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五十章:設置軍銜
  武英殿。

  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與五位大明國公關于改革京營的議題還在繼續。

  “既然施行新建制及募兵之事,諸卿與朕達成了一致,那么接下來,朕還有一件大事與諸卿商議。”

  朱高煦朗聲說完這句話,便向邊上侍立的康平瞅了一眼。

  康平會意,當即躬著身,行至御桌邊,雙手接過了朱高煦遞給他的一疊文稿。

  就在康平向五位國公分發文稿之時,朱高煦說了一番話。

  “大明立國以前,官階與官職多是并行并舉之制,雖說官階與官職關系密切,但有官階者未必就有官職,反之,有官職者也未必有官階。即所謂‘爵用以定尊卑,官用以分職務,階用以敘勞,勛用以敘功’,爵、官、階、勛是不能混淆的。”

  官階在史料文獻中有很多種說法,如階、官階、散官、官銜等,不同朝代說法不一。

  一般情況下,有具體官職者稱為“職官”或“職事官”,而無職務只有官階者稱為“散官”。

  后世的軍迷都知道,現役軍官皆有軍銜和實際職務。

  換言之,朱高煦所說的官階就等于軍銜,具體的崗位則是官職。

  比如某位軍官的軍銜是上校,他可能擔任著師長或副師長的職務,也可能只是一個團長。

  這是因為后世的軍銜不與職務掛鉤。

  “但是,我大明的散官制度與唐宋及以前皆不同,太祖高皇帝時,定下了按官授勛之制,官勛、散階不再有敘勞、敘功之意,并以三年考課稱職,來逐步提升散階,即初授、升授、加授來區別。”

  明朝的散階與官品相配,有文散官、武散官兩種。

  文散階分九品十八級四十二階,武散階分六品十二級三十階,文勛分五品十階,武勛分六品十二階。

  散官的授予辦法是,初授或升授某品官,司時賜予初授散官,初考稱職時,賜升授散官,再考功績顯著者,賜加授散官,考核平常者,不賜升授或加授散官。

  除給散官外,文官一品至五品,武官一品至六品,經再考,可參照散階同時授予勛級。

  “太祖皇帝以官品定散階,清晰簡單,一目了然,不會讓人產生錯亂。可天下臣僚皆知,散官終歸是散官,雖然可以視為考核之制的補充,但與實職俸祿并無關系。”

  “過去,凡是考中進士者,在沒有委任具體官職前,通常會先賜予散官,即俗話說的‘入流’。但其實就是掛名,無事可做,也就沒有俸祿可領。”

  “自永樂十五年以來,朝廷文書之中,往往不再以散階、勛級來稱呼某官,而是注以實際官職。可見,散階、勛階已經成為一種榮譽頭銜,成了可有可無的虛銜。”

  “然據朕所知,在官場之中,有很多官員為爭奪這種虛銜的高低,竟然彼此結怨結仇,嚴重影響了官場風氣。

  “因此,朕打算改革勛階之制,分發給諸卿的文稿上,便寫著朕改革散階、勛階的構思。”

  徐輝祖等人一邊閱讀文稿,一邊聽著朱高煦講述改革散階、勛階的緣由。

  雖然文稿上的字并不多,只有兩千多字。

  但是五位國公卻不敢馬虎大意,閱覽時皆無比認真,尤其是徐輝祖,更是逐字逐句的看了三遍。

  依照朱高煦的構想,文武官員的勛階將會統一更定為可以佩戴在胸前的勛章,以及仿照秦漢之制,準許有勛章官員在其住宅大門兩側豎立兩根柱子,左邊的叫“閥”,右邊的叫“閱”,合稱閥閱,以彰顯功勛。

  眾人對此項改革并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畢竟原來的勛階就是體現功勛的一種榮譽,換成可佩戴的勛章與顯眼的閥閱簡直不要太好——更容易顯擺啊!

  而文武官員的散階改革,涉及面較大,五人一時間皆不敢亂說,都謹慎尋思著。

  文官散階更名為官銜,定官銜為三階十等,即省官、府官、縣官三階。

  省官官銜階由高至低分為榮祿大夫、光祿大夫、資善大夫、資政大夫四等。

  府官官銜階由高至低分為上嘉奉卿、中通奉卿、少正奉卿三等。

  縣官官銜階由高至低分為嘉議上尹、通議中尹、正議少尹三等。

  同時,為了鼓勵基層書辦、吏員勤勉任事,特設置獨屬于基層官吏的官銜,定為三階九等,由高至低依次為贊議郎、奉政郎、承務郎三階,每階又分三等,最高為一等,最低為三等。

  官銜主要根據文官或吏員的綜合政績以及資歷來授予,綜合政績越好、資歷越高的文官或吏員,對應授予的官銜也就越高。

  由于徐輝祖等人是武將出身,對于文官散階的改革,也不愿多做評價。

  更何況,眼下朱高煦只是找他們商議,并非頒布施行。

  武官散階更名為軍銜,定軍銜為三階十等,即將官、校官、尉官三階。

  將官軍銜由高到低依次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等。

  校官軍銜由高至低依次為上軍校尉、中堅校尉、少師校尉三等。

  尉官軍銜由高至低依次為云麾上尉、致果中尉、陪戎少尉三等。

  與此同時,為了鼓勵基層士兵刻苦訓練與勇猛作戰,特設置獨屬于基層軍官的軍銜,也叫士兵軍銜,定為三階九等,由高至低依次為銳士、猛士、勇士三階,每階又分三等,最高為一等,最低為三等。

