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1821章 厲兵秣馬
    在清軍跨過鴨綠江攻入朝鮮期間,聯軍艦隊也幾乎沒有得到過多少休息時間,每一天都在持續對遼東海岸附近區域作地毯式的掃蕩。這樣高頻率的行動自然收獲也是頗為豐厚,僅在此期間從這一區域擄回的漢人難民就超過了五千人,很多村鎮都被聯軍整體打包帶走,用十室九空來形容這片區域中的人口聚居點現狀也不為過。

    而前段時間調派到這片區域駐防的三千多清軍雖然也嘗試了進行抵抗,但怎奈兵力分散的狀況下根本就不是聯軍的對手,反倒是在歷次的小規模戰斗中折損了近半人手,剩下的殘兵敗將也只能退到內陸山區以避開聯軍鋒芒。而聯軍在此過程中因為作戰目的明確,戰術部署得當,加之實力也大大超過對手,所以傷亡數字相對而言就小得多了,雙方的實際戰損比超過二十比一,這對于聯軍來說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程度。

    對于福建水師被單獨調往朝鮮作戰一事,安南和葡萄牙兩國并沒有表示出異議。這次北上的聯軍艦隊中,福建出動的兵力和艦船數目都是僅次于海漢,在聯軍尚未結束遼東這邊的行動之前,由其前往朝鮮負責執行針對清軍的作戰任務,也算是情理之中的安排。

    而在這段行動期間,位于廣鹿島的難民營持續爆滿,王湯姆索性便將更多的難民分配去了位于朝鮮的大同江基地。為了能夠讓當地的難民管理盡快走上正軌,王湯姆還特地給金州發了電報,要求將劉尚暫時調去朝鮮,為當地培訓一批負責民政和宣傳工作的人員。

    對于這個調令,金州當局倒是沒有什么意見,畢竟目前金州這邊風平浪靜,清軍也沒打算主動在遼東半島開辟第二戰場,所以社會秩序還算是比較平靜,而劉尚也有一幫屬下能夠暫時頂替他的工作。于是接到調令的劉尚在安排完島上難民的轉運計劃之后,便搭乘海軍的運輸船先去到石城島附近與聯軍艦隊會合,再隨運送難民的船隊南下前往朝鮮。

    劉尚在此之前并未造訪過朝鮮國,因此對于這趟差事多少還是有一點新鮮感。他大致知道海漢目前在朝鮮海岸圈了一塊地修建軍事基地,不過對于當地所面臨的戰爭壓力,也是在途中才慢慢了解到詳細的狀況。

    一處動工才不到兩個月的軍事基地,要充當阻擊數萬清軍南下攻勢的橋頭堡,必然得修建大量的防御工事,而海漢當下所能使用的勞動力便是近期從遼東擄回的漢人難民和朝鮮提供的數千民夫,要對這些人員進行有效管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軍已經打進朝鮮,留給海漢的工期處在倒計時狀態,劉尚也不難想到當地的緊迫處境,便明白為什么錢天敦和王湯姆要將自己臨時抽調過去了。

    劉尚對于這樣的任務倒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心理壓力,他從山東去到遼東的時候,當地也是一樣隨時面臨著戰爭威脅,兩年下來早就習慣了這種環境,對于清軍的存在也不會像遼東漢人那么緊張。不過能有幸見證海漢在另一處戰場上對清軍實施打擊,作為文官來說也算是比較難得的經歷了。

    從石城島出發一天半之后,劉尚所搭乘的這支運載一千五百名難民的船隊便抵達了大同江口。雖然聯軍艦隊的主力都在遼東海岸和北邊清川江流域作戰,但這里仍然保留了最基本的水上警戒編制,隨時都有兩艘武裝戰船在入海口附近巡弋。而看到遠處桅桿上那熟悉的雙色旗飄揚,劉尚便知道已經到了自家的地盤上。

    大同江的入海口寬達十里,視覺上非常開闊,不過或許是由于已經進入了戰爭期,朝鮮方面也對大同江流域的通航作了嚴格的管制,將所有的民船都集中起來統一管理,自然也就看不到這里有出海的漁船商船了。

