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巫師世界的修真者 >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人要多思考
  乾為天,坤為地,輿意疆域。

  坤輿萬國全圖,寓載萬國疆土之輿圖之意。

  大明雖然一向自詡上國,但是,卻并非狂妄自大,覺得天地之間,只有大明一家。

  相反的,鄭和下西洋,帶回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消息,所以,稍有學識的人都知道,在西洋彼岸,尚有無數無數小國,星羅棋布,數不勝數。

  此圖稱坤輿萬國,萬為虛指,言下之意便是囊括諸國之輿圖,也怪不得朱徽煣說,這圖的口氣好大。

  要知道,即便是巡遍西洋的鄭和,恐怕也不敢說,自己能夠盡至諸國。

  而且,更重要的是,就像他剛剛發問的那樣,無論是朱徽煣還是朱仕壥,看到這幅圖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什么大明這么小?

  這圖,當然是朱祁鈺自己畫的。

  坤輿萬國全圖,成于萬歷年間,后來被大量刊印,賜予達官貴族,原本一直藏于宮中,所以,朱祁鈺自然是見過的,但是可惜的是,他當時只是出于好奇,細細看過一番。

  隨著這副輿圖進宮的,自然還有來自西洋的傳教士,朱祁鈺也是從他們口中才得知,原來在西洋彼岸上,有著服色迥異的各國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文明和發展。

  當然,讓他尤為在意的是,那些傳教士們,對于西洋火器和一些糧食的描述,在他們描述當中,有些地方的糧食產量極高,能夠一年三熟甚至四熟,而他們的火器威力,也遠超朱祁鈺認知當中的火器。

  現如今,大明雖用火器,但是限制性很大,造價高,威力低,射程近,且彈藥裝填不便,大多數時候,只能進行一輪射擊,隨后便只能繼續用刀劍拼殺。

  說句不客氣的,要論威力和便攜程度,弓箭甚至要比火器更加好用,事實上,這也是北虜騎兵之所以能夠壓著大明一頭的原因。

  如今大明的火器,最好用的竟然是容易炸膛的大炮,這些大炮雖然難以移動,而且容易傷人先傷己,但是用來守城,的確很好。

  至于說其他的火器,著實是不盡人意。

  之前團營改制,朱祁鈺為了檢驗京營實力,曾經親自觀看過京營戰法,實話實說,他當時是有些失望的。

  神機營是使用火器最利的官軍,但是即便如此,主陣沖殺,還是要依靠刀槍劍戟,火器戰法固然有用,可局限太大。

  當然,這是朱祁鈺在聽到那些傳教士對西洋火器的描述之后,兩相對比得出來的結論。

  不過遺憾的是,他并沒有見過這些傳教士口中描述的火器,但是,從他們對當時西洋各國發生的戰爭狀況描述來看,火器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想要編造一個謊言不難,但是,如果說連戰爭的細節和走向都能夠編造的話,難度就太大了。

  所以,這種火器應是的確在西洋存在的,傳教士對很多事情的描述不夠清晰,細節并不清楚。

  朱祁鈺當時,也沒有辦法開口發問,因此,他只能從只言片語當中推測。

  現在這個時間段,西洋諸國應該已經制造出,可以依靠火石激發,不懼風雨的自生火銃,除了改良火器之外,西洋火藥的威力,也比大明如今使用的威力要強,應當是也做了改進。

  這一點,才是他最看重的,大明本就有使用火器的習慣,如果說,能夠拿到這些西洋火器加以融合的話,至少在北方邊境上,可以輕松許多。

  除此之外,對于傳教士口中描述的,糧食一年多熟的良種,朱祁鈺也十分感興趣。

  在他們的口中,這些地方往往文明落后,為人野蠻,甚至不懂得怎么侍弄田地,可偏偏產量卻高,朱祁鈺思索之后,將其歸于他們使用的種糧,或許本身就更加優良。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曾經感嘆,大明對整個世界的確所知甚少,鄭和下西洋,雖然靡耗甚眾,但是,卻也并非沒有益處。

