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我的系統不正經 > 第七百七十八章兩周金文之最
  小心的挑動了一塊銹跡之后,本來就暴露出來的銘文,又多暴露出來了一些。

  那些銘文雖然銹蝕的比較嚴重,但是還能看到,特別是前面兩個字,那就是“天命”!

  就算是鐘鼎文,天命這兩個字,跟現代文字,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反而是第三個字,那個禹,如果不認識,就真的認不出來。

  可陳文哲就是認識,因為他看過一件國寶的內部銘文,其中有一句,就是:天命禹敷土。

  “還是有點不對,我記得那件寶貝上的銘文,第一句就是這句話,而這一件,卻不是在開頭,而是在中間。”

  想了想,陳文哲一拍腦袋,青銅器怎么可能鑄造同樣的兩件呢?

  特別是這種用來紀念大事件的青銅器,不要說銘文,就連器型都是不同的。

  所以,不要看這句話,跟他知道的一件青銅器上的銘文一樣,但是,這一件青銅器上記錄的內容,應該是不一樣的。

  只不過,這件青銅器的形制,應該是跟他知道的那件一樣,只是紋飾什么的稍微有點詫異,很顯然,鑄造只是,制作的泥范肯定不同。

  當然,這兩件青銅器,也許就是同時鑄造的,只不過銘刻記錄的內容,全都有所不同。

  “你嘟囔什么呢?什么天命?這是件好東西?”

  李金鯉湊了過來,可他再怎么看,也沒看出什么東西。

  不過,他還是知道,這是件好東西,因為他也看到了青銅器上的銘文。

  總是喜歡鑒定的,最近一年來也學而不殆,所以,該知道的一些常識,李金鯉哪里會不清楚?

  “這東西真有銘文?不會就是天命禹敷土吧?大禹治水的故事?”

  “咦?你也知道?”陳文哲抬起頭,驚訝的看向李金鯉。

  李金鯉翻了個白眼道:“上過國寶檔案的,我自然知道。”

  陳文哲笑了起來,這才算是同好,要是遇到一個一問三不知的,他都沒興趣討論。

  這可真是件國寶,就是那件他先前提到過的,因為銘文而身價百倍的東西。

  話說,2002年,一位香江商人在古玩市場上,意外發現一件青銅飯盒。

  飯盒古樸精美,它的表面銹蝕嚴重,器內被銹土包裹,露出的幾個文字生澀難懂。

  看似平淡無奇,但是青銅器內若隱若現的篆刻字跡,貌似大有來頭。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商人以200萬高價,買下了青銅飯盒。

  重點來了,不說銘文,就算是剛開始的青銅飯盒,也值兩百多萬。

  所以,一百五十萬買下了一件三國時期的青銅餐盤,還附送了三件極具收藏價值的青銅鳩車,最后,還來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國寶。

  那件寶貝出名,自然是在國寶檔案的節目之中。

  那件國寶就是燹(xian)公盨(xǔ),只是憑借當時這件器物身上的銹色,很多專家就一眼看出,那件青銅器是真品。

  盨本是用來盛放黍、稷、稻、粱的禮器,從簋變化而來,自西周中晚期開始流行,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因為這件青銅器的銘文上有燹公二字,因此得名燹公盨。

  陳文哲看過國寶檔案,也記下過那件器物的形制和內部銘文。

  此時再看手中的東西,幾乎跟電視上復原、清除銹跡之后的燹公盨一模一樣。

  當然,這是陳文哲腦補的結果。

  畢竟他眼前的這件東西,器型有點變化,被壓扁了一些,又有點扭曲。

  但是,總體器型還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它整體呈圓角的長方形,有蓋,就是那件更加變形眼中的東西,當時他蓋著帶回來的。

  仔細查看,還能發現在器口沿下飾鳥紋,腹飾瓦紋,小耳上有獸首,有垂環,圈足保存的很好。

  相比之前發現的那件燹公盨,這一件除了有點變形扭曲之外,幾乎沒有缺損。

  而先前那件,沒有蓋,器物耳朵之中的銜環也有缺失,還有圈足中間有桃形缺口。

  這種形制,在盨的序列中是較早的。

  再看鳥紋的特點,可確定這件盨屬于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

  眼前這件,雖然所有銘文都被一層厚厚的綠銹遮擋,但是,只是看到眼前的幾個字,陳文哲就能確定,這是篆字。

  屬于很古老的金銘文的一種,而且書寫十分規范。

  對于這一件盨內部的銘文,到底記錄的是什么,一時半會的,陳文哲肯定認不出來。

  但是,只要能認出幾個就好。

  這一次也算是湊巧,暴露出來的幾個銘文,正好是陳文哲認識的,比如天命,這兩個篆刻字,實在是太好認了。

  當然,就算沒有認出這兩個字,這東西也不會跟陳文哲失之交臂,因為只要看到了銘文,他肯定就知道這是件珍貴之物,又怎么會錯過?

  好記性不如好手機,陳文哲直接搜索了一下,把保利博物館之內的那件國寶,搜索了出來。

  也就是在此時,李金鯉才知道,眼前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這兩件一樣?”

  “形制差不多,鑄造年代不清楚,銘文肯定不同,但是,應該都跟大禹治水有關!”

  “天明禹敷土?”李金鯉驚訝的道。

  “對,這一件看樣子,跟圖片上的這一件的規格差不多。”

  這東西高十來厘米,口徑二十四五厘米,重兩三千克,橢方形,直口。

  所以內部銘文要是有銘文,就看的很清楚。

  博物館的這件,內部銹跡已經清理掉,銘文看的很清楚。

  幾乎底部全部被銘文覆蓋,這里面足有98個上古銘文,完整記錄了大禹治水、開辟九州的歷史事件,可謂字字珠璣的銘文,足以改寫歷史。

  整篇銘文堪稱一篇政論性質的散文,其文辭、體例在兩周金文中前所未見,卻與現存《尚書》等古代文獻十分接近。

  這對探討中國古書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因而這篇銘文,被學者們稱譽為“兩周金文之最”。

  當然,學術價值什么的,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歷史價值,他能證明大禹這個人真實存在。

  長久以來,學術界一直有關于大禹和夏朝是否存在的爭議。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