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說網 > 穿越南宋當皇帝 > 第14章 船廠
  泉州造船廠,或許不是大宋規模最大的船廠,但卻絕對是大宋建造海船最大的船廠了。

  站在一艘艘巨大的成品半成品戰船前,趙竑感覺自己猶如大象腳下的一只螞蟻,渺小無比。

  當這些大船處于茫茫的大海之中,似乎也會渺小如斯吧。

  “趙卿、吳卿,朝廷要大力發展海軍,迫在眉睫。以你二人之見,1500料的海船,我大宋一年能造多少?3000料的戰船,又能修建多少?”

  趙竑皺著眉頭,沉吟著問了出來。

  他從浙東沿海路南下,東南沿海各處水寨都是兵事不振,百廢待興,也驗證了他成立水師學堂和整飭海軍的必要。

  1500料,排水量大概500噸,和后世大航海時代的主要戰船體積相似,應該適合這個時代海戰的需要。

  至于3000料的戰船,可以少量補給海軍,一是戰力所需,二來純粹為了震懾。

  “陛下,僅以泉州、廣州兩處,1500料的戰船可以造出200來艘。至于3000料的海船,一年50-60艘,應該問題不大。”

  身為大宋沿海制置使,趙善湘對這些基本的操作,還是相當熟悉。

  “陛下,金人和韃靼海上力量微不足道。戰船多少,是不是要量力而行。況且,海軍的擴大,還需要大量的招募水兵,訓練數年才成。”

  吳潛硬著頭皮,勸阻趙竑的急躁。

  趙竑輕輕點了點頭,心里也是驕傲。

  福建和廣東造的海船結識耐用,為大宋海船首選。南宋時,全世界都在使用大宋造的海船,質量自然不是問題。

  縱橫海洋,大宋的硬件設施齊全,就看軟件的了。

  “吳潛,你以為朕只想北上,不想南下嗎?”

  趙竑實話實說,一點也不拐彎抹角。

  “明年,朕會向占城派三千水軍將士,十幾艘戰船,這是第一步。因此,水兵,你得給朕練好了!”

  趙竑說著說著,目光投向巨大的戰船,又是一陣猶豫。

  從明年開始,也許從今年冬天,他就準備啟動蒸汽機的研制。舉全國之力,萬一蒸汽機提前成功,應用于新的戰船上,那么這幾年大量生產的戰船,會不會是一種浪費?

  誰控制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貿易,并進而控制世界財富。

  趙竑心頭,不自覺閃出這句話來。

  “陛下,沿海制置司正在招募水兵,到明年初,約有兩萬水師將士可操練完畢,隨時等候陛下調遣。若是陛下要調遣水師于海外,還需繼續建造裝載火炮的戰船。光是占城三千將士,1500料的戰船就得十幾二十艘。若是加上流求,以及新造的戰船,最少也得兩百艘以上的大小戰船。”

  趙善湘思考著,插話進來。

  光是沿海制置司的兩萬水兵,就得上百艘戰船。還不要說流求和占城所需。

  “趙卿,朕會下一道旨意給福建和廣東兩地,讓他們每年各造100艘1500料的海船,30艘3000料的海船,沿海制置司派專人不定期核查。”

  200艘1500料戰船,60艘3000料海船,想來不會難為福建和廣東地方。

  這個時候,趙竑的腦子,完全清醒了過來。

  要成為海上強國,要獲得海上行動自由,必須具備4個條件:

  1.作為一個商品輸出國家,必須生產足夠的產品供出口并進行商品交換。

  2.必須擁有作為海上交通工具的運輸船只。

  換句話說,即便是現在生產的這些戰船不能適應遠洋作戰,也可以作為商船縱橫四海。

  3.必須占有能夠保護和發展海外貿易、獲取巨大利益的殖民地和基地。

  4.必須擁有強大的海軍,以保護海外領地及其與本國基地之間的交通線。

  這是后世《海權論》的四大金科玉律,趙竑暗自慶幸,看的書籍太雜,有時也有益處。

  四大法則,這就需要大宋大力發展工業生產,用自己的產品占領全球市場。

  這同時意味著,大宋不僅需要戰船,還需要大量的商船。

  不過,大宋國土被占了大半,邊防岌岌可危,哪里來的殖民地?去占有那些無主之地,似乎很有必要。

  澳洲、南洋、非洲、南美洲、北美洲……

  而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大宋必須擁有。

  “陛下的意思是,每年建造260艘海船!”

  趙善湘大吃一驚,不自覺睜大了眼睛。

  “陛下,如此一來,沿海的船廠,還有江南兵器制造分司,可是要忙起來了!但這么多海船,是不是太多了?”

  吳潛心臟狂跳,也是睜大了眼睛。

  這樣用不了五年,大宋的海船就達上千艘。海船是增多了,但要這么多海船何用?

  一艘1500料戰船裝載40門火炮,每年就是上千門火炮,還不包括彈藥。

  如果再加上江船……

  皇帝日日里宣揚韃靼大軍無堅不摧,難道說建造這么多的戰船,是為了將來南逃?