  只不過,當時他雖仔細看過,并沒有想著要將其全部記下來的想法,畢竟,那個時候他也沒有想過,自己能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不過,在郕王府醒來之后,朱祁鈺便意識到,自己有些草率了,但是,也沒有辦法。

  正因于此,現在擺出來的這份地圖,有很多的細節,都是和朱祁鈺見到的不同的。

  他已經盡力去還原了,而且,還特意調閱了朝廷留存的各種輿圖,地理志,乃至是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圖,他也拿來比照了。

  為了讓輿圖更加清楚,他甚至將原本的尺寸放大了一倍來繪制。

  但是,即便如此,也只能印證一部分,整幅地圖仍然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即便如此,現下來說,也差不多夠用了。

  當然,這話是不能直接對岷王等人說的,不然的話,很難解釋,他怎么會能畫這幅圖。

  要知道,這圖上不單有地形地名,還有很多地方的風土,人情,習俗,這些認真計較起來,都不是好解釋的。

  因此,面對朱徽煣的疑問,朱祁鈺沉吟片刻,便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說辭,道。

  “據說太宗年間,曾有泰西之人經泉州府遠航至我大明,隨身攜帶著一副輿圖,自言來自佛朗機,為尋中國而來,途中遭遇海難,僅存一人。”

  “當時官府之人難辨真假,便先將其所攜帶輿圖送至京師,但是或許是因遠航積累傷病,所以,輿圖尚未至京,這個泰西人便已病故,其所帶輿圖送到宮里,被欽天監保留下來。”

  “后來,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曾據此輿圖規劃航線,證實圖中許多國家的確存在,回朝后,據其經歷,繪制成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朕登基之后,因土木之役,調閱了兵部及欽天監留存的諸多輿圖,這才發現了當初這份舊圖。”

  “因此,在大戰結束后,朕便命欽天監官員,以此舊圖為主,合故元遺留輿圖,鄭和航海圖等多方查證,繪制出了此圖。”

  說這話,朱祁鈺指了指面前的圖卷,道。

  “除大明疆土外,這圖上以朱紅色標記之處,是三寶太監所經之處,記錄詳實,但是,其余地方,或是古籍記載,或是那泰西舊圖標記,其中有諸多地方,尚需考證。”

  “不過,朕查閱了當初三寶太監帶回的許多他國典籍,其中不少提過與其接壤之國,兩相印證之下,倒也可以得出,這輿圖雖然細節需要勘正,但是大抵地形應當無誤……”

  這番話,拐了好幾個彎,朱祁鈺把這圖的來歷,一下子給支到永樂時代去了,就算是真的有人要追問,這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一個區區的泰西人,想查也查不到。

  而且,為了增加這圖的可信性,他還把鄭和拉了出來,反正當初鄭和出海,到底參考了多少古籍,也沒有人曉得,但是,作為曾經受命數次下西洋的三寶太監,他的招牌還是好用的,至少,朱祁鈺的這番話說完之后,面前二人對這輿圖的懷疑之色,也去了大半。

  不過,即便如此,朱徽煣明顯還是有些興致不高,道。

  “如此說來,我大明疆域,果真就這么大?”

  看著這位叔祖的樣子,朱祁鈺不由有些失笑,想了想,他開口道。

  “這輿圖所繪,應是不假,但是其中國家,多為國力不盛之效果,有些地方,甚至尚是不毛之地,仍處于茹毛飲血之時,便是比諸蠻夷,也多有不如。”

  “當然,也有強盛之國,諸如泰西各國,佛郎機,意大里亞等國,國力亦強,然常有戰亂,如今何狀,卻是不知,但是,如我大明般繁盛之地,恐怕是沒有的。”

  這番話說出來,朱徽煣的臉色總算是好了許多。

  在他看來,或者說,在大明人看來,大明之外不是沒有國家土地,只不過,都是化外之地,不值一提罷了。

  文明和國力上的強盛,是鐫刻在骨子里的自信。

  于是,從震驚當中收回神來,朱徽煣重新將這輿圖上下打量了一番,開口問道。

  “陛下,此輿圖倒是新奇,既是化外諸國,倒是與我大明無礙,不過,若是能夠互通有無,倒也不失為一樁好事。”

  “不知陛下繪制此圖,是想要?”

