭道:“我的身體情況很好,并沒有覺得不適,只是我躲在側堂聽著清流們紛紛與三哥爭執不下,心中有些擔憂三哥的今后處境。”

  &n nbsp;  頓了頓后,朱和堅試探著問道:“三哥你可是下定決心要與趙俊臣合作了?我倒不是反對三哥你的決定,只是我認為趙俊臣絕不是一個好相與的人,也絕不可以信任,我擔心他遲早都會背叛三哥,會讓你吃個大虧。”

    另一邊,經過了今天與趙俊臣的談話之后,朱和堉已經下定決心要不折手段的穩固儲位了,這也就意味著朱和堅今后遲早都會成為朱和堉的最大政敵,也會遭到朱和堉的極力打壓與刻意針對。

    如今,見到朱和堅是這般擔憂自己的處境,朱和堉只覺得自己無法直面朱和堅的這份“兄弟情深”,也就避開了朱和堅的“擔憂目光”,搖頭道:“放心吧,我也留有后手,絕不會讓趙俊臣任意妄為的這些事情,皆是涉及到了廟堂黨爭,最是骯臟至極,七弟你是一位純良君子,就不要再管了,還是多留意一下自己的身體就好。”

    這一番話的最后幾句,似乎是含有某種暗示的意味。

    聞言,朱和堅的表情間滿是驚慌與委屈,連聲道:“三哥你、你可是還在怪我這段時間太出風頭、威脅了你的儲位?三哥,我的心思你是知道的,我從來都沒想過與你相爭,全是因為父皇的圣命難違,我也與父皇反復爭論過,怎奈父皇他”

    “我明白!我當然明白!”朱和堉擺手道:“我至始至終都是相信你的!只是就怕你我二人今后將會是身不由己”

    說到這里,朱和堉突然抬頭看著朱和堅,語氣認真的承諾道:“七弟你放心好了,無論如何,你我二人都是血濃于水的兄弟,三哥今后不論做了什么,都不會讓你委屈的!”

    聽到朱和堉的這般表態,朱和堅的眼神之中閃過了一絲了然與放松。

    朱和堅能夠感覺到,朱和堉面對自己的時候有一種逃避心理,但并沒有太多的敵視與厭惡。

    這也就意味著,趙俊臣并沒有說出真相,朱和堉依然不知道朱和堅的真正面目,朱和堉目前還只是下定決心要與朱和堅爭奪正朔、打算要不折手段的穩固儲位而已。

    這也就意味著,趙俊臣與朱和堉達成合作的時候,依然是暗藏私心,有著自己的計劃,并不會竭盡全力。

    這樣一來,朱和堅也就安心了。

    但表面上,朱和堅也是滿臉的誠摯與感動,用力點頭道:“那就好!你永遠都是我的三哥,我對你的看法,也永遠都不會改變!”

    然后,貌合神離的兩兄弟握緊了對方的雙手,場面頗是感人。

    *

    無需多談這一晚發生在東宮之中的種種風波。

    卻說,第二天的卯時一刻,隨著德慶皇帝駕臨太和殿,這一天的朝議也就正式開始了。

    這場朝會,將會有兩件萬眾矚目的事情發生。

    第一件事情,乃是太子朱和堉被德慶皇帝正式任命成為全權欽差,負責糾察各地藩王的亂政違紀之事。

    這件事情的影響之深遠、牽連之廣大,絲毫不遜于前線的河套戰事,自然是遭到了百官之紛紛矚目。

    太子朱和堉已經提前準備好了行裝,當他接受了正式任命之后,朝議結束就會立即離開京城,前往各地藩王的封地——他的首要目標乃是洛陽,也就是近年來風頭最勁、同時也是問題最大、隱隱已是眾位藩王之首的福王!

    然而,太子朱和堉過往幾次被德慶皇帝委以重任的時候,總會有大批清流站出來歌功頌德、搖旗助威,但朱和堉這一次得到了德慶皇帝的欽差任命之后,整個太和殿內卻是冷冷清清,一時間竟是無人說話,清流們大都是面無表情,各派系的官員們也皆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若是尋常時候,也許還會有官員站出來說幾句場面話,但這次調查藩王的事情太過敏感了,各派系皆是不愿意卷入太深,又正趕上清流們與太子朱和堉的關系破裂,自然也就冷場了。

    在眾官員的冷漠對待之下,朱和堉也是面無表情,只是沉聲領了圣旨,表態自己一定會徹查各地藩王的亂政亂紀之事,然后就退回了原位,再也不吭一聲。

    眼見到這般狀況,德慶皇帝看向太子朱和堉的目光里多了一絲憐惜。

    在德慶皇帝的心里,這是他最后一次對朱和堉委以重任了,他知道朱和堉極有可能會辦砸這件事情——以朱和堉的性格,查案到了最后必然是牽連太廣,引來各地藩王的紛紛反彈——所以他才會把這件事情交給朱和堉全權處理,這樣的話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廢黜朱和堉了,順便還能敲打一下各地藩王。

    但轉瞬間,德慶皇帝已是收斂了心中的憐惜之意,表情也沒有任何變化,就好似完全不認為這個時候的冷場有任何不妥。

    這場朝會的第二件大事,則是河套戰事的軍糧籌備。

    國庫早就沒有存糧了,想要支援前線戰事也是有心無力,最終還是趙俊臣前幾天臨時坐鎮戶部的時候,提出了爭議極大的“籌糧三策”,分別是“陜甘境內的秋稅征糧直接交給花馬池營”、“擴大國子監的糧捐名額”、以及“百官與眾藩王的俸米折銀”!

