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穿越南宋當皇帝 > 第14章 改革(1)
  大宋立國之初,并無參知政事一職。宋太祖趙匡胤代周自立,三相并設,而不設副宰相。后由于事務繁劇,始設參知政事,協助宰相。

  宋乾德二年(964年)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開寶六年(973年),參知政事始得與宰相于政事堂同議政事,職權、禮遇大致等于宰相。宰相出缺時,代行宰相職務。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門下、中書二侍郎為參知政事。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其參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上充任,員額常為二人或一人,嘉泰三年(1203年)始定為三人。

  趙竑登基,建功的親朋好友賞賜完畢,自然就是執政大臣,這也是朝堂穩定的根本。

  史彌遠的宰相位置,被原來的參知政事薛極代替。而一個新的參知政事位置,則被留給了真德秀這個戶部尚書。

  宰相薛極,樞密使宣繒,史彌遠時代的宰相兼樞密使的特例,終于在趙竑朝被廢除。

  一個宰相薛極,一個樞密使宣繒,加上兩個參知政事胡榘和真德秀,這便是趙竑朝的中樞班子。

  真德秀是帝師,又是戶部尚書,位高權重,占據一個參知政事的位置,理所當然。

  宣繒性情直爽,盡管是史彌遠的兒女親家,但似乎可以重用。他既然是兵部尚書,擔任樞密使,再也合適不過。

  薛極和胡榘同屬于史彌遠手下“提線木偶”的“木”字輩,都是長袖善舞的聰明人。相比較真德秀和胡榘,薛極老成持重,更熟悉朝政,也好控制,列為宰相,似乎更為妥當。

  這四人為執政大臣,也是趙竑再三權衡之下的產物。

  至于御史中丞,梁成大這攪屎棍自然被廢黜,由朝中的另外一個清流陳端常擔任。立太子和宮變當日,此君表現不錯,公然和史彌遠廷懟,讓趙竑印象深刻。

  大宋任用執政,多從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中選任,俗呼為四入頭。薛極四人都是飽學之士,資歷夠,引為執政

  要強化君權,宰相必然不能強勢。而大宋朝堂的士大夫們過于勢大,必須無情打壓,以免君權孱弱。

  趙竑也是暗自思量。薛極入相、陳端常任御史中丞,還不是自己一句話,加蓋一個玉璽而已。滿朝官員,竟然沒有一人敢于反對。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的父皇趙擴太過懦弱,被史彌遠和楊桂枝玩弄于股掌之上,讓人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最重要的是,他要這一套執政班子易于掌握,順從他的意志改革。

  來自幾百年后,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個時代的弊端。

  幾件禮物放在書桌上,趙竑仔細觀看,目光被桌上的兩副水晶壁吸引。

  這都是先帝趙擴的珍藏之物,按照大宋皇室慣例,皇帝駕崩,皇帝的遺物也會分賜群臣,以示皇恩浩湯。

  水晶壁大如小碗,晶瑩剔透,和后世的透明玻璃并無二致。

  “董宋臣,宮中這樣的物件多嗎?”

  趙竑心里真是不明白。皇帝駕崩,還要把皇帝的遺物分賜予群臣,這是哪門子的道理?

  新皇登基,按理說士大夫們得送禮給他才是,因為他是他們的老板。哪里有老板發錢給員工,巴結員工的道理?

  按照民間習俗,家里死了人,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都得送禮,哪里還有不送反拿的。

  何況,這些親朋好友還是自己的部下。

  大宋的君王們,到底在擔心些什么?屁股下的龍椅不穩嗎?

  到了趙竑這里,除了幾個執政大臣,還有幾個心腹重臣每人賞賜一點點,表示一下意思,其他的一概忽略。

  倒不是他吝嗇,只是覺得奇葩,不能理解。

  這些東西要是換成金銀糧食,賞賜給邊軍、窮苦百姓,豈不是更有用處?

  “陛下,我朝江西多產水晶,經過打磨成水晶壁或水晶飾品,宮中多有此類物件,將作監也有許多未曾打磨的物件。必須要用的話,派人去拿就是”

  董宋臣對水晶,倒是門清。

  “很好!你隨后派人去將作監,調取水晶之物,另喚懂得打磨的工匠兩名,朕另有重用。”

  這些天然水晶,可是制作望遠鏡的絕好物件。而望遠鏡的構造太過簡單,兩個凸透鏡,或者一個凸透鏡,一個凹透鏡,都可以組成一個望遠鏡。

  在這個時代,還是叫它千里鏡吧。

  后世望遠鏡滿大街都是,但這個時代,這種簡簡單單的單筒千里鏡,卻十分有助于戰場的觀察。

  回到椅子上坐下,拿起桌上的奏折翻閱,翻到兩份,趙竑的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幾位參政大臣聯名上奏,要封他的嗣母沂王妃俞氏的父母,俞氏父俞治為潭州觀察使,俞氏母劉氏為惠國夫人。

  而他的岳母周高氏,則要被封為延國夫人。

  花花轎子人人抬,這是要大封天下、其樂融融嗎?

  沒有任何功勞,一團和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讓天下百姓如何看待他這個新皇?

  處處恩蔭,大宋的“冗官”之弊何時可解?

  即便朝廷要用人,也要做事的人,那些紈绔子弟、酒囊飯袋,要他們何用,給他添堵嗎?

  “參見陛下!”

