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朱厚照:朕的廟號最次也得是圣宗 > 第223章 傳統和鄉試
  “陛下,您這般志得意滿,或許會有反效果。”

  在從芙蓉園出來之后,王守仁看著朱厚照哼著小曲兒離開,不由得提醒道。

  “無所謂,朕會出手。”朱厚照捏了捏拳頭,“他們這群文官,從來不會同仇敵愾,但倘若同仇敵愾,必然會重新聚攏出那群人,潛藏于社會方方面面的家伙們。”

  “臣不明白。”

  “就是一個假想敵。”朱厚照笑著對王守仁說,“如果朕下令滅儒為法,他們就會出現。”

  “儒……弟子明白了。”王守仁恍然。

  原來朱厚照指的“那群人”。

  就是大明上下,所有對儒家思維認可的“天下人”。

  他可以是任何人,只要有人動了最后的傳統,他們就會出現,用你無法想象的能量掀翻你。

  這就是朱厚照在警惕的存在,朱厚照做事,一直都是有跡可循,所以“那群人”才會覺得朱厚照一直在按照“儒”的方式處理問題,只是高明了點,但實際上朱厚照再挖的是“儒”的根基,或者說披著“儒”的農耕生產關系的根基。

  王守仁恍然之后,皺眉起來:“難道陛下打算動那群人?”

  “得動,因為我們得進行工業化,才能通過提升生產力,來解決問題。”

  “工業化?”王守仁疑惑。

  “一種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王守仁思考了一下,震恐的看著朱厚照背影。

  “知道了也不要說。”朱厚照轉身豎起一根手指,搭在嘴上,“老師來教你一堂社會實踐課,生產關系決定社會形態。大明踐行的是兩千年的農耕體制,想要扭轉這個思維很難,所以要進行溫水煮青蛙。”

  “這就是為什么朕要將江南摁死的原因。”

  “江南是最有資格產生新思維萌芽的土地,但不符合皇權需求,所以,朕只能選擇第二條路走。”

  “第二條路?”

  “嗯,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不過肯定能改變現在的模樣。做就完了。”

  朱厚照哈哈一笑,朝前走,然后上了已經坐著朱厚熜的馬車出發。

  王守仁沉默看著皇帝背影,下意識的追上去。

  他有一肚子的疑惑。

  不知道能不能有解答。

  ……

  大明正德十六年,八月三十日,秋闈。

  秀才們入院。

  他們剛剛坐定,就看到了題目。

  “致中和。”

  “……”

  所有考生看到這三個字,腦袋嗡嗡的。

  朱厚照出這個題目是什么意思?

  沒頭沒尾,不上不下的!

  光是切入“致、中和”,“致中、和”這兩個點,就能寫一堆的文章。

  不僅是考生,就連主考官看得都一陣頭疼。

  雖然大明八股科舉取士一百多年了,考題早就變得亂七八糟,但從未見過這么掐頭去尾的題目。

  致中和,這不就是《中庸》里面的內容嗎?

  前后文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只是朱厚照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選了這一點來讓五省聯考。

  主考官只能看向邊上的內閣五輔臣。

  他們早早就來了,然后看著題目,思考了一陣。

  楊廷和問梁儲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作為破題如何?”

  “不妥不妥,若是破題,還是‘以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為佳。”

  “若是陛下閱卷,應該是‘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作為破題。”毛紀皺眉看著,“或者‘君子素其位而行’,來強調……”

  毛紀還未說完,就看到一個太監走進來說:“陛下旨,八股為仿古之言,不必拘泥于四書五經,朱熹之言,今科可暢所欲言,觀效而用。”

  “什么?!這……”

  “如此一來,寬泛了啊!”楊廷和看向外邊的國子監生,突然露出壞笑,“陛下果然懂我們的想法!”

