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正德崛起 > 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必須奏稟
  說到這翰林院。

  那就不得不多說兩句了。

  翰林院。

  唐代初置,主要職責是陪皇帝游宴娛樂,并非正式官署。

  直到了晚唐的時候,翰林院漸漸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但這個時候,他們說白了也就僅僅只是天子的私人秘書而已,甚至連一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

  這種情況,在宋朝后才開始改變。

  宋朝的翰林成為了一個正式的官職不說,其所選拔人才的標準,已經不似唐朝時那般只是為了陪陛下玩樂,這時候的翰林官已經開始和科舉接軌,所有的翰林均皆從科舉中選拔而出。

  不過。

  這還不是翰林院最為風光的時候。

  過了宋朝,迎來了蒙元,隨后朱家執掌天下,建立明朝。

  這個時候的翰林院,已經不僅僅是幫著皇帝起草密詔的所在,而是變成了養才儲望之所。

  翰林官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等等等,地位清貴不說,更是入閣的預備隊伍。

  《明史·選舉志》言:

  “成祖初年,內閣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蓋科舉視前代為盛,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絕無也。”

  明朝的翰林院,已然成為外朝官署,殿試一甲進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

  除此之外,明朝還創立了庶吉士制度。

  所謂庶吉士,就是在新科進士中再行選拔,以《尚書·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簡稱名之,在院學習三年后再試,合格者留院,稱留館,余者外委為他官。

  但因曾就學于翰林院的緣故,世人對不能留館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視之。

  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

  而和翰林院選拔人才節節攀高的,則是翰林的地位。

  自明太祖廢丞相之后,成祖設內閣,置大學士,與丞相相類。

  而這所為的大學士,則是均出自翰林。

  “非進士不入翰林”。

  “非翰林不入內閣”。

  翰林院一舉成為大明朝堂內閣培養人才的搖籃。

  后續隨著內閣制度的不斷完善,內閣和六部的制衡關系也開始變得愈發凸顯,至此,方才有了那句“若先升尚書,則無入閣之命。”

  書回正傳。

  也正是因為以上所言的這般緣故。

  故而方才說此刻在內閣院落中的眾位朝臣,其實已經達到了自己仕途的頂峰。

  內閣眾人無法再進一步,六部尚書和督察院眾人也是已經坐到了位極人臣,除了某些特殊的存在外,大多數人在到了這個地位后,其實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清譽,自己的身后之名。

  雖然說這水泥的出現,無異于是神器現世。

  但是畢竟他們只是見證之人,真正的發明之人和制作之人還沒有說話,他們此時當眾奏稟,無疑就有搶功之嫌。

  此事可大可小,全在天下口舌之間。

  所以也正是因為有這般的顧慮,劉健和李東陽兩人方才這般猶豫和糾結。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才有了方才李東陽朝著在場眾人問詢的那個舉動,畢竟在他看來,此事雖然是一人上奏,可眾人在旁見證,依舊會牽扯其中。

  在場眾朝臣沉默,不斷的朝著左右觀望。

  一番眼神交流之后,王儼眼見無人出聲,當即上前一步,沖著李東陽和劉健一一拱手后,道:

  “本官認為,此事應當奏稟陛下。”

  “水泥的出現,勢必將會對大明的未來產生無數裨益!”

  “如此時刻,不是吾等該畏首畏尾的時候,功勞的事情,奏稟的時候就可以說的清清楚楚。”

  “吾等沒有貪功之心,僅僅只是為了貢獻此寶而已,難不成,就是這樣還能惹來陛下的不滿,也或者朝臣的非議?”

  “若是如此的話,那本官也認了!”

  “此寶必須要當堂獻之,而且還要諫言陛下,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和研究,畢竟現在僅僅只是一個試驗品,就已經可以達到這般硬度,誰又能保證,它后續會不會研究出一個令吾等瞠目結舌的東西出來?”

  王儼滿面嚴肅,話語更是激情澎湃。

  而伴隨著他話語的出口,在場的眾位臣公也是紛紛頷首,以示贊同。

  是啊!

  功勞的事情可以提前講明白了。

  他們只是見證了這個寶物的出現而已,真正的發明人和制作人到時候一一道明就好。

  和這件事情相比,王儼后面所說的話語,才是真正打動眾人心弦的存在。

  他們都已然忘記了。

  他們此刻視作珍寶和神器一般的存在,僅僅只是孫福兵仗局實驗剩下的廢渣。

  而且。

  照著陛下和孫福的說法。

  整個水泥的研發也就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并且從陛下對當時在朝堂上那幾個試塊的反應來看,陛下貌似對此并不是十分滿意。

  那作為早先提出水泥這個概念,還提供了配方的人來講,是不是說現在的水泥還沒有達到陛下的預期?

  若是如此的話,在陛下眼中合格的水泥,到底會是什么模樣啊!

  而若是想要早點見到那最后的成品,勢必要增加對水泥研發的投入和重視,那先為他正名就是關鍵中的關鍵。

  畢竟。

  大家都不知道這么個東西,誰會給他關注,誰又會給他幫助?

  唯有讓其暴露在眾人的視野之下,讓滿朝文武都知道兵仗局在研究這么個東西,試想一下,到了那時候,整個朝堂的資源都往其身上傾斜的情況下,這研發的速度能不快起來嗎?

  最起碼。

  一個人一天實驗百十來組試塊。

  這人手若是翻上十倍,翻上百倍呢?

  整個實驗的進程,是不是也會隨著人數的增加而增快?

  在場的眾位臣公盡皆不是憨傻之輩,所以很容易就能做出最為正確的判斷。

  支持!

  必須支持!

  報喜!

  必須報喜!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