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娛樂圈影帝:總裁把我放在心尖寵 > 第243章 答應你
  【1】仲由盡孝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里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很遠很遠的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里,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后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愿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恒,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后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盡孝并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孝無貴賤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你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

  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的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如果沒有辦法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他們,等到你想要來報答親恩的時候,為時已晚。但愿我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贍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

  【2】鱔魚舍身護子

  中國古代有一位叫周豫的讀書人,有一次朋友送了他最喜歡吃的鱔魚,剛巧這天閑來無事,周豫一時技癢,親自動手,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廚藝,想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喝。

  周豫把鱔魚放進鍋里,讓它們在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鍋下用小火緩緩地加熱,水溫一點點增高,鱔魚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慢慢就會被煮熟。據說這樣煮出來的鱔魚沒有經過被宰殺的掙扎,肉質不會緊繃,味道最好了。

  湯煮開了,周豫掀開鍋蓋一看,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鍋里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和尾巴在煮開的湯水里。這條鱔魚整個腹部都向上彎在了水面之上,直到死了,仍然保持這個姿勢而不倒下。

  看到這種情形,周豫十分好奇,趕快把這條鱔魚撈出來,用刀剖開它的肚子,想看看它究竟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把肚子彎起來。剖開之后,周豫驚奇地發現,鱔魚肚子里藏著滿滿的魚卵,數量多得難以計算,原來它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

  【3】木蘭替父從軍

  漢朝時,北方匈奴人侵擾我國,戰事吃緊,漢文帝下令征兵。花木蘭的父親年老又有病在身,可是朝庭一次又一次催逼,家中沒有男孩子,花木蘭勇敢地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參了軍。

  花木蘭從軍12年,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她是一名女子。在戰場上,她英勇善戰,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受到皇帝的親自召見和嘉獎。面對名利,花木蘭從容淡泊,只要求皇帝批準她解甲回鄉,侍奉年邁的父母。

  【4】陸績

  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績,從小喜歡讀書,見多識廣,被稱作神童。6歲時,陸績跟隨父親陸康到九江拜見大名鼎鼎的袁術。對袁術提的問題陸績都能對答如流,態度不卑不亢,袁術非常高興,破例請他與大人一起坐,還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吃完橘子,悄悄地往懷里藏了兩個。

  臨走時,陸績向袁術彎腰作揖,橘子從懷里滾落到地上。袁術很驚訝,問:“你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我媽媽最喜歡吃橘子,我想這么好吃的橘子媽媽吃不到太可惜了,所以帶兩個回去給她。”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不僅不責怪,反而更加賞識。

  陸績成年后,才華橫溢,有許多成就,并且一身正氣,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5】相敬如賓

  《后漢書梁鴻傳》中介紹漢代梁鴻和孟光的愛情故事時說:“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梁鴻每天打工回來,妻子孟光都為梁鴻準備好了飯菜,跪在梁鴻面前,不敢仰視丈夫,雙手舉著盛有飯菜的托盤,舉得與自己的眉一樣高,請自己的丈夫吃飯。

  梁鴻呢,也是跪著將托盤接下來。梁鴻與孟光的愛情故事,其精髓就在于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要有距離,距離產生美。太過親昵,沒有距離,反而會適得其反。

  【6】鐵杵磨成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是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的一個農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陳勝低著頭,不言不語,同伴們就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頭,說:“將來咱們要是富貴了,可千萬不能忘了窮哥們兒啊!”

  大家聽了,都笑道:“你我現在窮成這樣,還說什么富貴不富貴?”陳勝嘆口氣說:“燕雀怎么能夠明白鴻鵠的志向!”

  后來,秦二世征兵戍守邊疆,陳勝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個農民吳廣因為身高體壯,被派為領隊的頭目,奉命開往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附近),并限期到達。

  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同行,恰逢連日大雨,道路難行,走了好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陳勝和吳廣暗中商量:“看來我們不可能如期趕到漁陽了,與其因為誤期而死,還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這里起義,大不了也是一個死。”原來,按當時軍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處死。

  兩人商量定了,就趁著軍官喝醉時把他們殺了。隨即召集大家起義反秦。陳勝、吳廣發出命令,定國號為“張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為標記。他們首先占領大澤鄉,臨近的農民聽到消息后紛紛響應。

  陳勝、吳廣編練部隊,整肅軍容,而后攻下附近各縣,收集兵力,繼續擴展,接著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縣)。這時陳勝的部隊已擁有戰國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幾萬人。于是他們就以陳縣為根據地,擁立陳勝為“張楚王”。

  這個風聲一傳開,各地飽受秦朝欺壓的人民紛紛響應,他們殺掉當地的官吏,舉起了義旗,反秦風暴迅速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故事啟迪】陳勝雖然出身貧寒,但志向高遠。后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還被擁立為“張楚王”。可見,貧窮并不可怕,貧而無志才是最可怕的。“茍富貴,勿相忘”是陳勝與窮苦出身的同伴們的約定。后來,陳勝果然富貴了,但是,當以前跟他一塊干活的有些同伴來找他時,陳勝并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這便為日后起義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淪。年輕人只有有從坎坷和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不斷的成長,通過歷練,矯正自己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努力學習文化技術,掌握一技之長,仍然會有美好的明天。

  【8】倉頡造字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用祖傳的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么,連他自己也忘記了。因此,倉頡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歷史。

  因為怕人打擾而延誤了時間,倉頡把自己關了起來,開始專心地創造新的符號。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這些符號取了名字,稱為“字”。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的爪印涂的……倉頡就是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過去,倉頡創造出了我們今天用的所有漢字,并將它們傳授給了后人。

  【9】陳蕃立志

  東漢時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亂又臟,卻從來不收拾。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他:“你怎么不打掃一下房間,客人來了看到這么臟亂多不好啊!”陳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這個呢?”薛勤當即反問:“你連一間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陳蕃頓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啟迪】小是大的基礎,大是小的積累,一切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業。這就啟示年輕人要注重細節的積累,今天的一點變化,明天的一點努力,后天的一點學習,這樣不斷地日積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個臨界點,你的質量就會發生變化,就會與其他的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就是你經過努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所取得的成果。當細節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發生了突變,突變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這個不知不覺就是量的積累。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后的事業,我們都應該從小事去做起,從“掃一屋”開始,將來才能有機會“掃天下”。

  【10】陶侃勵志

  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生產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沒有多少公事可辦,生活很清閑。但陶侃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為了鍛煉身體和磨練意志,就叫人將一百多塊磚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磚搬運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磚搬進屋子里。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家里人覺得奇怪,就問陶侃為什么要這樣做。陶侃回答:“我將來是要報效國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過于舒適,將來怎么能擔當重任,為國家效力呢?”過了幾年,陶侃終于被調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盡管公務繁忙,可是在廣州養成的搬磚習慣一直沒有放棄,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意志。他常對人說:“大禹是圣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于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夠天天玩樂?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后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