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1839章 戰義州
    清軍當初在鴨綠江尋找渡江進入朝鮮的地點時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前前后后考察了不少地方,也做了多套行動方案,最后選擇九連城還是因為當地進可攻退可守,江對面的義州境內地勢相對還算平坦,適合騎兵部隊快速推進。

    而當下要從朝鮮境內撤回國,又得再渡一次鴨綠江。清軍將領們其實并不太想再回到九連城附近渡江,因為海漢艦隊極有可能會先他們一步抵達那里,再次上演武裝封鎖江面的場面,那就意味著清軍還得再繞回上游另尋地方渡江。但當下清軍的確沒有更好的選擇,他們急需去下游的義州獲取補給,否則就算能在上游順利渡江,到了對岸也沒有足夠的軍糧支撐他們回到糧食儲備充足的大城。

    至于會不會在當地的江面上看到他們最不愿遇見的海漢艦隊,那也只有去了才知道了,而當下可沒有時間給清軍慢慢考慮,要知道背后還有一股窮兇極惡的追兵,從安州一路追了數百里,一旦停下腳步,只怕半日之內就會被其咬住。

    清軍幾乎是馬不停蹄地趕到義州境內,但由于這一路都是山地密林,這數萬人馬的行軍速度差異頗大,因此各部之間也是拉開了距離,隊伍前后綿延達數十里。看起來似乎聲勢頗大,但清軍將領們自己很清楚,麾下的部隊已經十分疲勞,而且軍中糧草已經快要告罄,一部分部隊從昨晚開始已經沒有再向士兵們分配口糧了。

    進入義州境內之后,沿途所見有人煙的地方,不管是零散農戶還是村鎮,均未能逃過清軍的劫掠。雖說搶到的糧食數量有限,但總算聊勝于無,可以暫時緩解一下缺乏軍糧的壓力。真正能夠解決他們糧食問題的,還是前方的義州城。

    在清軍進入朝鮮的時候,渡過鴨綠江之后并未分兵去攻打不在起行軍路線上的義州城,而是直接向東南方向推進去打了龍川城。于是原本距離清軍渡江點最大的城池義州,反而是安然無恙地躲過了清軍的攻擊。只是過了快三個月之后,這清軍兜兜轉轉又回來了,而且以義州城內數量有限的駐軍,想要扛住清軍的攻城戰可謂極其困難。

    清軍剛進入朝鮮境內的時候就連下數城,自然不會將這義州城放在眼里,前鋒部隊抵達義州城外之后只作了片刻休整,制作了一些攻城梯,便開始起兵攻城。

    不過或許是長途行軍之后導致作戰狀態確實有所下降,清軍的第一波攻勢并不順利,步兵在接近城墻的過程中就被城頭的弓箭射倒了兩三百人。雖然清軍也組織了弓箭手在遠處拋射城頭,但終究是居高臨下的一方在這種弓箭對射中更具優勢。

    義州城內的守軍對于這場戰斗顯然是有所準備,當清軍將攻城梯搭到城墻下的時候,城頭上檑木滾石金湯不斷拋出,讓僅僅千余人的攻城部隊立刻便出現了不小的傷亡。最要命的是清軍臨時做的十幾具攻城梯經過這番折騰之后,便只剩了約莫一半還在苦苦支撐,而城頭上的防御壓力小了之后,便更容易集中兵力去防御為數不多的進攻位置了。

    清軍又丟下一百多人的性命之后,眼見攻城梯快要損失殆盡,要想在這一波攻上城頭已是無望,只能無奈地鳴金收兵了。

    皇太極在得到前方的消息之后非常惱怒,立刻下令后續趕到義州城外的部隊輪流攻城,力爭要在天黑之前攻破城防。

    只是清軍對于皇太極的指令顯得有心無力,步兵幾乎都以急行軍的速度奔波了大半天之后抵達這里,肚子里早就空空如也,到了之后要立刻就展開攻勢談何容易。強行攻城的后果,便是接下來的兩撥攻勢中,清軍付出了近千人的死傷,卻依然未能攻破義州城防。直到天色將暗,清軍在城外的部隊已經聚集了上萬人,但卻因為缺乏攻城器械而難以有所動作。