  軍銜主要根據武將或士兵的綜合軍事能力以及資歷來授予,綜合軍事能力與資歷越高的武將或士兵被授予的軍銜也就越高。

  朱高煦在文稿中指出,軍銜的作用有很多,最主要是用來區別上下級關系,即在相互不知道對方官職的情況下,軍銜高的是上級,軍銜低的為下級。

  若在戰時,統領一支軍隊的軍事長官戰死或失蹤了,該支隊伍剩下的眾將士之中,軍銜最高的將士應當充任該支軍隊的臨時指揮官,統領其他將士繼續戰斗或突圍。

  朱高煦認為,軍銜高代表資歷老,大多數士兵會對軍銜高的將士表示順服,而在主將戰死或失蹤的緊急情況下,按軍銜高低來確定對該支隊伍的統率權,是合情合理且更能凝聚軍心的。

  還有,武將所能擔任官職的高低與軍銜有關,但并非按銜定職。

  比如擁有少師校尉軍銜的武官,可以擔任哨長、副哨長或隊長。

  但是,在京營新的編制之下,各級軍事主官的官職皆有一個基準軍銜。

  即擔任某一官職的武官,其所擁有的軍銜不能超出某個軍銜的范圍,例如不能讓一個擁有衛將軍軍銜的武將,去擔任屯長或哨長。

  至于京營武官的基準軍銜具體如下。

  什長的基準軍銜為陪戎少尉,隊長的基準軍銜為云麾上尉。

  哨長的基準軍銜為少師校尉,屯長的基準軍銜為上軍校尉。

  曲長的基準軍銜為衛將軍,營長的基準軍銜為車騎將軍。

  至于提督一軍的戎政大臣的基準軍銜為驃騎將軍。

  同時,朱高煦指出,將來施行募兵制之后,軍銜越高的將士,其退役年限也越高。

  此外,擁有官銜的文官與擁有軍銜的武官,皆按銜級高低,發放銜銀。

  朱高煦準備對天下官員的私田下手,所以他在文稿中以大明官員俸祿較低為由,特地設立銜銀之制。

  換言之,銜銀是作為俸祿之外,發放給文武官員的崗位津貼。

  而具體各級軍銜、官銜對應的銜銀究竟有多少,他卻沒有在文稿之中細說,只是用“大體上武官銜銀為文官銜銀一至兩倍”來簡單概括。

  “陛下深謀遠慮,臣實在是佩服至極!”

  丘福將兩份文稿疊放在一起收好,欠身行了一禮,恭敬的說道:“若依此方案改革,設置軍銜,我大明將士,必將無往不勝!”

  他旗幟鮮明的表達了支持朱高煦的改革思路。

  而徐輝祖等其余四人聽了丘福之言后,并沒有開口反對。

  他們對于武官散階改革為軍銜制,大體上也是持贊成態度。

  眾人都是經久軍旅之人,在理解了軍銜的作用之后,一致認為設置軍銜,對大明全體官兵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五位國公之中,開國公常繼祖與歷城公盛延一在永樂中期繼承到的爵位并不是國公,而是郡公。

  當年朱棣與朱高煦商議后,頒布施行了降級襲爵與爵考制,故而常繼祖、盛延一在通過騎射等考核后,順利繼承的爵位皆是郡公。

  兩人之所以能從郡公升為國公,一是朱棣有意栽培他們,特地帶他們參加了北征大漠的軍事行動,給他們創造了立功的機會,二是他們本身的軍事能力也不差,經過多次歷練之后,確實體現出了將帥之才。

  當然,朱棣為示皇恩浩蕩以及制衡鎮守云南的沐家,有意讓三十多歲的常繼祖當上了國公。

  至于今年已經接見五十歲的盛延一,卻是繼承了他父親盛庸的統兵作戰之才,深得朱棣及朱高煦的賞識。

  就連徐輝祖也認為盛延一在軍事方面頗有建樹。

  “陛下,臣對于改革散階、勛階一事,并無異議。”

  徐輝祖收好手中的文稿,也表示了他的贊成態度。

  “臣等無異議。”

  其余幾人附和道。

  “既如此,傳朕旨意,待京營改制完成之后,于京營三軍之中試行軍銜制。”

  朱高煦沉聲道。

  “臣等遵旨。”

  徐輝祖等人齊聲道。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