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重生大明,朕不做亡國之君 > 第137章 科舉制度
  不管是在大明還是在以往的朝代,科舉考試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就算歷史上大明滅亡前,科舉也不會斷過。

  可以這么說這個時期的科舉和后世的高考,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普通人為數不多的上升機會,如果沒有了這樣的考試,底層人就沒沒有躋身上層社會的通道。

  這樣的國家是悲哀的,沒有上升,很多有天賦才能的人,就不會去奮斗,干脆就躺平好了,那樣社會就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國家還怎么發展強大。

  但人類這種生物,是欲望生物,餓了就想吃,溫飽了就想淫欲,窮了就想發財,有錢的就想變更有錢,永遠都是有欲望的,欲望才是人類前進的精神動力。

  所以說如果沒有科舉這樣的上升通道了,那底層的人不就是要一直待在底層了?看著上層的人享受的最頂級的資源,左右人間走勢,自己卻淪為被別人左右的對象,換誰誰愿意?

  不愿意要怎么辦,反了唄,什么王侯將寧有種乎,這種人不就出來了嗎,直至把上層的人拉下馬,然后又迎接下個造反的輪回。

  這樣的社會不就亂套了嗎,所以就算崇禎對這個科舉不怎么感冒,但也不敢直接取消,那是找死的行為,想要廢除科舉制,那就要重新制造一個上升通道。

  大學制就是那樣的通道,而就算有了大學,崇禎還是不能直接取消科舉制,因為這個時期,儒家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你皇帝說叫我們讀大學,我們就讀大學了?

  崇禎也從來沒有想過去,觸碰儒家的逆鱗,但在用人方面他還是能左右的,我重用大學出來的學生,可以吧,人家樣樣都比你們強,還有什么好說的。

  等時間一長,所有的人都覺得大學制,比科舉制更有前途,那些人自然而然放棄專研八股文,走科舉道路了。

  到這個時候,科舉都沒有人走了,你們儒家學子都嫌棄,那科舉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吧,這個時候不用崇禎主動廢除,那些大臣們都會要求廢除,當然這是崇禎設計的一個很長遠的計劃,到底什么時候能成功,天知道。

  說到科舉制度,就要好好說一下了,什么是科舉制度?

  科舉是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大明的科舉有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每一級的考試有各種分層次,例如某某考中了童試的甲級一等什么的。

  童試是儒生在自己出生的地方縣、府考試,通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但很多讀書人考到須發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考完了童試,那就到院試了,院試就是童生在各自州府參加一次考試,這個考試有分為兩種,第一種教師“歲試”,顧名思義,就是每年考一次,通過“歲試”的童生,被錄取后就成為了“生員”,通稱為秀才!

  院試中的另外一種考試叫做“科試”,這是考核秀才用的,考過了就有了參加下一級考試的資格,也叫進學。

  通過了院試的的秀才,就已經有了初級的功名,就算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到這個階層的人才開始有了使用“奴仆”的資格,別看一些商人地主,雖然他們有錢,但是他們沒有擁有“奴仆”的資格,他們家里的下人,只能叫“傭工”,長工、短工之類的。

  所以這些有錢人在有功名人面前,都抬不起頭來,一口一個秀才老爺的叫,這些有錢人就會拼了命送孩子去讀書,就算考個秀才功名也好。

  有了秀才功名在民間也是不得了,別看那些書上說什么窮秀才的,就算他再窮,也不是你們沒有功名的商人地主可以欺負的,反而還會爭先巴結這樣的人,把這些有功名的人拉攏進自己的家族。

  這樣他們的家族就有了有功名的人了,難道就是為了這個名義嗎?當然不是,有了功名就有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去到哪里都會受到官府的禮遇。

  最重要的一點是優免,就是家中的人就不用被官府征徭役了,還有不用交稅,不用交稅會造成什么局面,土地兼并,百姓由于交不起稅了,就會把土地賤賣給這些有功名的人或者家族,淪為佃戶,還有每月可以領取一定的糧食,見官不跪,犯事還不能被隨便處理,不能上刑具。

  院試之后就是鄉試,鄉試又稱為大比、秋闈,每三年一次,在各自的省府進行,秀才通過鄉試錄取后,就成為了舉人,每個省的舉人名額由中央規定下達,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

  全國錄取總額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有了舉人的功名更加不得了,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以說是科舉制度中最重要也最艱巨的一關。像之前的陜西,由于干旱人又少,油水不足,很多進士老爺都不愿意去,那朝廷就會安排一些舉人去任職。

  一些對下一級考試不抱希望的人,就會選擇賭一把,去這些沒人愿意去的地方任職,要是遇上個什么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那么京察時就會得分,就有了升職的機會了,但誰能保證那些地方會好轉呢,都是看天吃飯。

  舉人的下一級考試就是會試,會試試在鄉試后的次年,一般在二月初九至十五,在禮部舉行,由于在春天,所以又稱為春闈、禮闈,會試每科正榜會錄取二三百人,這些人就會被賜貢士出身,算是媳婦熬成婆了。

  有了正榜就會有副榜,被錄取到副榜的人,不算進士,但也可以被賜一些學官之類的低級官職,或者吸入國子監作為監生,這也是有俸祿的。

  會試后就到了科舉制度的最后一個考試了,就是殿試,一般在會試之后的下個月進行,但現在由于三月份時,崇禎去了陜西平亂賑災,就推遲了,為什么皇帝不在京師,殿試就推遲呢,因為皇帝是監考,所謂的天子門生就是這么來的。

  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大明的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余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后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這就是科舉制度,簡單歸類就五個等級,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而此時皇宮的內皇極殿就是今科殿試的舉行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