    “我不管你們用什么辦法,今晚必須要將我軍旌旗插上義州城頭!”皇太極對于部下的表現勃然大怒,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如果天明再展開攻勢,那個時候很有可能追兵已經趕到附近,要是海漢軍加入戰團,那戰況就會由簡單變復雜了。

    既然是下了死命令,清軍也就只能亡命一搏了。清軍此次入侵朝鮮所攻打過的城池中,義州城不是城防最堅固的,守軍數量也不是最多的,但清軍在攻城過程中耗費的時間和付出的傷亡,這里卻是最多的一處。至清軍攻上城頭插下第一面旌旗的時候,已經在義州一戰中付出了兩千余人的傷亡。

    而當晚清軍雖然攻破了城防,但因為守軍提前用亂石樹干從內堵住了城門,所以清軍也無法大舉入城清剿守軍,在城內摸黑進行的巷戰十分膠著,不具備兵力優勢的清軍只能逐街逐巷地與城內守軍展開爭奪,雙方的戰損都不小。

    義州城戰事徹夜未歇,到天明的時候,清軍已經控制了城內三分之二的地區,仍有千余名守軍借助城內的房舍構筑防線進行堅決的抵抗。

    清軍雖然已經占領了城內的糧倉,但這個節骨眼上要重新將被堵住的城門打開,至少又得花費小半天時間,所以在城內的清軍軍官索性便分出一部分士兵,讓他們馱著米袋上城墻,然后從城墻上把米袋吊放到城外。這樣的效率雖低,但好歹也算是讓口糧已經基本告罄的清軍看到了希望。

    然而還沒等清軍把這些糧食變成米飯下肚,追兵果然便已經殺到了。海漢的兩個步兵營狀況比清軍其實好不了多少,連日的行軍作戰已經讓絕大多數人疲憊不堪,軍糧和彈藥也所剩不多,就連僅有的一步隨軍電臺也出現了故障,暫時無法使用了。不過好在電臺壞掉之前已經接到了指揮部的通知,聯軍艦隊已進入鴨綠江,并且會在義州城附近的江岸向他們提供援助。


    高橋南在望遠鏡中看到義州城頭上的清國旌旗,便知這座城池可能已經丟了。以他目前指揮的兵力當然可以嘗試奪回這座城池的控制權,但沒有這個必要去冒這個風險,攻城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死傷先不說,要是進城之后被清軍包圍,那很快就會陷入到彈藥耗盡的窘境中。

    其實高橋南率領的部隊在昨天午夜就能趕到義州城,但偵察回報稱清軍很可能已經攻破城防,高橋南便沒有再急于靠近城池,而是先帶隊去到預定的會合地點,等待補給船隊的出現。

    但由于高橋南部的行軍日程并不確定,所以也沒有提前約定準確的會合時間,結果就撲了一個空,到天明之后高橋南等得不耐,便讓大部隊繼續等候,自己帶了一部分人馬先來到義州附近,觀察戰局動向。

    海漢軍隊的出現并沒有瞞過義州城外圍的清軍游騎,這個消息很快便送到了皇太極的大帳中,但他此時正在為另一件事而煩惱——派去偵察下游江面狀況的騎兵帶回消息,九連城、威化島一帶的江面上有海漢艦隊活動。

    這幾乎就是堵上了清軍從這里渡江回國的通道,有武裝艦隊守著這段江面,清軍便只能另行尋找渡江地點了,而這必然又是將是一趟伴隨著無數小規模戰斗的漫長行程。

    皇太極甚至都沒有打算再在威化島附近做一些無謂的渡江嘗試,直接便下令各部盡快收攏部隊,將義州能帶走的物資全部帶走,然后出發向鴨綠江上游行進。如果不擺脫海漢艦隊,那這幾萬人也休想能安安穩穩地渡江回國了。