    這三項征糧策略固然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籌集到大量糧食,但也損害了朝野各方的利益,戶部官員皆是不敢答應,然后就有了“趙俊臣驚怒之后昏倒于戶部衙門”的戲碼。

    最終,還是德慶皇帝眼看到別無他策之后,才強行逼迫戶部衙門采用了趙俊臣的“籌糧三策”。

    到了今天的早朝之上,籌糧三策就應該是初見成效了,第一批糧食也應該運往前線了。

    德慶皇帝把太子朱和堉任命為全權欽差之后,很快就轉移了注意力,把目光轉向了兩位戶部侍郎——洪正朔與馬森。

    “洪愛卿、馬愛卿戶部的籌糧事宜進行得如何了?能征到多少糧食運往前線?”德慶皇帝詢問之際的語氣很是客氣,但又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味道。

    洪正朔連忙是出列答道:“啟稟陛下,戶部經過這兩天的連夜統算之后,認為陜甘三邊的今年秋稅征糧原本應該有一百一十萬石左右,但因為天災與戰事的緣故,各地皆有欠收與損失,陛下也赦免許多地方的錢糧,實收只有不足四十萬石,戶部已是下達了公文,讓陜甘各地官府征到秋糧之后就直接送往花馬池營,不必進入國庫!只不過,陜甘三邊距離遙遠,公文傳達也需要時間,等到各地秋糧送到花馬池營就已經是一個月以后了,只怕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德慶皇帝點頭道:“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時候,但朝廷收復河套之后,還會有建城、屯田、駐兵等等事宜,這批糧草送過去也能應急。”

    “陛下圣明!”連忙恭維了一句之后,洪正朔又說道:“此外,戶部與國子監也一同發了公文,表示國子監今年將會擴招,有兩百個‘捐監’名額,各地商紳只需要捐糧五百石就可以安排一名子弟進入國子監學習,京城以外的地方還沒有得到回應,但京城之中已經有十一位商紳表示愿意捐糧,總共征到了五千五百石糧食,今后兩天時間之內就能收入國庫、送往前線。”

    聽到這一番話,德慶皇帝眉頭一皺,只覺得這批捐糧數目太少。

    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朝廷已經連續好幾年向民間開放“捐監”名額了,只不過今年的“捐監”名額特別多罷了。

    所以,民間有能力、有需求“捐監”的商紳,已是少之又少了,京城境內尤其是被透支了潛力,能在短短兩天時間內收到這般多的捐糧就已經很不錯了,剩余的“捐監”名額也只能期待京城以外的各地商紳了。

    見德慶皇帝有些不高興,洪正朔連忙又說道:“不過,戶部經過統算之后,把藩王與百官的今后三個月俸米盡數折成俸銀的話,就再次多出了六十五萬石余糧,這批糧食存在各地糧庫,很快就可以運往前線”

    聽到洪正朔的這一番話,太和殿內所有官員都是表情不快。

    這些年來,民間糧價越來越高,把俸米折成俸銀之后,百官們得到俸銀之后往往是只能買到一半數量的糧食,這種籌糧手段讓百官們皆是損了利益,自然是沒人高興,但也無人敢大聲反對。

    另一邊,德慶皇帝聽到糧食數量之后,既是高興也是心疼。

    這批糧食高達六十五萬石,自然是可以解決前線戰事的燃眉之急,但百官利益受損之后,也需要德慶皇帝想出辦法安撫一二。

    最重要的是,經過這次的俸米折銀之后,戶部就必須要拿出相同價值的銀子作為俸銀發放給藩王與百官,按市價折算的話就是一百九十五萬兩銀子!

    但今年的各地秋稅進入國庫之前,戶部也同樣缺銀子,這筆銀子就需要暫時從德慶皇帝的私帑這邊周轉借用了,德慶皇帝自然是有些擔心與心疼,害怕國庫會拖欠自己的借銀。

    “公是公、私是私,朝廷的國庫與朕的私帑一向是涇渭分明,朕這次拿私帑的銀子借給戶部,利息也必須要算一下恩,這件事情不適合在這個場合提出來,等到早朝結束之后倒是要與戶部官員商議一下”

    暗思之際,德慶皇帝的表情間滿是肅穆,點頭道:“這批糧食高達六十五萬石,倒是足夠前線戰事的用度了,戶部衙門一定要抓緊時間,盡快運到前線,絕不能影響到朝廷收復河套的戰事!”

    “臣遵旨!還請陛下放心,今天午時之前,第一批糧食就可以運往前線!”

    在百官們的冰冷目光之下,洪正朔用袖子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連忙領命道。

    等到這兩件重要事情皆是告一段落,太和殿內的氛圍也終于是稍稍輕松了一些。

    但就在這個時候,另一位戶部侍郎馬森卻是突然出列,大聲道:“啟稟陛下,臣有要事要奏!”

    兩件大事皆已經塵埃落定,德慶皇帝的心情也是稍稍放松了一些,輕輕點頭道:“哦?馬愛卿難得有事,說吧。”

    “陛下,漕運不暢,戶部的存糧存銀皆是告急!若是把所有存糧與庫銀皆是運往前線,國庫內的剩余錢糧也就絲毫不剩,必然是堅持不到下個月了!”

    馬森的稟報就好似晴天霹靂,百官聞言之后皆是大為震驚,太和殿內頓時就迎來了一陣嗡嗡議論聲,德慶皇帝的表情大變,更是覺得自己頭皮要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