    不過船隊接近海漢基地的時候,江面上明顯熱鬧了許多,能看到有不少船只在進出港口。這些船都是朝鮮所屬,在向這處基地源源不斷地輸送人員和物資。

    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里,這處原本荒蕪的江岸已經變成了整個朝鮮北部最為繁忙的一處工地。在已經投入使用的幾處碼頭旁邊,上千名民工正在晝夜不停地清理江岸修建新的泊位。目前的泊位雖然已經能夠同時停靠十幾艘船,但與海漢軍港的標準還有著明顯的差距,軍方還是希望能夠趕在聯軍艦隊回到大同江之前,盡可能多地修筑一些泊位,以便于大批戰船在這里完成快速補給。

    劉尚下船之后便見到了特地來碼頭接他的高橋南,原本這種差事不應由高橋南這種高級武官出面,不過如今他暫時身兼著本地治安官和人力管理的職務,很多具體的工作得與劉尚盡快完成交接,所以聽說從遼東來的船隊到了,便主動跑到碼頭來接人了。

    “高橋團長,我這腳才剛沾地,你就這么放心把事情全交給我了?”劉尚聽了高橋南的來意之后也稍感驚訝,他原本以為至少要拿個一兩天時間來完成交接,但高橋南的意思是讓他馬上接手馬上開工,根本就沒打算留出緩沖的時間。

    “別人來我可能會信不過,但我知道你可以的。”高橋南伸手拍拍劉尚肩膀道:“你可是首長們都很看好的人,把這里的事情移交給你來管理,我還是很放心的。”

    這樣的夸獎雖然讓劉尚頗為驕傲,但也還是不免有點受寵若驚,當下趕緊向高橋南表態,自己一定會盡力而為。

    劉尚雖然現在手里也有些權力了,但并不會自大到認為自己能與高橋南這樣的高級武官平起平坐,謹言慎行這四個字,他是一直都牢記在心沒有忘卻。而高橋南的確也忙得不可開交,甚至都沒有時間給劉尚接風,簡單說明了一下本地的情況之后,便讓手下軍官與劉尚交接工作,自己趕著到北邊工 北邊工地監督戰壕施工進展去了。

    送走了高橋南之后,劉尚才意識到自己要接的這個攤子有多大,朝鮮民夫與漢人難民加起來已經有近萬人,被分配到一南一北兩個大工地上日夜不休地輪作施工,而他的任務便是要負責這些勞工的吃住后勤,以及見縫插針的宣傳工作。

    按照過去的經驗,要應付這么大的攤子,手底下至少得要有幾十號人分頭負責各項事務,才能保證一定的工作效率。但劉尚從廣鹿島帶過來的人手還不到十人,顯然難以完成這樣大的工作量,所以還得從本地選拔一批人手才行。而在他到來之前,這些工作都是由獨立團代管,具體的負責人也全是一些基層軍官。高橋南給了劉尚三天的時間,自行搭建班子從軍方手中把這些工作接過去,這個任務對他來說也并不輕松。

    好在大同江基地對于運來的漢人難民也同樣進行了前期的身份登記,并且從中挑選了一些有管理經驗的人員在充當工頭和組織者的角色,這樣劉尚要從中選一些合用的人就簡單了許多。此外朝鮮方面也派了不少基層官員到這里來負責民夫的管理,關于朝鮮民夫的指揮和后勤問題,只需要與其進行對接做好溝通即可。

    在得到了比較充足的勞動力之后,對于基地北部的防線工程也有了新的調整,一些原本考慮用簡化方式處理的防御工事,如今便可以使用更完善的施工方式來提升防御能力。

    原本步兵的戰斗位是考慮用木制的胸墻來充當掩體,這樣的工程量相對較小,工期也能控制在更短的時間之內。不過在有了足夠的勞工之后,軍方還是選擇了步兵戰壕加土壘這種隱蔽性更高,防護力更好,也更易在戰時完成人員調動、部隊換防的防御工事。