  宰相薛極,樞密使宣繒,兩位執政胡榘和真德秀,四位參政大臣進了御書房,一起向趙竑見禮。

  薛極為宰相,宣繒為樞密使,史彌遠時代的宰相兼樞密使的定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薛極的目光偷偷掃向趙竑腰間,“宋王劍”赫然在目。

  “幾位卿家,坐吧。”

  趙竑輕輕點了點頭,指了指桌前的幾張椅子。

  “臣不敢!”

  四位執政大臣一起行禮,沒有人敢坐下。

  即便是帝師真德秀,也是肅拜一禮,恭恭敬敬,戳在那里。

  宋太祖趙匡胤以前,皇帝與士大夫坐而論道。趙匡胤朝及其以后大宋各朝,都是站而論道。

  皇帝面前,哪有坐著的道理。

  “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諸卿執掌國家大事,比之王公,有過之而無不及。諸卿不必誠惶誠恐,就坐吧。”

  趙竑擺擺手,面色溫和,卻不容置疑。

  “薛相,下次上朝,凡王公、參知政事,以及群臣年老體弱者,皆可就座,位于前列。此為慣例,可列為朝儀日常。這也是人性化,使得群臣身體安康,好為國家做事。朕意已決,此事不必再議。”

  “謝陛下!”

  薛極四人一揖到地,誠惶誠恐,到椅子上坐下。

  坐而論道,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舒服,更是心理上的滿足。

  宋太祖趙匡胤抽去了宰相屁股下的椅子,改為站而論道,讓士大夫們失落之余,奴性大漲。想不到他的十世孫趙竑,又把這改了回來。

  說起來,除了真德秀還算“年輕”,其余幾人都是五六十歲的“老夫”,坐著說話,腰腿精神都要好受許多。

  “先帝晏駕,葬禮之事,清除史彌遠一黨,諸般政事,諸位卿家辛苦了。”

  趙竑微微一笑,宦官奉上茶來,熱氣騰騰,人人一杯。

  “陛下,臣等份內之事,理當如此!”

  薛極代表四人,恭恭敬敬回答。

  這位新帝,雖然簡單粗暴,但也坦率親切,看上去并不是個粗線條的暴力男。

  “陛下初登大寶,臣有賀表,祝陛下文治武功,我大宋國泰民安,國祚永存。”

  真德秀站起身來上前,雙手捧著一份賀表,肅穆莊重。

  賀表一般是賀表一股是新帝即位,或帝王有慶典武功等事,臣子獻文稱賀。如今趙竑登基,作為帝師和朝堂文章之首的真德秀,自然要表示一番。

  “真卿,費心了。”

  趙竑輕輕點了點頭,真德秀打開賀表,讀了起來。

  “臣真德秀言:11月29日,準都進奏院遞到赦書,恭睹皇帝陛下登寶位,中外稱賀者。圣神有作,夙當上帝之心;朝覲攸歸……顧炎運中興之盛,今且百年;而識方故境之歸,殆將萬里。珍重豈惟于奉璧……以圣繼圣,益昭付讬之公。臣猥玷節麾......天開地關,可占平治之期;日就月將,愿獻緝......”

  真德秀抑揚頓挫讀完,將賀表呈上,趙竑接過,裝模作樣看了片刻,這才合上,鄭重放好。

  真德秀上的這一份《賀今上皇帝即位表》,認為才能卓越的趙竑承繼大統,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普天同慶之大事,所以理當承天之運,大展宏圖。其間還追溯了南宋王朝的建立、領土的變遷,皇帝任重道遠,必須繼承先祖遺訓,精進不止,實現天下治平。

  “陛下,真公文章、道德第一,我朝無人能敵。此賀表莊重典雅,契合陛下當前之處境,臣為陛下賀之。”

  薛極站了起來,小小的一番奉承,讓真德秀不自覺臉上浮現笑容。

  “薛相過譽了!”

  真德秀向薛極一揖,二人對拜,御書房中一片祥和氣象。

  “前些日子,真卿晉為執政大臣,也上過謝表,犬馬之養無私,唯篤愛君之義;江湖之身雖遠,敢忘存闕之心?真卿忠義耿直,朕熟諳于心。”

  花花轎子眾人抬,趙竑忍著不耐煩,哈哈打著馬虎,恭維著自己的老師。

  其實真老師的賀表,他只聽懂了大概一小半,不過歌功頌德,花團錦簇,只覺得高高在上,實在是難接地氣。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和這些言簡意賅的千古名篇比起來,真德秀的文章太過華麗,難以讓他產生共鳴。

  大宋內憂外患,國力匱乏,民生凋敝,遠遠沒到真德秀所描述的那樣波瀾不驚。

  “臣謝陛下謬贊。”

  真德秀朗聲說道,隨即直奔正題。

  “陛下,殿前司中,和史彌遠夏震過往甚密的軍中將領,都已經抓捕歸案,大理寺和刑部等正在審理。這幾日就有結論。”

  果然如皇帝所言,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朝廷一道旨意,史彌遠的黨羽,包括殿前司那些鬧事的軍官,還不是服服帖帖,束手就擒,連一個小的浪花都沒翻起。

  “此事真公看著就是。真公做事,朕放心。”

  趙竑點點頭,表示對真德秀的支持。

  真德秀雷厲風行,從不拐彎抹角,這一點很是令他欣賞。這才是做事該有的樣子。

  你辦事,我放心!

  真德秀心里微微顫抖,趕緊領旨謝恩。

  皇帝這句簡單的褒獎話,可是說到了他的心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