  “哈哈!速速去宣旨,這一次五省聯考,看看效果如何!”蔣冕也是不嫌事大。

  “是是……”主考官趕緊起身,好在還沒開鑼,大家都沒寫,都在醞釀題目。

  然后宣布了此事之后,整個考場不少人更是感覺腦仁疼!

  這……這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吧!

  “陛下所好,仿古之言,辭藻不必華麗,但要言之有物。”

  不少人都呢喃著,死死盯著題目。

  心學子弟們紛紛露出狂喜之色,他們可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啊!

  理學子弟也有不少人思索解決辦法。

  至于死讀書的那群人,可就慘了。

  他們也是知道這是皇帝所出的題目,但皇帝偏生不早點告訴他們可以不用在四書五經內拼接,而是讓他們自由發揮,事到臨頭才下旨,這是搞事啊!

  于是,在接下來數日的秋闈結束,不少人已經氣得發抖,哭成淚人。

  今年結束,又是三年才有一次科舉。

  唉!三年又三年,歲月蹉跎,日子難過

  ……

  直到考試結束,怨聲哀哉。

  “陛下太過肆意妄為了吧!”

  協力批卷的南京兵部主事夏言皺眉。

  他原本是北京兵部給事中,結果被朱厚照外放地方州府,前幾月因為密折有功,直接調回南京擔任主事,官階是沒有升,但京官出地方大三級的老傳統,是被應用得淋漓盡致。

  但他也沒辦法,又不想老是呆在地方,只能趕緊入朝。

  結果沒想到才入京,朱厚照搞出了江南五省聯考,接著在秋闈開鑼之前,弄出了題目,叫做“致中和”還允許讀書人仿古寫作。

  這一下好了,平日里不怎么讀雜書的人,都要面對一輪史無前例的毒打。

  他們寫的八股,比起其他人來說,要么是不夠華麗,要么就是太過空洞。

  就算有心寫自己的想法,可是他們的積累不夠,寫著寫著就偏離主旨,然后崩盤。

  無法自圓其說,基本上就廢了。

  如今南直隸貢院之內,光是寫崩的就超過一半,要知道這邊可是有三千多名國子監生,這群國子監生都能崩盤一半,實在太過可怕。

  聽到夏言在這邊抱怨,楊廷和頭也不抬的說:“讀書死記硬背,并無天賦,還是要適當補充一點百家流派,才能顯得靈活,靈活的人學東西都會更快,這樣取士才是正道。”

  “這……”夏言聽到是首輔親自點他,只能應聲:“石齋先生所言極是。”

  但心中還是有不滿。

  尤其是這次存活下來的讀書人中,六成心學、王學子弟,余者才是理學子弟。

  心學開始壓過理學,成為顯學的節奏,要開始了!

  “叔厚!叔厚!快看看這是何人的文風?哪派子弟?”

  蔣冕興奮的將手中的文章遞給梁儲。

  梁儲接過來看了一下,接著古怪起來:“有點意思!不過看文風,典型的王學子弟,估計是王守仁的再傳?”

  “也不一定吧。”圍觀的毛紀看著文章,“天節曰致,節用為生,蓋國之社稷康定,無節制焉有勃興……”

  “有點意思啊!這似乎是《墨子》的內容。”楊廷和突然說。

  “誒,你這么一說,還真是……可以嘛!涉獵悠遠。”

  “嗯,中和那段講什么?”楊廷和再問。

  梁儲看了一下說:“故中者言公平,和者曰公正……”

  “不用說了,是陛下的徒孫。”楊廷和搖了搖頭,“公平公正公開,是陛下經常念叨的詞匯。太過新穎。”

  眾人了然點了點頭。

  隨后梁儲念完,嘖嘖說道:“這篇文章,認為治國當節用,是墨子的內容多矣。但卻在契合今時近況,足見其人在融匯百家之言,甚至還有一部分陛下所思所想,很厲害了。這才多久的功夫,他們就有成為大儒的本錢。果然,年輕就是好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