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綜影視之女配攻略系統 > 第312章 情深深雨濛濛如萍24【已完結】
  定義

  悲劇就是指主體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發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最大發揮,也就是說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性;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往往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即使命運使他陷入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也敢于拼死抗爭,表現出九死不悔的悲劇精神。

  悲劇淵源于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在戲劇史上,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范圍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為英雄悲劇。它往往通過政治斗爭、階級斗爭、民族斗爭中等重大題材,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沖突。其二為家庭悲劇。表現家庭之間、家庭內部各種復雜的倫理關系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的矛盾沖突及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其三為表現“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與“小人物”相對立的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最后一種是命運悲劇,其表現的矛盾沖突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生活,表達了人類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并力圖認識、掌握、駕馭自然、社會及人自身,展現著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歷程。

  歷史沿革

  悲劇是戲劇的主要體裁之一。它淵源于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他們合理的意愿、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

  世界最早的悲劇是古希臘悲劇。古希臘悲劇是整個西方戲劇的起源,所以悲劇是最古老的戲劇題材。

  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是:歐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

  著名的古希臘悲劇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亞》等。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戲劇家們,把悲劇藝術推向高峰。

  我國古典戲曲中,也曾涌現出很多杰出的悲劇作品,如元雜劇《竇娥冤》、《桃花扇》;傳統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都是屢演不衰的優秀悲劇作品。

  類型

  在戲劇史上,悲劇的題材經歷了一個由窄而寬的發展過程,人物性格也由單純趨向復雜,描寫則由外在矛盾伸向內在矛盾。古典主義時期以前,悲劇多取材于神話、傳說、民族史詩,主人公只有超人的神祇、高貴血統的王公貴族才有資格擔當。一般說來,那時的人們崇尚英雄悲劇,側重從國家生活、宗教生活、倫理生活中擷取驚心動魄的場景,表現激烈的感情、崇高的思想、偉大的人格、不朽的精神。隨著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下層人民苦難的生活才成為悲劇的表現對象。到了近代,悲劇愈益面向現實的、平靜的、日常的生活,重視表現人的內在精神活動。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范圍的不同,一般分為4種類型。

  英雄悲劇

  這類悲劇往往表現政治斗爭、階級斗爭、民族斗爭中的重大題材。悲劇雙方往往是不同階級、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正義與邪惡勢力營壘分明。悲劇主人公一般稟賦高貴,具有崇高的品質,肩負著不尋常的使命,忠實于自己的公民職責,將國家、階級、民族的利益看得至高無上,為此不惜犧牲愛情、親人和生命。如古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主人公盜天火給人間,勇敢地反抗眾神之父宙斯。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家p.高乃依、德國劇作家j.c.f.席勒的悲劇,也多數屬于“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悲劇。j.拉辛與歌德等也創作過此類悲劇。中國古典戲曲《清忠譜》、《趙氏孤兒》等也可歸屬于英雄悲劇。

  家庭悲劇

  表現家庭之間、家族內部各種復雜的倫理關系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矛盾沖突。古希臘悲劇《復仇神》、《厄勒克特拉》、《美狄亞》、《伊菲革涅亞在陶里斯》都是這類悲劇。此外很多表現愛情悲歡離合的悲劇也近似于“家庭悲劇”,像w.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拉辛的《菲德拉》、中國戲曲《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臺》及曹禺的話劇《雷雨》等。

  這種類型的悲劇不同于英雄悲劇,它不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沖突,而是在社會政治風云變幻的背景之前,透過家庭關系和倫理道德觀念的沖突展現出時代的種種矛盾。

  話劇《雷雨》

  “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

  表現人們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現代劇作家往往把平凡的“小人物”作為悲劇的主人公,與他們相對立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e.奧尼爾的《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年輕水手、老水手及他的女兒,各自懷著平凡而合理的渴求,但嚴酷的現實所加給他們的卻是深重的精神苦難。《天邊外》則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置于卑瑣的現實環境中,表現他肉體的毀滅和精神的解脫。a.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表現了一個老推銷員所信奉的價值觀念的破滅。e.奧尼爾的悲劇觀念可以表明這類悲劇的實質。在他看來,一個只追求輕而易舉的成就、安于現狀的人,沒有真正的價值,悲劇性就在于人在永不滿足的、不能實現的追求中找到自我;悲劇能使人在精神上變得高尚,使他們從日常生活的瑣碎貪求中解放出來。

  命運悲劇

  最后一種類型的悲劇,其所表現的矛盾沖突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生活,表達了人類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并力圖認識、掌握、駑馭自然、社會及人自身,展現著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歷程。這種類型的悲劇實際上是必然與自由的悲劇沖突。古希臘的“命運悲劇”就是這種悲劇。所謂“命運”,不過是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及自然與社會的法則,即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限定。

  《俄狄浦斯王》便是一部人與命運抗爭的悲劇,盡管悲劇主人公最終亦未擺脫命運的羅網,但他卻在不妥協的抗爭中獲得了自身的價值。歌德的《浮士德》通過悲劇主人公探討著人生的目的。《浮士德》幾乎把人生的一切苦果與美酒都嘗過,終于發現官能的享受、知識的追求以及科學、藝術、愛情的甘甜都是有限的;唯有億萬人民永不衰竭的熱情,永不停息的創造,改天換地的偉大實踐,才是人生最偉大的目標。在這里,個人找到了與自然、與社會、與人類同一的永恒價值。當代有些劇作家從人在荒誕的世界中的尷尬處境尋找悲劇題材,借以表現人們對失去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渴求。e.尤內斯庫的《椅子》揭示了現代西方人真實的可悲境遇:人的地位被越來越多的“物”取代了,而人卻被降到了物的地位。s.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再現了現代西方人的一種悲劇意緒: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都在逐步實現,但人們又普遍感到還有更重要的未能得到。劇中人物在光禿如沙漠的舞臺上欲生不能,求死不得,做著一連串莫明其妙的動作,講著不知所云的話語,在等待著“戈多”。然而戈多沒有來,也不知何時能來,更不知戈多為誰,但必須等待下去。在這類悲劇中,悲劇人物的對面是異己的自然力、社會力,人就是與這些無形而又不存在的力量頑強斗爭著。

  《哈姆雷特》封面

  必然與自由的矛盾沖突,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深層次的矛盾沖突。實際上,這三類悲劇沖突歸根結柢也都表現著必然與自由的斗爭,只不過是在特定的領域中進行的。

  代表作品

  著名的悲劇有許多,如《紅樓夢》、《俄狄浦斯王》、《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作家無計其數,如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斯特林堡等等。

  油畫《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還有老舍在《駱駝祥子》中用同情的筆觸描繪的一幕悲劇:二十年代的北京,一個勤勞、壯實的底層社會小人物懷著發家、奮斗的美好夢想,卻最終為黑暗的暴風雨所吞噬。它揭示了當時“小人物”的奴隸心理和希望的最終破滅。隨著祥子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祥子熄滅了個人奮斗的最后一朵火花。這是舊中國老北京貧苦市民的典型命運。總之,悲劇最能表現矛盾斗爭的內在生命運動,從有限的個人窺見那無限的光輝的宇宙蒼穹,以個人渺小之力體現出人類的無堅不摧的偉大。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