    如果是使用傳統燧發槍的部隊,那需要用橫排輪轉式的陣形來保證射擊頻率和密集火力,使用塹壕來作為步兵的戰斗位并不是太合適。不過此次出征朝鮮的獨立團和海軍陸戰隊這兩支步兵所裝備的都是目前海漢軍中最為先進的七發步槍,單兵火力輸出的強度和精度都遠勝普通火槍兵,所以才能使用戰壕來作為步兵在前線的戰斗位。

    為了能夠讓火線上的步兵得到最好的防護,工程部門還專門抽調了數百勞動力,為一線的戰斗位搭建了木制的頂棚,以抵御交戰時來自空中的箭矢拋射。

    當然了,考慮到清軍有大量騎兵部隊,單靠步兵的單薄防線未必能防得住大規模的沖鋒,所以在這道火線之外還有縱深數十米的鐵網、陷馬坑、拒馬、濠溝等防御工事所構建的障礙區,足以讓任何形式的沖鋒止步于此。

    高橋南親自在一線監工,這些工程事關之后的交戰狀況,施工中的水分都有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戰損,因此高橋南也是格外上心,每一項工程完工之后他都是親自拿著皮尺下場實測,確認朝鮮人在工程中沒有任何的偏差和折扣。

    而錢天敦這個時候則是在帶著一群參謀圍在沙盤面前,開始為接下來的作戰勾劃戰術安排。這個沙盤可不僅僅只是大同江基地附近這一塊地,而是包括了大寧江以南,東至大同江上游地區在內,面積達七千平方公里的大片區域。

    按照錢天敦和王湯姆的謀劃,聯軍依托大同江一線進行防守,艦隊負責封鎖大同江流域,而需要監控的江面長度可能會接近兩百里。清軍打到這個地方遇到阻力之后肯定會故技重施,前往大同江上游尋找聯軍無法布防的渡江點,但這個時候大同江對于防守一方的地形優勢就顯露出來了。

    大同江從入海口至平壤這一段基本都是沿海平原,東西流向的地形也有利于守方將清軍擋在北岸阻其南下,而平壤以東的上游江段是南北流向,并且全是在山區中蜿蜒來回,呈現出十分復雜的地形,清軍主力想在上游完成渡江然后繞到南岸,其操作難度遠遠超過了早前突破大寧江防線。守軍只要控制住東西走向的下游江段,便足以讓清軍望江興嘆了。

    而聯軍艦隊全部回到大同江一線之后,水面武裝力量將會空前強大,想要在其控制之下的江面完成渡江簡直難于登天。屆時擺在清軍面前的選擇,大概就只有設法摧毀聯軍艦隊的補給港,逼迫其離開大同江。而海漢就特地將這個補給港放在了大同江的北岸,以此來吸引清軍的火力。

    清軍如果不來攻打大同江基地,那么就只能面對被嚴密封鎖的江面毫無辦法,而如果發兵來攻,那就正好合了海漢的心意,如今便是磨好了刀等著清軍自己把頭放到砧板上來了。

    錢天敦和王湯姆的戰略意圖,便是要讓大同江基地變成一個血肉磨盤,讓清軍在這里盡可能多地消耗掉有生力量,直到敵方自己撐不住往北回撤,再從海上展開反擊,利用幾條沿海的江河入海口封堵其回撤路線,讓其來得走不得。

    要達成這樣的效果,前期的主動示弱就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自撤出鴨綠江以來,海漢軍的主力便沒有再與清軍有過直接的交鋒,就連封鎖大寧江拖延清軍攻打安州,也是派了福建水師前去執行任務。朝鮮軍獨力作戰自然是擋不住清軍的攻勢,但又不會讓清軍察覺到這其實是某種另類的誘敵深入戰術。等清軍打到大同江一線,想繼續突進肯定力有不逮,想回撤又會心有不甘,而聯軍便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善于陣地戰的長處,對其造成大規模的殺傷。

    這個作戰計劃與他們在從三亞出征之前制定的行動方案已經相去甚遠,甚至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套應對方案。但如果能夠取得預期的作戰效果,那么海漢將從中獲得的好處可就不只是朝鮮掏腰包的軍費補貼和一個軍事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