  如果說最開始的時候沒有反應過來,那么此時再聯想起代王移藩之事,加上他之前的猜測,朱徽煣覺得,自己隱隱約約的,也把握到了一點天子的心思。

  果不其然,他這個話頭遞上去,天子的目光頓時落到了一旁的朱仕壥,道。

  “這輿圖畢竟是參照古籍所繪,許多地方并無實據,諸多細節也不甚詳實,所以,朕一直想遣人出海,將此圖完善核實,如岷王叔祖方才所說,如若這圖上所繪皆是真實,那么,能與泰西諸國互通有無,對我大明來說,卻是一樁大好事。”

  和朱徽煣隨口一說不一樣的是,朱祁鈺的這最后一句話,說的很是認真。

  因為只有他最清楚,這張圖如果能夠完全證實,或者說能夠完善的話,對于大明來說,將會是什么樣的意義。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奉行的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原因何在?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商人交換只能帶來利潤,其本質,其實就是低價購入,高價賣出,買家出錢,賣家出物,商人居中賺取差價,這個過程,本身是不會產生新的財富的,只會讓商人攫取利潤。

  但是,在大明這樣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當中,個體的利潤毫無意義。

  大明需要的是財富,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糧食,需要的是能夠遮體保暖的布帛,需要的是各種各樣的鐵器,瓷器,需要的是越來越多的耕牛……

  而這些,恰恰是商業不能帶來的,太祖皇帝立國,對商人極盡打壓之勢,原因便在于此。

  要知道,像是那種半農半商的小戶,忙時種田,閑時進城賣些瓜果蔬菜,自家養的雞鴨,織的布匹等等,這些朝廷不僅不禁止,而且還十分鼓勵。

  但是,如果是專門以倒賣倒買牟利的商賈,自己沒有任何的產出,卻攫取了老百姓的財富。

  專門經商的人越多,種地織布的人就越少,相應的,糧食,布匹這些東西的總量就會減少,從國家層面上來說,進而就會影響到朝廷的歲入,自然是要被打壓的。

  歷朝歷代,皆是如此,不獨大明一家。

  然而,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整個國家是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的。

  既然是封閉的,那么財富都在國內流轉,商賈不事生產,卻攫取了大多數的利潤,被打壓也是正常。

  可是,如果說,是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呢?

  既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易,那么,商人低買高賣的這種舉動,其實本質上就是從他國取利,用于大明。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商賈是否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生產者’呢?

  這一點,朱祁鈺一直都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最初他萌生這個想法,是起于隆慶開關,在那之前,他也一直覺得,和泰西諸國的交往并無必要,尤其是后來,隨著大明國力漸衰,東南倭寇肆虐,再難組織起類似鄭和下西洋這般龐大的船隊之后,他更覺得,海禁才是上策。

  所以,隆慶開關時,他實際上是不贊成的,當然,那個時候的他,不贊成也沒有辦法。

  南宮之變后,繼承皇位的已非他這一脈,所以,他就連托夢都做不到,就算是做到了,只怕也不會被相信。

  但是,讓他意外的是,隆慶開關之后,大明的稅收狀況,卻反而隱隱有好轉的跡象。

  別的不說,萬歷皇帝收了那么多年的礦稅,雖然各地怨聲載道,可能收那么多年,本來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這些錢是從何而來的?

  當然是隆慶開關后,從泰西諸國流入大明的,正因于此,朱祁鈺才慢慢改變了對海禁的看法,同時,開始重新思索,商賈對于大明來說,是否可用。

  抱著這個想法,才有了當初瓦剌一戰時,王文拿互市去跟脫脫不花談條件的舉動。

  那個時候,朱祁鈺就已經做好了打算,大戰結束之后,無論是大勝還是慘勝,都要同草原開始互市。

  誠然,互市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這卻是朱祁鈺驗證自己想法的一次嘗試。

  而最后,事實證明,他的想法果然是對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