    然而想走掉并不是這么容易的事,等清軍整備完畢打算離開義州的時候,高橋南的部隊已經在義州東北方向的江岸邊完成了補給,一部分傷兵和病號被運兵船帶走,而同時又有獨立團的一個營及海軍陸戰隊的兩個連在這里登陸加入到高橋南的隊伍中。不僅如此,新來的援軍還帶來了大約十門野戰炮,這對于多日以來因為缺乏重火力而無法與清軍展開正面對決的高橋南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而清軍避開海漢艦隊的舉動也并未出乎高橋南的預料,畢竟相較于跟武裝艦隊在江面展開決戰,那還是在陸上與海漢軍過招的生機更大,至少兵力上的優勢還能讓海漢軍在交戰中有所忌憚。

    所以高橋南提前便讓部隊在義州城東北二十里處的江岸附近構筑防線,試圖要在這里再對清軍進行一次阻擊。打完這一仗,獨立團大概也就會主動收兵了,畢竟以部隊目前的狀態,也基本打不動了,再跟清軍一逃一追地纏斗下去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了,對已經基本達成作戰目的的海漢軍來說,在基本確定清軍是要收兵回國的前提下,己方還遭受更多的戰損就不值得了。

    戰斗毫無懸念地在當天下午打響,清軍在丟下了兩千多具尸體之后,果斷放棄了繼續攻打這處看起來其實并不太牢固的防線,轉而向南再一次主動進入了山區。清軍的戰術意圖很清楚,就是寧肯多繞幾十里地,也不想再與海漢軍打這種正面對決的消耗戰了。

    這次高橋南也沒有再下令強行追擊了,只是讓新近趕到的兩支部隊在后面墜著清軍,確認他們的行動方向。只要把清軍順利趕出朝鮮,也就能圓滿交差了。

    從大同江反擊戰開始,海漢軍與清軍的所有的戰斗中都有朝鮮軍官擔任軍事觀察員,所以對于戰爭的進程也很清楚,如果說清軍入侵朝鮮時的攻勢是勢如破竹,那么在海漢軍發動的反擊下就只能用節節敗退來形容了。這些戰斗過程都會被隨軍的朝鮮軍官記錄下來送回漢城,足以讓在后方擔驚受怕的朝鮮君臣感嘆海漢軍的強大。

    如果說海漢提供的軍事援助是以擊退清軍入侵,保住朝鮮國祚為目標,那么將其一路從大同江趕回鴨綠江,并且在前前后后的歷次戰斗中給其造成了上萬的傷亡,早就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相信朝鮮君臣也很難能有什么挑刺的地方。

    當然了,得到這樣的戰績,朝鮮所付出的代價也著實不小,每月上千兩黃金的軍費補貼,還要負責后勤補給,向海漢提供大量的物資、人員,以及戰區的軍隊指揮權。這場戰爭從清軍在鴨綠江動手開始,到義州城外這最后一戰,前后已歷時三個多月,基本上已經把朝鮮的國庫清空了,到后期完全是靠著南方的大商人大地主們的捐助在苦苦支撐。如果再打兩三個月,恐怕連這些金主們都會放棄繼續掏錢,會大叫讓清軍接管朝鮮得了。

    對朝鮮來說,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清軍一開始選擇的戰略是沿西海岸一路向南推進,雖然在戰爭初期丟了幾座城池,損失了幾千軍隊,但這樣的戰略讓朝鮮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未受到清軍攻擊。直到清軍被趕回鴨綠江,朝鮮境內直接受到戰爭影響的地區其實極為有限,并沒有讓整個國家陷入到戰亂當中。

    至于死了多少人,產生了多少無家可歸的難民,又有多少朝鮮人被清軍擄走,這對于朝鮮的統治者來說倒不是什么大事。只要擊退清軍保住國家,這些損失完全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而以海漢軍為主體的聯軍在此期間的戰損其實也不算小了,安南、葡萄牙、福建水師都各有三位數的人員傷亡,加上海漢軍的傷亡,總數已經近千。雖然與清軍的戰損比仍在一比十以上,看似還算不錯,但如果考慮到雙方的戰力差距,以及聯軍在諸如江河水脈這種局部戰場上所具備的優勢,這樣的傷亡已經著實不低了。

    不過按照聯軍與朝鮮在戰前達成的協議,戰死在朝鮮的這些聯軍將士的撫恤金也將會由朝鮮承擔,對于朝鮮來說戰后肯定又免不了要被重重地敲上一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