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穿越南宋當皇帝 > 第41章 冗官之憂
  自從皇帝創辦金陵大學堂的旨意下達,整個臨安城的勛貴人家,都在翹首以盼,人人都希望自家子弟能分一杯羹,享受新皇登基帶來的來之不易的紅利。

  宋朝雖然恩萌為官人數眾多,人數比科舉取士大概多出一倍,但一年不過兩三百人。

  而僅僅一個臨安城,勛貴子弟沒有五千,也有三千。是以朝廷的公文下到各府宅之中,立刻就是一片鋪天蓋地的感恩戴德之聲。

  朝野關注之下,吏部官員也是勤勉,很快就把臨安府的權貴子弟,以及勛貴之后名單統計呈了上來。

  看到名冊上滿滿當當、竟然長達數千人的人數時,趙竑也是睜大了眼睛。

  皇家子嗣單薄,他的“父皇”趙擴連一個兒子都沒有,這些士大夫一個個三四個,甚至五六個兒子,這還不包括女兒和那些懶得湊數者。

  都說大宋三冗,冗官首當其沖,現在從這些權貴子弟名冊上一看,果然是心服口服。

  三千人!

  細弱奢華的文風,養尊處優、養鷹斗犬的優渥豢養之下,究竟都充斥了些什么玩物喪志的玩意?

  “陛下,不必憂心。有道是有教無類,這些官員子弟,一半以上都是年輕人,還可以用用。”

  宰相薛極笑著說道,滿臉的皺紋展開。

  這里面,就有他的兩個孫子。

  “陛下,這些權貴子弟,全都要到金陵大學堂去嗎?”

  兵部尚書宣繒眉頭緊鎖,黑線滿面。

  三千多官宦子弟,將臨安府官宦子弟一網打盡。年齡大小不一,品行文章不一,如何安置?于大宋朝堂又有何益處?

  “幾位卿家,這些子弟當中,可有賢者?舉賢不避親,你們可以推薦一下。待朕親自面試一下,可為明年的科舉。”

  讓這些參政大臣推薦,又有真德秀火眼金睛,相信不至于都是濫竽充數。

  “陛下,臣等合計了一下,列了個條陳,請陛下過目。”

  果然早有準備,薛極笑瞇瞇把奏折遞了上來。

  “薛相,你可真是雷厲風行啊!”

  趙竑褒貶不明的一句,接過奏折,細細觀看,里面果然琳瑯滿目,已經列出了數百人來。

  “陛下,賢者人數共為六百人上下。除了臨安府的功勛后人,還有大宋其它各路。其中大多數都有些學識。”

  宣繒在一旁做起了備注。

  “六百人,實在是太多了。”

  趙竑輕聲一句,將名冊打開,放在桌子上。

  人數如此之多,讓他眼花繚亂,都失去了繼續看下去探訪賢者的興趣。

  “薛卿,國家邊事孱弱,用人之際。你的兩個孫輩,一個科舉取士,一個就去金陵大學堂,也給群臣做個表率,你以為如何?”

  朝中重臣的底細,趙竑還是知道的八九不離十。

  “謝陛下天恩!”

  薛極眉開眼笑說道,隨即又是搖頭。

  “陛下,不瞞你說,老臣的長孫薛坦,和真公、魏侍郎的公子一樣,辭官去金陵報考講武堂了。”

  除了已經入仕的一個孫子薛坦,三個孫子都有了前程。

  至于宰相可恩蔭入仕八人,以后再說。

  “薛坦,薛監造?”

  趙竑微微一怔,不由得想起了陪自己去紹興會稽的那個濃眉大眼年輕官員來。

  這家伙竟然是個熱血青年,他就不怕失業嗎?

  這樣的技術性官員進了講武堂,倒可以作為軍工型人才,造槍造炮。

  趙竑一下子高興了起來。三千紈绔子弟,這不就是一個人才嗎!

  繼續看著名單,看到魏近愚和真志道兩個名字,趙竑會意地一笑。

  真志道以前就是官員,魏了翁還沒有子嗣入仕,嚴格說起來,這二人不占恩蔭入仕的名單。

  不過,這樣的特例太少,大多數都是不學無術的浪蕩子,得想個辦法才是。

  “胡卿,你是名門世家,你的孫兒胡埤,也和薛卿、真卿和魏侍郎的子嗣一樣,去金陵大學堂吧。”

  幾個執政大臣的子嗣,還是要安排一下。

  胡榘的祖父胡銓是高宗孝宗朝的名臣,胡榘的父輩都是士大夫,可謂滿門讀書人。

  但望不過三代,到了胡榘的子孫輩,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了。

  這個胡埤吃喝玩樂,妥妥的臨安城的錦衣紈绔,雖無大惡,也無賢行,去金陵講武堂和金陵大學堂,已經是不錯了。

  胡榘無奈,只有遵旨。

  恩蔭入仕的折子就在皇帝的御桌上,皇帝就是不吭氣,現在又金口玉言,他能不讓孫兒去嗎?

  不過,遲幾年當官,和現在當官,似乎沒有什么大礙。一來他府上不差錢,二來可以讓孫兒好好錘煉一下,改掉滿身惡習。

  趙竑看了一眼宣繒,沒有吭聲。

  名單上宣繒的子孫幾人,都是循規蹈矩的讀書人,宣府的家教不錯,倒是不必他操心。

  說到這些朝廷大員的底細,他還得感謝徐良周平。反貪司作用大大,都具有“諜報”的特務功能了。

  特務!

  也許,借著創辦金陵講武堂的機會,可以建立情報部門這樣的組織,向敵國滲透,為將來的戰事服務。

  心思回到名冊上,趙竑繼續翻了下去,看到一個名字,不由得一怔。

  “這個史育之,史歸之是什么人?”

