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朱厚照:朕的廟號最次也得是圣宗 > 第541章 中樞五權分立
  皇帝一走,朝堂瞬間活絡了起來。

  “陛下今日之威,較之往昔,更甚幾分。”

  “唉,當如何?天下皆操陛下之手,未來咱們的日子,只怕不好過了。”

  不少人都搖了搖頭。

  皇帝的權威,徹底步入大明初年,權勢比太祖都更甚幾分。

  至少太祖沒有完全把控經濟。

  而皇帝是大包大攬了,全部都捏在手中。

  督察、行政、財政、軍事、司法、立法沒有一個逃脫其手的。

  至少現在來看,內閣插手不了稅務、經濟。

  兵部管不了鎮國府。

  人事明面在內閣手中,可是吏部升遷流程,需要同時受到都察院、東廠、錦衣衛三方出具考核單的共同影響。

  本質上吏部升遷這一塊,還是捏在了皇帝手中。

  廷推就是個屁。

  也不知道多久沒有廷推了,大多數時候政務都是內閣寫個條陳,發司禮監披紅,皇帝審閱,合格之后蓋印解決問題。

  更多的時候皇帝主要精力放在鎮國府的軍事、立法復核、地方經濟、央行金融和工農國營企業規劃上面。

  行政這一塊,自從將一些內容制度化之后,上下的行政效率急速提高,所有官員都能明顯感覺到,他們變成了大明這臺行政機器的一顆齒輪,官場風氣,已經開始漸漸透露出,追求病態的效率

  之中。

  還未離開大殿,就有人開始與隔壁部門的官員,協調接下來的政務取舍,一路走下來,楊廷和他們已經收到了通政司送來的二十本司禮監披紅過的章程。

  回到內閣。

  章程一展,已經確定可以推行的內容,內閣開始草擬令旨,然后發承敕監。

  承敕監確定沒有問題之后,轉發行人司。

  行人司通傳九部以及所有衙門。

  也就是說,最近一次的行政體系調整之后。

  司禮監的權責恢復大半,承敕監承擔了原來六科的復核批駁的權利,行人司主要負責傳達旨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秘書衙門。

  但不同的是,承敕監下轄給事中、中書舍人等若干。

  也就是之前被朱厚照調走,不增設的給事中回來了,只是權責和以前是一樣不假,但他們的權利在承敕監內部,被中書科給分走大量權利。

  首先,之前的六科給事中,擁有是彈劾的言官權利,現在變成了承敕監下屬的一員,增補至九科,分別對應九部。

  然后,九科給事中需要與中書舍人搭檔。

  給事中負責復核,中書舍人負責駁斥或寫旨意,然后承敕郎負責梳理各科建議,匯總發皇帝。

  也就是說,承敕監是皇帝的第三耳目,與司禮監一左一右,同時對內閣進行鉗制。

  并且,給事中喪失彈劾權利,變成了內閣秘書職能,負責協助內閣處理各科業務,所以給事中皇帝給正八品,左右給事中給從八品,下屬還有給事中經理(正九品)、給事中掌書(從九品),給事中經理對應諸部各司業務,給事中掌書負責謄寫文件、處理文案、提出建議等等工作。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事中和中書科都要受只差半級的承敕監督管,人事任命不在吏部手中,而是皇帝直發,承敕郎負責征調,然后吏部登記一下,就完事了。

  這就等于皇帝可以直接利用司禮監向中書科下圣旨,讓給事中主要對付內閣,然后承敕監同時對兩者進行壓制。

  事實上控制行政動向,必要時候升級承敕監,引入議院制,直接將內閣變成黨爭所在,皇權左右操弄,大權就能延緩旁落。

  總之,駁斥權責落在中書科之后。

  中書科等于要同時接受司禮監和內閣給事中發來的旨意。

  不管是司禮監所在內廷,還是內閣所在外廷,最后所有業務,都要落在中書科手中。

  擬旨讓中書科發,就等于直接繞過內閣,對外宣布皇帝的旨意。

  以上這只是一級保險栓,二級就是擴張承敕監變成議院制度,三級就是直接君主立憲了。

  當然,為了防止引起反彈,非必要自然不會使用它。

  總之呢,內閣是加強了,但朱厚照也針對性的安排了好幾重保險。

  倘若內閣和給事中合流,那還有中書科在針對反駁。

  倘若內閣徹底并掉了給事中和中書科,那皇帝能用司禮監壓制內閣,用承敕監壓住給事中和中書舍人他們。

  當然,想要兼并也不容易。

  因為承敕監內部的權利結構,也注定了他們擁有取代內閣行政的能力。

  也就是說,承敕監和內閣理論上是可以直接平行替換的。

  所以朱厚照增強承敕監權責的同時,便下旨,從非內閣體系的九部衙門之外調人補承敕監。

  稅務總局、太常寺、太仆寺、鎮國府、都察院、東廠、錦衣衛等等。

  本質上,承敕監做內閣秘書,但背后是其他游離于行政部門的派系聚集之地,一群黑手在其中混著,內閣九部不好干活,就別怪他們轉頭通報,然后升遷回到原部門提品了。

  畢竟承敕監的老大承敕郎,原來才從七品,現在只是被朱厚照升到六品,并非高級官員。

  所以入承敕監的,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各家鍍金或者看好的接班人,未來扛把子。

  總之呢,新的權利框架已經確定,經過五年的修修改改,朱厚照算是完成了中樞五權分立。

  都察院(督察)——內閣九部諸衙門(行政)——鎮國府(軍事)——皇家銀行(財政金融)——大理寺(立法)。

  然后每一條線往下延展,就能相互制衡,當然只要有一個威望足夠的皇帝,也能利用威望,快速統合,各司其職,盡快推行各項業務。

  條條框框細化的代價,自然是官員增多,府庫空虛。

  內閣這邊消停了沒幾天,吏部找戶部發函,要求他們支付這個月中樞的俸祿,以及提調下半年各地官員支出。

  石珤看著內閣審批的官員名錄和申請的資金,沉默了好一陣后對內閣五個閣老說:“這個數字,太多了!戶部的庫藏,根本不夠。”

  “怎么會不夠?”毛紀聞言皺眉,“今年年初,我們審計的時候,戶部庫藏的金券,應該還有六百萬元,怎么可能不夠?”

  “六百萬?哪里來的六百萬?工部不要錢?刑部不要錢?大理寺修的法典不要錢?還是說翰林院最近整備的書都不要錢?就連最近剛開的警部,都是從戶部支用俸祿的。六百萬,現在就剩下五十萬了。”

  石珤氣急,怎么搞的好像他能生錢一樣!

  六百萬金券,放在過去,那是多少銀子?

  六千萬兩啊!

  結果開春沒多久,夏稅還見不到,錢花完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