  “他們忙起來了,大宋的擴張才有保證!至于是不是太多了,時間總會證明的。”

  趙竑哈哈一笑,不無自豪。

  “趙卿、魏卿,朕擬把出口關稅降低三四成,你們覺得如何?”

  就像后世中國制造風靡世界一樣,南宋時的世界用的也都是南宋的海船。南宋造船業之發達,可見一斑。

  南宋造船業發達,水密艙技術保證了船只質量;由于指南針的廣泛應用,南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私人海上貿易在南宋鼓勵下得到極大發展。

  為防止錢幣外流,南宋朝廷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下令以絲綢、瓷器交換外國的舶來品。這樣,中國絲綢和瓷器向外傳播的數量日益增多,范圍更加擴大。日本、高麗、勃泥、大食等50多個國家皆是南宋的貿易國,最遠的地方甚至能達到非洲。

  所以稱宋朝的貿易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不無道理。

  “出口關稅降低三四成!”

  趙善湘和魏了翁都是吃了一驚。

  “陛下,這樣一來,朝廷的賦稅,豈不是要大大減少?”

  趙善湘狐疑著問了出來。

  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占了大宗。如果降低三四成的關稅,每年至少也是百萬貫之多。

  “瓷器、絲綢、茶葉、織品幾大出口,說起來,一半以上都是朝廷生產。降低出口關稅,賣的多了,賦稅自然就上來了。更不要說,朝廷生產的肥皂、香皂、刀劍等物要打開海外市場,降低關稅,將會極大刺激出口。”

  宋朝時,歐洲的絲綢生產和制造業已經初步形成規模,對于中國的絲綢需求逐年下降,但因歐洲絲綢的質量和工藝還比不上宋朝,因此宋朝絲綢出口雖然下降,但還能占據高端市場。

  其次就是瓷器。海路航行,需要大量的貨物壓艙,瓷器再也合適不過。靠近港口的龍泉和景德鎮成為瓷器重鎮。龍泉青瓷銷往南洋,景德鎮青白瓷則多銷往伊斯蘭地區。由于瓷器的天然優勢,其超越絲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

  至于茶葉,則是主要出口于日本、高麗,已經少量銷往海外。至于中國茶葉風靡歐洲,還是大航海時代以后,明末清初開始。

  如果這個時代能把瓷器、茶葉大量銷往歐洲,那么賺取的利潤可期。

  再加上朝廷正在研制的玻璃、骨瓷、青花瓷等產品,一旦面世,占領海外市場刻不容緩。

  “你們可知道,光是一個海船生產,能帶動多少行業發展嗎?又能促成多少人就業?”

  看著面前戰船旁的火炮,趙竑忽然問道。

  一個造船業,再加一個火器制造,帶動的各行各業,以及牽扯到的就業人員,恐怕就是個天文數字。

  造船業帶動的出口進口,所謂的通海裕國,讓他期待。

  最重要的是,由此帶動的海外殖民所產生的巨大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回陛下,光是一個鑄造火炮,鐵礦、煤礦、銅礦、鉛礦、硫磺礦等等,沿途轉運、冶鐵鑄造,吃喝拉撒,這算下來,難以估量。”

  吳潛搖搖頭,估摸著說了出來。

  別的不說,冶鐵需要煤礦,一個采煤,就不知需要多少相關人員。

  “陛下,光是福建的幾個船廠,已經有三千多工匠,加上幫工民夫,不下萬人。上萬人就是上萬戶,共有三四萬人。至于木材砍伐、轉運,以及造船需要的鐵釘、油漆等等。算下來,最少也需要六七萬人。”

  趙善湘估摸著說了出來。

  宋朝很多地方都有造船場和造船坊,尤其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是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造船場,也有民間造船場。就連出海的海船中也有很多是民船,并且造船和修船已經使用船塢,并使用滑道下水的方法。

  官府和民間加起來,每年的造船量達三四千艘,以船為業的人更是多達數十萬人,絕對是一大行業。

  “這就對了,降低出口關稅,就會有更多的商人從事出口,刺激更多的貨物出口,海船生產和火炮、鐵器等各類物品生產就會興旺發達,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趙竑滔滔不絕,唾液橫飛。

  “從鐵礦煤礦,到刀劍耕犁、鐵鍋鐵鏟等等,最后還不是要賣出去,如此循環,往往復復。如果產品只是賣在國內,這不過是內因,百姓勉強吃飽飯而已。大宋想要強盛,百姓想要過上好日子,大宋就得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不但要賣到國內,而且要賣到國外。只有繁榮百業,才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開疆擴土,海外殖民,只不過是為了從外攫取,源源不斷滋補大宋。

  像大多數大宋士大夫那樣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只顧著個人利益,只想著從老百姓身上索取,那可真是禍國殃民了。

  自明以來,國人海外開拓的漫不經心和懈怠,讓趙竑很是無奈。

  片帆不得下海,閉關鎖國,錯過了航海大時代,也錯過了中華民族崛起的先機。

  而這帶來的恥辱和苦果,后人只能無奈承受。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