  他記得史彌遠的次子叫史宅之。史育之,史歸之,不會就是史彌遠的兒子吧?

  “回陛下,史育之,史歸之都是史彌遠的從侄,但都是秉性純良之人,所以臣等才把他們列入了勛貴之類。”

  真德秀接過了話題。

  事實上,四明史氏名門望族,枝繁葉茂,勛貴子弟多如牛毛,他們只列了兩位,已經是再三斟酌的結果了。

  史彌遠胞弟史彌堅,原福建路轉運使,不過已經致仕回鄉;

  史彌遠從侄史巖之,吏部郎中;

  史彌遠從侄史堯之,禮部郎中;

  史彌遠從侄史嵩之,京西、湖北路制置司干辦公事;

  史彌遠從兄史彌忠,舉福建鹽茶事;

  …………

  滿朝朱紫貴,盡是四明人。

  “既然幾位卿家認為這二人不錯,就讓他們直接去金陵大學堂,好好改造吧。”

  四位肱骨大臣一起推薦,趙竑沒有反對的理由,他也有這樣的自信。

  走馬觀花,又翻到一頁,趙竑眼睛又是一亮。

  “賈似道、賈貫道,這是賈涉的兩個兒子嗎?”

  賈似道,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蟋蟀宰相”,他的底細,趙竑基本上打聽的清清楚楚。

  “回陛下,正是!賈涉長子賈貫道是太學上舍生,次子賈似道年方十二歲,比較頑劣。”

  “賈涉還有一個女兒,年方十五六歲,是個不可多得的美人。”

  趙竑接著真德秀的話,得意洋洋地說道。

  真德秀幾人都是一愣,幾人面面相覷,訕訕而笑。

  皇帝怎么忽然提起了賈涉的女兒,而且一臉的猥瑣?

  莫非是……“朕有疾”?

  “讓賈貫道、賈似道兄弟都去金陵大學堂。那個賈似道年幼,就讓他在金陵大學堂呆滿三年,然后去金陵講武堂或大宋水師學堂深造。至于賈貫道,讓他在金陵大學堂先學習一年,考核之后,若是不錯,可以考慮到地方上為官。”

  趙竑反應過來,趕緊繼續說道。

  朕有疾,朕好色。這些話,可不能自己說出來。

  “陛下,勛貴子弟,有紈绔膏粱,也有滿腹經綸,亦有雄心勃勃者。陛下不必過于悲觀。”

  看趙竑眉頭緊鎖,真德秀還以為趙竑對臨安城勛貴子弟的良莠不齊擔心,開口勸了起來。

  趙竑點點頭,思索了一下說道。

  “六百人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200人。下等200人,也就是喜歡舞槍弄棒者,這200人去金陵講武堂,中等兩百人先去考金陵講武堂,考不過的去金陵大學堂。上等200人,潛心研讀,參加明年的科舉。”

  金陵講武堂為權貴子弟設200人名額,這是早已定下的朝策。只要到了講武堂,再經過邊塞生涯,成材者比不成材應該多得多。

  200人,薛極等人都是心頭一寬。

  600人的推薦名單,200人科舉取士,200人去金陵講武堂,200人去金陵大學堂。皇帝此舉,算是妥善。自己回去,也對那些勛貴人家有些交代。

  200名權貴子弟,200名軍中軍官,800名大宋民間子弟,人數應該差不多。

  真德秀察言觀色,他看趙竑眉頭緊鎖,眼珠一轉。

  “陛下,有教無類,童子羞于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于圣業。通過教育來培養賢才,怎么說,也比科舉取士來的更加利國利民。”

  有教無類!

  真德秀的話,讓趙竑微微點了點頭。

  科舉取士,官員多沒有從政經驗,夸夸其談,加上官員人數少,從而導致胥吏弄權,吏治腐敗。

  從來皇權不下鄉,增加鄉鎮一級的行政單位,納入國家行政體系,既可以解決“冗官”,也可以讓基層吏治的腐敗問題得到解決。

  一個縣只有五個官員,那些胥吏卻被剔除于國家行政體系之外,上下執政脫節,官員和胥吏離心離德,不腐敗才怪。

  “金陵大學堂,按年齡規制三年,除了第一期的官宦子弟以外,第二期、第三期,以及以后都面向整個大宋,每年招……兩千人。”

  趙竑思索著,定下了學堂的規制。

  這些想法,他已經深思熟慮過許多次。整個大宋,就這一所“大學”,每年兩千人畢業,應該都可以安排。

  “真公,金陵大學堂第一期招募的雖然是朝廷官宦子弟,但朕也不想看到什么人渣都能進去。入學品行考核,優劣甄選......”

  “陛下放心,臣一定不負陛下所托!”

  趙竑欲言又止,真德秀心領神會,鄭重回道。

  金陵大學堂,顧名思義,和太學一樣,是朝廷養士之所,學員素質,還是要有起碼的保證。

  至于皇帝口中那些所謂的“人渣”,只能是痛下殺手,以免日后惹火燒身。

  “真公費心了。此外......”

  趙竑猶豫了一下,這才繼續說道:

  “大宋水師學堂位于浙東,到時候三大學堂同時開學,朕恐怕無力兼顧。水師學堂的開學儀式,就由你和宣卿二人代朕前去。”

  水師學堂學制三年,第二年再去也不遲。對他來說,金陵講武堂才是重中之重,因為他不得不對西北布局,以迎接隨時到來的惡戰。

  “臣遵旨!”

  “臣遵旨!”

  真德秀和宣繒一起領旨。

  看來在皇帝心中,還是以步兵和北部的威脅為重。皇帝沒有舍本逐末,這很重要。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